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两条路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应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来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巧用多种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因此,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善用趣味性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识字积极性,使其轻松、愉快地识字。
  一、巧用识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巧用多种识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1.利用实验,帮助学生轻松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利用实验或实物演示等手段来开展课堂学习,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还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知识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些汉字可以直接展现动作,如跳、抱、咬、摸等,教师可借助动作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领悟其含义。有些汉字,如浮、灭等,教师可利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例如,教学 “灭”这一汉字时,教师可点燃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然后用玻璃等物盖上,于是“火”则灭了。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加深对“灭”字字形与字义的记忆。
  2.巧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愉快识字
  直观教学也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使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同时还可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意境。例如,“桃”字的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桃子的实物,然后要求学生讲出其名称、形状及颜色。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听音进行导入,如教学“哗、哇、呱、”等表音汉字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听音来辨别各种动物的不同叫声,而后展示生字,并让学生模仿不同叫声,再学习生字。通过直观教学,利用听音、看图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中,不但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为学习生字词做出铺垫。
  3.运用形象分析法,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对小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要强于抽象思维,因而把识字教学和具体事物及形象进行结合,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记忆。例如,教学“看”字时,教师可用手放于眼睛上,如孙悟空般远望,问学生:“老师是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看远方。”然后教师边写边讲解:这是 “看”字,上面的字为“手”,下面为“目”字。通过抓字形特点,以直观表演,集形象性与趣味性的字形教学,可以让学生无意识中加深识字记忆。
  4.利用游戏识字法,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使其愉快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游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如“编儿歌”“玩字卡”“猜谜语”“开火车”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使其于不知不觉中识字。如 “开火车”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教师说口令“火车火车快快开”,学生则发 “呜——”声,然后教师展示生字,要求每组学生根据顺序来分析字形、拼读音节;哪位学生字形分析错误或读错音,该火车则不能开下去,等“修理”之后才可继续开下去。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1.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字词理解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汉字。例如,“染”字的教学,教师可在讲桌上面摆放一些白色棉球、一瓶水及一盒水彩。教师将各色的颜料调好,用镊子夹住小棉球,然后浸于绿色水彩中,这时棉球则被染成绿色;又夹起一小棉球放于红色水彩中,此时棉球则被染成红色。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试着把几个小棉球分别染成蓝色、黑色、紫色等;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解:浸于绿色、红色的水中,棉球从白变为绿色、红色等,这就是“染”。“同学们,你们看看字的下半部分中,‘木’是表示植物,可以榨出让物体着色的一些颜料;而左上角的‘氵’则表示在染料制作时需加上一定的水;将需染色的物体放入有颜料的液体里,通过多次浸与晒之后,物体则会着色;其中,‘九’为多次的意思。”这样,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学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2.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若适当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成效。例如,玉米的“玉”字学习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玉米吗?又是如何认识的呢?”这时,学生会纷纷答道:“我吃过玉米,它又香又甜,味道极好”;“玉米是春天里播种,然后夏天就可掰来吃”;“玉米是在土地里生长的”;“玉米很有营养,我妈妈经常煮玉米饭给我吃”;“玉米还可做成爆米花”……这一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相关,调动了他们对玉米的生活经验,启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通过学生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责任是一种美德,也是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品质。勇于承担责任是任何人从平凡走向优秀的第一步。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拥有太多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即使做错了事也有家长护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生争吵或犯错时听到最多的是孩子以“这不是我的错”、“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他做的”、“是他先……”等为托
一、“借”与“拿”的故事  今年新接了一个班,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处处小心翼翼的,没想到还是做了件令我后悔不已的事情。那是星期四晚上,有个家长打电话说孩子的游戏机可能被一个同学拿了,让我询问一下,第二天别忘记带回来还给他。由于晚上已经比较迟了,我怕打扰学生休息,决定第二天七点左右家长快要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再说。第二天早上,我自以为考虑得比较周到,怕打电话把学生的家人都给吵醒了,于是给学生妈妈发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作文常态教学模式:师导——生写——生交——师批——退生——生扔。就是这种教学模式,让多少教师谈之无奈,让多少学生闻而生畏。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困惑重重。为了消除这些困惑,多年来我不断地探索,以下我浅谈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我是这样做的:充分利用作文评语这块“沃土”,与学生交流、谈心,用欣赏的口吻、新颖的语言、真诚的心态来激励学生,给学生以信
“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种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讨论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和知识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使他们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先学后教”教学
一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一般以口头作业为主。经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分析口头作业实施的现状,我深刻认识到,对教师来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为调整教学进程提供便利;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可以很快地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  一、一份表格贯穿始终  口头作业不像书面作业,完成情况较难检查,如果光靠老师逐一检查,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教学时间也不允许,因此更应突出学生、家长的参与
我根据平时自己的听课和教学经验,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有效实施合作学习的几个策略。  一、“多维”合作促教学  (一)师生合作促教学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可以形式多样。如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环节,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扮演小老师角色进行操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当一名普通的“学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灵活了合作学习。另外,在遇到学习中的“拦路虎”时,教师可以选择全班学生一
一、古诗教学如何破除“就诗论诗”的弊端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但是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常常沦为读读、背背、记记,缺乏教学生气,也被许多教师视为死气沉沉的苦差事。问题很显然,因为教学过程太僵化,不够“活”。所谓不“活”,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主旨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把握住诗作的个性特色;二是教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没有相关内容的延展;三是学生活动只是抄写、朗读、背诵,而没有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宜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提高基本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作为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案例:  在一次绍兴市农村中小学体育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小组的两位教师就
“我想你,妈妈。想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你,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最想你,在你和爸爸外出为生活奔波的时候……”  这是一个学生写给父母的信,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句句肺腑之言,流露出学生对父母的思念,看了让人心酸。这样的学生在现在的农村越来越普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学生。如何使这些特殊的学生也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提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的概念,即校本课程的前身。他们提倡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的要求。因为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具有时代性和本土性特点,对地方课程而言又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因而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