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河内地区经济的稳定发达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的河内地区曾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在北方地区,以地理环境优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生产发达,人烟繁庶为特色,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即使在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北方地区经济普遍衰弱的大背景下,仍长期保持着富庶地位,稳定性极强。是三河地区唯一没有衰退的地区,在北方经济史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河内;焦作;怀庆府;经济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2-0168-04
  
  我国古代有著名的三河地区,曾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所谓的三河,就是黄河中下游大拐弯之处的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南(今河南洛阳东)、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大致包括现今的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广大地区,一般又称之为河洛地区。其中的河内,位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广义的河内泛指黄河以北的冀州,狭义的河内包括北至安阳、林县,东至滑县、新乡,西至济源、孟县的广大地区,中心是明清时的怀庆府,现今的河南焦作市辖区以及济源。前期的河内郡,辖区远远大于后期的怀庆府,为便于集中比较,本文拟主要对其中心地区——焦作地区的经济作简要论述,重在探讨其古代两千年来稳定发达的概况,考察其历史地位。
  
  一、河内时期——具有决定性的全国经济中心之一
  
  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东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之地。夏商两代,以三河为基本统治区,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司马迁记载:“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俭纎习事。”其二,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好农而重民,加以商贾”。传统的重农观念使当地发展为重要的农业区,在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的基础之上,加以地理位置优越,商业也很发达,因而成为经济中心地区。
  战国时期魏国的富强,首先得自于以邺为中心的河内经济的发达。其中的焦作地区,则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而闻名:“温(今河南温县西)、轵(今河南济源南)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因而商业相当发达。大约在今河南温县、武陟、原阳一带的“河济之间”,盛产蔌树即楸树,所谓“河济之间千树蔌……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楸树自古就有“木王”之称,是很好的用材树种,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建筑、造船、雕刻、乐器、工艺、军工等诸多领域。在當时主要用于制作车辕,即韦昭曰:“楸木所以为辕”,乐产注云:“蔌,梓木也,可以为辕。”由此,也说明了当地交通工具生产的发达。
  秦朝在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修建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效益显著,持续长久,一直到唐朝后期还发挥着灌溉作用。西汉中期,河内经济相当发达:温(今河南温县西)、轵(今河南济源南)等地“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境内“好本稼穑,编户齐民,无不家衍人给”。两汉之际的河内郡,由于没有遭到兵火损害,仍然以“完富”著称:“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是当时的战略要地,刘秀因而决定以此为根据地:“吾将因是而起。”于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将河内视为汉高祖时的关中,寇恂比作镇守关中的萧何。寇恂果然不负所望,利用著名的淇园竹林造箭百余万,还养马2000匹,征收租粮400万斛,为前方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保障。当他利用战机率部攻至洛阳城外时,刘秀大喜,认为大局已定,遂即位称帝。东汉政权建立后,河内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用:“时军食急之,恂以辇车骊驾转输,前后不绝。”为新生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富庶的河内,确实起到了像汉初关中那样的决定性作用。
