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和朱立元的多层次语言系统,通过对《呼啸山庄》体现在各层面召唤性的由浅入深的剖析,挖掘其相关构架上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审美,为学界研究该小说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
关键词:《呼啸山庄》 召唤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如何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西方接受美学中,沃夫刚·伊瑟尔首先提出和重视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他在吸收英伽登观点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作品意义如“不确定性”、“空白”、“空缺”、“否定性”等有关“召唤结构”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不确定的因素与空白镶嵌在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中,读者在阅读时需要用想象使这些不确定因素确定化,并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才能继续进行阅读活动,并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与“消费”。缺乏(空白、不确定)就是需要。需要就会诱发、激起创造的欲望,就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所以,不确定性与空白就是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的原因。(伊瑟尔:1987)
朱立元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将其分为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感情层,并指出文学作品的召唤性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从语言学到心理学的各个结构层次上,最终体现在这些层次结合成的整体结构上。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召唤结构”。(朱立元:2004)
本文从读者反应的角度,逐层剖析《呼啸山庄》的召唤性及其在各个层次所表现出的特点,再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语音语调层:丰富的语调、诗性的语言
这是文本的最外层结构。语言的特质之一就在于它本身的丰富的语调、多义的词汇,再加上押韵、格律,使得文本在第一层结构中就具有了召唤性,吸引读者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阅读与聆听。
洛克伍德和希斯克利夫的初次会面就打消了他想要和希斯克利夫成为朋友的希望。当他表示但愿自己的造访不要给房主带来不便时,他得到的答复是一句咬着牙说出的“进来!”表达着“去你妈的!”这样一种情绪。这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命令,反映出希斯克利夫对外界的排斥和对生活的绝望。读者不禁感到吃惊:何以他对一名房客如此冷淡?一个陌生人也会更有礼貌一些,何况还是房主?于是,好奇心促使读者不自知地参与到故事当中。
此外,具有强烈诗歌特质的凯瑟琳的语言吸引读者想象地参与她的异教思想和叛逆性格,也使得小说丰富的内涵融于读者的脑海中。如:
“…heaven did not seem to be my home,and I broke my heart with weeping to come back to earth;and the angels were so angry that they flung me out,into the middle of the heath on the top of Wuthering Heights,where I woke sobbing for joy.(Ch.9)”
以上这段话通过一系列押头韵的单词推动着小说的前进,heaven、home、heart、heath、Heights,这些“H”单词又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Hindley,Hareton,Heathcliff)相契合,彼此既是声音上的呼应也是故事错综复杂的反映,从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魅力,召唤读者更进一步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填补。
二 语义建构层:模糊的语言、复杂的结构
语词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语境而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文学文本要求创新,追求匠心独具,存在于框架中推陈出新的“偏离效应”给人想象的余地,召唤读者进行建构。此外,文本脱离作者进入读者视界时,意义已和作者的本意有了差距。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要求读者在阅读即“视点游移”中,假想经历整个过程,重建文本意义。
在《呼啸山庄》中,语义建构就是借用言外之意完成的。如书名“Wuthering Heights”中,“wuther”指的是风咆哮,而现在分词的形式则表明该地区一年四季都是狂风呼啸的;heights指的是高处或高地,在本文中暗示此处的居民是身居高原之上,彻底暴露于残酷的大自然当中。试想在四季狂风呼啸的高原上,人性会遭到何种自然的考验和周遭环境的压迫?
