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一名大一学生人际适应性辅导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倾听、会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确立学业目标;与家长沟通,建设和谐家庭环境;与学生共同确定改善目标,针对性地对该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训练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经过两个月的辅导,该生情绪低落、压力过大等问题有较大改善,交往能力增强,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关 键 词] 大一新生;人际交往;适应性辅导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18-01
人际交往问题是普遍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案例介绍
(一)在校情况
小曹,男,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他有着与他魁梧身形不相符的怯懦与胆小,在军训的场地上穿着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的便装,不敢喝舍友买的饮料,以各种借口不参加军训,不愿意住宿舍,拒绝加入班级QQ群和任何人成为好友,大众场合不敢发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二)个人成长史
该同学自幼被姥姥、姥爷带至外地抚养,父母感情不和,上初一时才来到父母身边,父母对该同学管教非常少。
(三)班主任老师及他人观察
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观察到,该生比较有礼貌、忧愁,常背一个书包,与他人沟通时稍有结巴,对自己说的话不够自信,不断地重复纠正,生怕惹他人生气,情绪易低落,对他人情绪较为敏感,经常压力过大,平时也很少主动和同学沟通,没有融入班集体中,但学习非常努力,经常自己一个人上自习。目前未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二、案例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通过与班长、寝室同学、该生好友及其本人谈话,和家长的电话沟通,对该生日常行为的观察等,笔者发现安全感的缺乏,是导致他在陌生环境中种种不适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表达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确立学业目标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与其谈话的过程中,笔者多采用“情感投资”“闪光点捕捉”等方法,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多去关心他的军训、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尽量帮助他解决实际的问题,让他体会到信任、愉快,同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指导建设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这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因此,想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其父母的沟通和交谈是必不可少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考虑到该生独立性较差,建议父母多让该生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同时,希望家长平时能够多关爱孩子,多与孩子聊天、逛街,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借助外界资源,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走进学院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師对其展开心理辅导,请专业老师对他的人际的敏感度、抑郁、焦虑等状况进行分析,并制订详细的咨询方案,帮助该生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提高该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态度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四)发挥集体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意识
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竞赛,动员他参与到所感兴趣的活动或力所能及的任务、班级的决策中,以培养他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集体的责任感。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变得自信,使其逐渐融入集体,找到人生的目标。
三、实施过程与后期效果
第一阶段,该生在一开始会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加上自我个性和能力的评估缺乏科学认识,也给他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这也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第二阶段,该生在笔者的鼓励下,转变了一种人际交往方式,他参加了“2015级学生手册知识竞赛”。通过活动,他一方面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认识了其他专业的同学,虽然在活动过程中很紧张但他最终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与此同时他还主动在班会上发言,上课时总坐在第一排,发言积极,受多位教师好评。
四、案例反思与建议
大一新生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对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对学校的认同感,还应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
心理创伤的愈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集体融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身边所有人齐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作为老师需要不断从旁指引,而非苛责完美、急于求成,追求一两次的成效。
(二)多做总结,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工作多是事务性工作,琐碎、繁重,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对谈心谈话过程的记录之外,还要多思考、多总结。针对本案例,笔者不断总结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训练和技能训练。
(三)普及心理学知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以及各班的主题班会、联谊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都能够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心理自我防御能力,培养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李盈.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2):36-37.
[2]孙珏.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之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9-250.
[关 键 词] 大一新生;人际交往;适应性辅导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18-01
人际交往问题是普遍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案例介绍
(一)在校情况
小曹,男,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他有着与他魁梧身形不相符的怯懦与胆小,在军训的场地上穿着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的便装,不敢喝舍友买的饮料,以各种借口不参加军训,不愿意住宿舍,拒绝加入班级QQ群和任何人成为好友,大众场合不敢发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二)个人成长史
该同学自幼被姥姥、姥爷带至外地抚养,父母感情不和,上初一时才来到父母身边,父母对该同学管教非常少。
(三)班主任老师及他人观察
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观察到,该生比较有礼貌、忧愁,常背一个书包,与他人沟通时稍有结巴,对自己说的话不够自信,不断地重复纠正,生怕惹他人生气,情绪易低落,对他人情绪较为敏感,经常压力过大,平时也很少主动和同学沟通,没有融入班集体中,但学习非常努力,经常自己一个人上自习。目前未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二、案例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通过与班长、寝室同学、该生好友及其本人谈话,和家长的电话沟通,对该生日常行为的观察等,笔者发现安全感的缺乏,是导致他在陌生环境中种种不适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表达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确立学业目标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与其谈话的过程中,笔者多采用“情感投资”“闪光点捕捉”等方法,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多去关心他的军训、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尽量帮助他解决实际的问题,让他体会到信任、愉快,同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与家长沟通,指导建设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这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因此,想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与其父母的沟通和交谈是必不可少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考虑到该生独立性较差,建议父母多让该生参与家庭事务决策,同时,希望家长平时能够多关爱孩子,多与孩子聊天、逛街,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借助外界资源,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走进学院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師对其展开心理辅导,请专业老师对他的人际的敏感度、抑郁、焦虑等状况进行分析,并制订详细的咨询方案,帮助该生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提高该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态度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四)发挥集体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意识
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竞赛,动员他参与到所感兴趣的活动或力所能及的任务、班级的决策中,以培养他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集体的责任感。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变得自信,使其逐渐融入集体,找到人生的目标。
三、实施过程与后期效果
第一阶段,该生在一开始会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加上自我个性和能力的评估缺乏科学认识,也给他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这也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第二阶段,该生在笔者的鼓励下,转变了一种人际交往方式,他参加了“2015级学生手册知识竞赛”。通过活动,他一方面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认识了其他专业的同学,虽然在活动过程中很紧张但他最终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与此同时他还主动在班会上发言,上课时总坐在第一排,发言积极,受多位教师好评。
四、案例反思与建议
大一新生刚到一个陌生环境,对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对学校的认同感,还应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
心理创伤的愈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集体融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身边所有人齐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作为老师需要不断从旁指引,而非苛责完美、急于求成,追求一两次的成效。
(二)多做总结,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工作多是事务性工作,琐碎、繁重,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对谈心谈话过程的记录之外,还要多思考、多总结。针对本案例,笔者不断总结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训练和技能训练。
(三)普及心理学知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以及各班的主题班会、联谊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都能够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心理自我防御能力,培养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李盈.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2):36-37.
[2]孙珏.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之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