  进入和平时期以后,东汉朝廷十分重视河内的经济建设,如汉安帝元初二年(115),诏令河内等地“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当地农业经济获得可喜发展,水稻生产即是一例,何晏称赞“河内好稻”,说明水利资源丰富,盛产优质稻米。即使在东汉末年的大动荡年代中,还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表里山河,土广民殷。”董卓之乱后,汉献帝流亡到河东,时“百官饥饿”,十分狼狈,河内太守张杨“使数千人负米贡饷”予以支持,汉廷才得以苟延残喘。
  
  二、怀州时期——富饶的北国江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全国战乱频繁,但怀州(今河南沁阳)经济发达的地位并未动摇。晋武帝泰始年间,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令潘岳即言,当地“稻栽肃仟仟,黍苗何离离”,水陆作物都很兴旺。前赵嘉平四年(314),坞主郭默在此存粮80万石。北魏孝文帝时仍以富饶著称,刺史沈文秀又“大兴水田,于公私颇有利益”。怀州的农业,因而更加发达。北齐皇建年间,在河内“置怀义等屯,以给河南之费。自是稍止转输之劳”。再次起到供应基地的作用。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的少数民族迁徙中原,改变了民族结构和经济结构,畜牧业在内地异常发展,怀州也不例外。西晋年问,河内的畜牧业就已经很发达。束皙说道:“州司(引按:疑应为司州)十郡,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所言之地,约包括河内的河南西部、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这一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人烟密布的农区成为官方畜牧遍布之地,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提议调整畜牧业布局,重心北移,把诸牧迁移到冀北等地,为农业让路。及北魏迁都洛阳伊始,鲜卑族统治集团不可须臾或缺的群牧随之蜂拥而来。迁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近畿地区规划牧地。他们选中了以河南境内黄河两岸湿地为主的水草丰美之地:“石济(今河南滑县西)以西、河内(今河南沁阳)以东,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事寻施行,今之马场是也。”⑩充分利用了黄河两岸辽阔的湿地。
  隋文帝开皇年间,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农田水利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决沁水东注,名日利民渠,又派入温县(今河南温县东北),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河南府济源(今河南济源),则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兴建了引济水灌溉的白丈沟。这时,传统的北方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的剧增,出现人满之患。开皇十二年(592),“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怀州显然是人口增长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其环境容量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已难以维持所有人口。这一危机的出现,实际上也反映着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和北方地区的开发程度。
  唐代的焦作地区以怀州(今河南沁阳)为主,包括孟州(今河南孟州)的一部分。农田水利事业有了更大的进展,如唐宪宗元和年问,济源由僧侣倡导主持建造了广济渠,使沁河水的灌溉面积多达“数百万顷”,“黄泥五斗,杭稻一石,每亩一钟,实为广济。由是,河内之人无饥年之虑”。所言的“数百万顷”,显然过于夸大,窃以为此处的“顷”,似应以“亩”为妥。唐穆宗长庆年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修治河内的秦渠,灌溉农田1000顷,增收赋税8万斛。唐文宗时的河 阳节度使温造,又一次修缮了怀州的古秦渠枋口堰,济源、河内、温县,武陟4县的5000顷土地得到浇灌。这就使古老的河内地区社会经济焕发了青春,不断保持着强劲的优势。
  宋代的怀州(今河南沁阳)不仅土地肥沃,还由于地处太行山以南,“得太行障其后,故寒稍杀,地暖……且山水清远似江南”,因而有“小江南”的美称。如孟州的河阳县(今河南孟州南),原来“土人不习水田之利”,宋仁宗皇祐年间陈襄任知县时,开始试验种稻,“得水之可以溉田者……命其徒出钱十万,僦田二顷以试之。粳稻果大收。得谷以偿出钱者,其余犹足以供官。河阳人大享其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怀州的赋税并不输送到所隶属的河北路,而是直接交纳于京师开封,朝廷有永济仓受纳其岁输。原因大概主要不是距离开封近,而是其实物质量优良。