此外,时间的交错、事件的穿插、人物的混乱使得小说较为晦涩难懂,但其意义正是随着读者的“视点游移”而建立起来的。小说的起点设在1801年冬洛克伍德到呼啸山庄,之后分别以顺叙和倒叙手法向两个方向进行,在向未来推进的过程中(顺叙)展现了过去(倒叙)。这层外在的框架引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造成了一种不确定性:外来人眼中的呼啸山庄为何是个如此奇怪、冷酷的世界?为填补这份空白,读者开始了他的“视点游移”,并通过假想填补了期待视野中的空白。然而,随着情节的向前推进,又推翻了这些假想,于是,需再次建立新的期待。在对过去的呈现中,小说最早追溯到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带到呼啸山庄时。这又引发了读者的一系列思考:“他是谁?”“他的身世是什么?”“他的到来会给肖恩一家带来什么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空白”,召唤读者进行填补。在向未来推进的过程中,小说以1802年小凯瑟琳与哈里顿成为情侣结束了讲述。故事在此画上了句号,但读者的感受却并未终止:“它向我们昭示了什么?”“小说的意义何在?”……这些思考又引发读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呼啸山庄》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小说,读者在重建其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受到空白的召唤,根据个人经验首先产生期待视野,接着随着情节的推进假想、填补空白,之后空白不成立,于是再次假想。这个意义重建的过程历经多次循环,直到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这种内嵌于情节之中的召唤性正是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的动力。
三 修辞格层:内蕴深刻的象征
修辞格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所特有的。文学的各种修辞手段,其本质是语符与意义的分离、偏转、挪移,比喻、象征、夸张、通感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偏离效应,由此造成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增强作品的召唤性。(朱立元:2004)
《呼啸山庄》在修辞格层上的召唤性集中在象征这一修辞手法上。象征,实际上是比喻的延伸与放大。它是借助某些语词组成的具体意象并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之处的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波德莱尔把大自然的山水花草看成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作者可以运用声色物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联想等来表达微妙的内心世界。风、树本是自然界的寻常之物,并无特殊意义,但在《呼啸山庄》中却被赋予了深层的含义,对它们的解读也正是小说召唤性的体现之一。如小说在一开篇就写到:“‘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地方形容词,描绘在多风的天气里这地方大气的骚动。”这里的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空气的流动,更是具有强大威力的社会习俗和偏见。呼啸的北风是认识主题的关键,在其摧残下,“房屋尽头有几株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一排面容憔悴的荆棘都向一个方向伸展,仿佛像太阳乞讨温暖。”Wuthering一词从声音、力度、强度方面象征了社会的挤压,呼啸的北风阻断了树木正常生长的途径,强迫它们都倒向一边,而这些过度倾斜和枞树以及面容憔悴的荆棘则象征了被扭曲的人性和受压抑的灵魂。此外,《呼啸山庄》中出现的植物如石楠、醋栗、樱草等看似不起眼,却各具独特的象征的意义。以石楠为例,石楠是一种常绿灌木,开白色小花,生长于荒野中,它象征着自由、坚强、孤僻。艾米莉正是借助石楠这一符号来表达男女主人公及作者本人狂放不羁、坚忍不拔的个性。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在那个文明的世界中却找不到归属感;而希斯克利夫本人就是一个孤僻的灵魂,游荡在荒原上。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符号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与答案,再加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小说中的应用,给小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和空间,吸引读者参与整个意义创建的旅程,增强了小说的召唤性。
四 意象意境层:多样的人物
朱立元认为,意象意境层集中体现了文本的召唤性,是不确定和空白存在最多的一层结构。作者将意象意境转化为语言,之后到达读者时,则由读者予以重建。该层面的召唤性体现在叙事作品中人物肖像、性格刻画、环境描写等,呼吁读者进行阅读。
希斯克利夫奔放的激情、鲜明的爱恨意识和残忍的报复手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也使他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多数读者眼中,他是个“恶魔”、“暴君”,但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他的复仇行动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极端反抗。如此,对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就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召唤读者细读小说的动力。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就在于他本身就是矛盾的,充满了两重性。他一方面是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是让很多人不幸的施害者,既身受迫害又迫害他人。作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吸引着读者对其产生不同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另外,凯瑟琳也是一个谜。她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坦言道:“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而林顿的灵魂与我们的犹如月光和闪电,或者冰霜和火焰,完全不同。”可是,她却嫁给了林顿。这样违心的选择又为的哪般?她自己解释为:“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但这一解释能否满足读者,则因人而异了。
《呼啸山庄》以这两个矛盾的人物为核心展开叙事,在这两个主人公身上,集中体现了其在该层面上的召唤性,召唤着读者分析人物特征。
五 思想感情层:多重的主题
思想感情是借助于文学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象意境来得以显露的。作品脱离作家到读者手中时,之前所建立的意象意境就仅成为框架与提示,读者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理解、补充、发挥、想象,从而重建起新的意象意境,寄托不同于作者个人情思的其他思想感情,主题则很好体现了该层面的召唤性。
历来有很多人对《呼啸山庄》的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如福斯特指出,在《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以其分离开始故事,以其死后的结合结束故事”(Forster,372)。毛姆也认为小说中最感人的就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我从未读过像《呼啸山庄》这样把爱情的痛苦、强烈、残酷描写得如此逼真的小说”(168)。实际上,小说不到一半,女主人公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爱情如何持续下去?可以说,他们的爱情不是通过他们一度享受的快乐来呈现的,而是通过他们忍受的苦难来呈现的,所以才如此动人。周庆贺认为,《呼啸山庄》表现了“反叛社会、回归自然”的主题。马坤则指出,人被认同,即社会化与符号化是人不可抗拒的命运,他从命运的角度解读了该小说的主题。
此外,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其主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正是在不同主题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激起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该小说在此层面上的召唤性。
结语
《呼啸山庄》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正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一样,《呼啸山庄》吸引着众多的评论家和读者的目光。它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作品,其生成是因为在作品的各个层次上都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其中,有的源于语言的本性,有的根于文学独有的特性,有的起于心理活动的作用。它们互相关联,不可分割,从整体上构成了该小说的召唤结构,体现了小说的召唤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Bront ,Emily.Wuthering Heights.Bantam Dell: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2003.