  进入金朝,怀州经济持续发展,“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秀丽的风光反映着良好的经济环境。怀州大雄山南,有处泉水通于沁河,“上下数十里,灌溉田园,植竹种稻,获利益多”。金朝后期,怀州州治所在的河内,“民家有多美橙者,岁获厚利”。还出产柑并进贡于皇帝。实在是北方少见的江南水乡气象。
  元代怀孟路(今河南沁阳)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保持着强劲优势。怀孟路“土壤腴润,其民纯实”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怀孟路修建了广济渠,长677里,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5县,灌溉农田3000余顷,“甚益于民”,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随后,地方官又“教民植业,桑畴麦陂,稻塍芡湖,果圃苎区,水轮步船,无有遗利,或用致饶,民其藏获”。稻麦、桑麻、果芡、交通全面发展。因而有“干顷膏腴壤,群峰紫翠岚。人言大河北,此是小江南”的赞誉。再次证明了当地是富饶的北国江南。
  
  三、怀庆府时期——粮食等物资基地
  
  明代初年,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损失惨重,在册民户只有3万家。但由于基础雄厚,恢复得很快,仅3年间,便“流逋四归,田野垦辟,户与税增十余倍”。像这样的恢复和再生能力,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奇迹。步入正常状态的怀庆府,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有“舟车都会,号称陆海”之誉。由于土质优良,粮食高产,上等田每亩可产粮三四石,是河南重要的产粮区和粮食储备基地,“余粮有在仓五七年之上者”。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山东、陕西流民逃荒就食河南者20余万人,朝廷在河南开出两地粮仓救济,其一就是怀庆府仓。
  万历年间,在农田水利建设基础上,社會经济又有了重大发展。河内(今河南沁阳)知县袁应泰穿太行山引沁水,建成25堰,灌田数万顷。这不仅是当地历史上仅见的最高水利田数字,也是古代北方罕见的数字。邻近的济源、孟县、温县、武陟“均利其利,岂直河内百世赖之已哉?”明人言其“为覃怀兴百世之利,可与郑国比美”,甚至“美之日功不在禹下云”,竟然达到大禹治水的功勋!实际效果是“膏腴沃壤,几尽境内”。足见这一工程效益巨大。因而,不但大多数旱田成为水浇地,河内、武陟、修武等县的近河之地,还广泛种植水稻,成为怀庆府的首要特产。明代末年,河南省黄河以北的三府中,以怀庆府地位最重要:“三郡者怀庆为上,彰德(今河南安阳)次之,卫辉又次之。”
  入清以后,在北方社会经济普遍衰弱的大背景下,怀庆府(今河南沁阳)继续保持着经济的富庶。黄河以北的河南三府,唯怀庆府的水利设施最为完好。顺治十五年(1658年),怀庆府修复了广济渠网及利稔、丰稔诸渠,“水之涓涓细流者,复滔滔汩汩如故。浸溉之利大饶,而邑用不争”,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农业生产仍有较大的优势,“境内土脉腴润,饶有水竹之胜”。乾隆年间,怀庆府“一亩之地,树谷得二石”。首县河内“土地膏腴”,以至于“不待勤力而获丰收矣。又有地黄、山药、百穜之饶,利益滋甚……故千金之家,比屋可数,善封殖者,家累巨万,不止十数而已,曰都其富哉”。所属的孟县,也是物产丰富,五谷之中除了水稻以外,“余种皆美”。道光年间,河内、济源、温县、孟县“有九道堰水及沁河分流,均得获沾水利”;修武、武陟等地则发展起井灌,“比之他田独沃,其效显有明徵”。正是如此加上传统的因素,当地田赋也重于其他地区:“河南八府,而怀庆地独小,粮独重。”仍是朝廷所依赖的赋税重点地区。
  
  四、享誉全国的名优特产及手工业产品
  
  以上主要从农业角度简单概括了焦作地区的经济状况,接着再看其名优特产及手工业产品。
  焦作地区是重要的丝织品产地,东汉前期,朝廷每年在此调缣素绮觳8000余匹,后期增至15万匹。三国魏初,野王(今河南沁阳)有官营的典农部桑田数百顷,说明具有丝织业的基础。怀州的丝织业一直比较发达。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重新制定赋调制度,明确规定所调纺织品“各随其土所出”。贡绵、绢、丝的地方有19州,怀州是其中之一。《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记载了全国各地供调的纺织品及其等级:“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所以迁有无,和利用也。”全面系统地反映纺织业的分布状况,怀州之绢列为第二等。《通典》卷六《赋税》下,记载了各地土贡品种和数量,其中怀州贡平纱10匹。据《新唐书·地理志》,怀州河内郡土贡平纱、平紬。元和年间,怀州贡赋有丝、绢、绵。金代在怀州等5地设绫锦院,生产官方需要的丝织品,无疑是金代全国最主要的丝织品产地。元代怀庆路(今河南沁阳)设有官方的织染局。明代怀庆府桑枣遍野,各县、乡、村和各所、屯、堡都设置有培育幼苗的桑枣园,成化年间,有桑树464549株。明代印制宝钞每年需用桑穰200万斤造纸,主要取自北方:“旧例采取北直、山东、河南、浙江诸处”,但经明末农民战争的扫荡,北方桑蚕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畿内及山东、河南几无桑矣”。从此以后,北方桑蚕业再也恢复不到历史上的繁盛局面,怀庆府也不例外。但其丝织业尚有余韵,清代河内县的清化镇(今河南博爱)还有名产“清化绢”,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取代桑蚕丝织的是棉花及棉织业。如清代孟县“通邑男妇,惟赖纺织营生糊口”,县西高坡虽生产棉花,但本地的纺织业超过了植棉业的规模,需要大量从省内州县以及河北、山东、湖广等外省输入棉花,生产的孟布名气很大,“自陕、甘以至边墙一带,远商云集。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车马辐辏,廛市填咽”。许多当地人因此致富,一直到道光年间,仍是“民皆富,问其故,则纺织也”。棉纺织业显然是当地支柱产业。
  两汉时期,均在河内隆虑(今河南林州)开矿冶铁,《汉书·地理志》载其有铁官,《后汉书·郡国志》言其“有铁”。实际上不止如此,其他地方也有高技术的冶铁机构。如在温县发现的东汉烘范窑,采用的是多堆式迭铸技术,1974年出土的500多套铸车马零配件的迭铸泥范,约36种器型,浇铸时共享一个总浇口,一次即可铸造数个或几十个铸件。元代济源也有铁产,怀孟路还是元代27所产银地之一。怀 庆府曾是主要的钢产地,清后期游历中国的德国人李希霍芬载:“人们肯定地对我说,制造钢品,如剑、刀,特别是剃刀的主要地点是怀庆府。”足见其地位十分重要。
  焦作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宋代怀州的九鼎渡,已形成一个煤炭集散地或专业市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以及淮南一些地方的官窑务,所用煤炭就是由此而来的,其辐射范围有千里之远。明代的怀庆府更是家家用煤,“最为省费”。河内近太行山一带,道光年间开采煤炭,“以济民用,所获之利,与地产相仿”,至近代,遂成为仅次于抚顺、开滦的第三大煤矿。
  作为北方最主要的竹产地,这里的竹林自古以來就闻名于天下。“竹林七贤”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元代怀孟路是全国4大官营竹园之一,“竹之所产虽不一,而腹里之河南、怀孟,陕西之京兆、凤翔,皆有在官竹园。”由此可以看到,怀孟路已成为全国官用竹材的中心。清朝初年,尚向朝廷贡竹,至康熙年间裁免。民间种竹依然广泛,如位于太行山脚下的河内许良镇等处,“居民种竹成海,获利颇厚”。竹材生产始终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活动。
  焦作还有不少植物特产。如唐代怀州产茶,宋代怀州产皂角,都是土贡于皇帝的珍品。药材生产更发达,唐代土贡枳壳,明代怀庆府土贡物品中有葫芦巴5斤,孟县菟丝子50斤,济源县桔梗500斤。另有的天门冬、革薜。清代新增有防风、桔梗、苍术、葛根、车前、苦参、百合、石斛、刘寄奴、知母、山楂、葫芦巴、芎藭等。而最负盛名的还是传统的四大怀药:牛膝、山药、地黄、菊花。最早见于正史中的贡品是唐代的牛膝,宋代仍以牛膝为主要贡品。元代还用怀地黄酿酒:“怀孟素产地黄,可酿酒,其修治贵精谨。”河内人马充实“素知制法,得山中石泉,如法酿以进”。这种药酒或保健酒有独特的秘方,并需用当地的山泉之水,所酿酒进呈于皇帝。明代怀庆府土产依次是竹、地黄、山药、牛膝、皂角等。地黄“河内县产者盛而佳”,山药、牛膝:“俱河内县出。”怀庆府土贡物品中,以药为主,每年纳药705斤,其中河内县生地黄50斤,熟地黄50斤,干山药50斤。至清初雍正年间,“山药:处处有之,南京者最大而美,蜀道尤良,入药以怀庆者为佳;地黄:处处有之,河南怀庆者佳”。确立了怀山药、怀地黄的最佳声誉即道地药材。河内县沁河以南地区,“地土肥美,栽种药材,虽工本较重,而所得资利,十倍五谷。其最著者地黄、山药、牛膝等物,获利更厚……四民耕读外,商贾居多,贩卖药材者,散处天下”。药用菊花种植历史也比较悠久,宋代即有入药的记载,当地称之为地薇蒿:“河内名地薇蒿,”但并非主产地。怀菊花的成名是近代的事了。地黄、山药、牛膝等都属于根茎药材,要求肥沃的土壤,生长气候不能过热过冷,不喜积水和过于干旱。这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怀庆府优越的地理环境。
  在我国古代的三河地区中,河南的政治优势最突出,河东的经济地位也比较出色,但到清代明显落后,唯有河内的经济地位最突出,而且是古代后期三河地区唯一没有衰退的地区。其富庶状况,即使在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在北方地区仍是不多见的。如此一脉相承,两千年来一直保持发达状况,稳定性极强,在北方经济史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地位。这一线索的梳理与揭示,对焦作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王 轲
其他文献
摘 要:劳动诉讼模式体系由私益诉讼、团体诉讼和公益诉讼构成,前两者是主要诉讼模式,后者仅具辅助性意义。目前,我国只有效率低下、公正性不足的劳动私益诉讼,没有植根于集体劳动关系的团体诉讼机制,更缺乏当前国际上日渐流行的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完整的劳动诉讼模式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应不断完善劳动私益诉讼机制,尽快启动劳动公益诉讼,探索改进集体协商制度,为劳动者团体诉讼之进行做好准备。  关键词:劳动诉讼模式;
期刊
摘 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欧亨利是中国读者最熟悉、最喜欢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被译介的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都令人叹为观止,《麦琪的礼物》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麦琪的礼物》是个由来已久的误译,这个“美丽的错误”在我国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由此即可窥见欧亨利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在作品译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欧亨利;“麦琪”;译介;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周易》的原貌乃是古代占筮之书。《左传》、《国语》所记载的十六则“神奇灵异”的《易》筮实例,令后世学者论说纷纭。历代学者关于《左传》、《国语》筮例的论述,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寻绎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左传》、《国语》筮例提出拟议和评判。  关键词:《周易》;占筮;《左传》、《国语》筮例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1
期刊
摘 要:“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而言,主要经历了“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条西化之路。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承认中国文论较之西方诗学的异质性和话语独立性,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的倾向;第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个命题中进入“古今对话”的现代阐释性理论视域;第三,在“古今融会”的同
期刊
摘 要:当前,本应发挥重要环保功能的地方环保部门却扮演着“稻草人”的式微角色,遭遇“稻草人化”的社会困境。体制缺陷只是这一社会现象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则是“生产的跑步机”机制使然。“去稻草人化”机制的完善需要环保从紧策略和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安排、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实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外部机制条件以及环保部门自身的内部机制建设,而根本路径取决于能否走出“生产的跑步机”困境。  关键词:环保部门;
期刊
摘要:新时期的女性散文,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凡事都要从社会着眼和从人入手的写作模式,她们将自己更多的情感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借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抒发女性独有的体悟和感受。有生命的动物、无生命的器物和大自然景色等都成了女性寄托情感的依托。从动物、器物和景物等方面分析,可以窥探女性内心深处的细微感受。  关键词:女散文家;动物;器物;夜色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摘要:从巴金的《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看,《复仇》是有自觉文体意识的短篇小说,三个层次的叙述策略是《复仇》成为文学经典的内在原因。三个层次叙述中的“元故事”是福尔恭席太因叙述的故事,作为文本的“核”起支撑作用。“元故事”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纯主题关系;“元故事”与医生叙述的故事,以及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因果关系。三个层次叙述开辟了宽阔阅读空间,当下的我们是“实际的有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矛盾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并日渐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化解劳资矛盾的有效手段,《劳动合同法》应着眼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通过完善对劳动者隐私权、知情权、中止履行合同权等的法律保护,彰显其社会法的属性,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挥平衡双方利益的功能。  关键词:劳动合同;知情权;隐私权;合同中止;合同撤销与变更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反哺”和“接力”分别是中西方家庭中处理养老问题的两种不同模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不同所致。在代际亲子观念的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又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孝;平等;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