[2] 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3]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寇静,女,1982—,陕西宁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毛军社,男,1981—,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呼啸山庄》 召唤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如何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是接受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西方接受美学中,沃夫刚·伊瑟尔首先提出和重视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他在吸收英伽登观点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作品意义如“不确定性”、“空白”、“空缺”、“否定性”等有关“召唤结构”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不确定的因素与空白镶嵌在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中,读者在阅读时需要用想象使这些不确定因素确定化,并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才能继续进行阅读活动,并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与“消费”。缺乏(空白、不确定)就是需要。需要就会诱发、激起创造的欲望,就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所以,不确定性与空白就是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的原因。(伊瑟尔:1987)
朱立元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将其分为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和思想感情层,并指出文学作品的召唤性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从语言学到心理学的各个结构层次上,最终体现在这些层次结合成的整体结构上。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召唤结构”。(朱立元:2004)
本文从读者反应的角度,逐层剖析《呼啸山庄》的召唤性及其在各个层次所表现出的特点,再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语音语调层:丰富的语调、诗性的语言
这是文本的最外层结构。语言的特质之一就在于它本身的丰富的语调、多义的词汇,再加上押韵、格律,使得文本在第一层结构中就具有了召唤性,吸引读者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阅读与聆听。
洛克伍德和希斯克利夫的初次会面就打消了他想要和希斯克利夫成为朋友的希望。当他表示但愿自己的造访不要给房主带来不便时,他得到的答复是一句咬着牙说出的“进来!”表达着“去你妈的!”这样一种情绪。这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命令,反映出希斯克利夫对外界的排斥和对生活的绝望。读者不禁感到吃惊:何以他对一名房客如此冷淡?一个陌生人也会更有礼貌一些,何况还是房主?于是,好奇心促使读者不自知地参与到故事当中。
此外,具有强烈诗歌特质的凯瑟琳的语言吸引读者想象地参与她的异教思想和叛逆性格,也使得小说丰富的内涵融于读者的脑海中。如:
“…heaven did not seem to be my home,and I broke my heart with weeping to come back to earth;and the angels were so angry that they flung me out,into the middle of the heath on the top of Wuthering Heights,where I woke sobbing for joy.(Ch.9)”
以上这段话通过一系列押头韵的单词推动着小说的前进,heaven、home、heart、heath、Heights,这些“H”单词又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Hindley,Hareton,Heathcliff)相契合,彼此既是声音上的呼应也是故事错综复杂的反映,从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魅力,召唤读者更进一步地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填补。
二 语义建构层:模糊的语言、复杂的结构
语词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语境而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文学文本要求创新,追求匠心独具,存在于框架中推陈出新的“偏离效应”给人想象的余地,召唤读者进行建构。此外,文本脱离作者进入读者视界时,意义已和作者的本意有了差距。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要求读者在阅读即“视点游移”中,假想经历整个过程,重建文本意义。
在《呼啸山庄》中,语义建构就是借用言外之意完成的。如书名“Wuthering Heights”中,“wuther”指的是风咆哮,而现在分词的形式则表明该地区一年四季都是狂风呼啸的;heights指的是高处或高地,在本文中暗示此处的居民是身居高原之上,彻底暴露于残酷的大自然当中。试想在四季狂风呼啸的高原上,人性会遭到何种自然的考验和周遭环境的压迫?
此外,时间的交错、事件的穿插、人物的混乱使得小说较为晦涩难懂,但其意义正是随着读者的“视点游移”而建立起来的。小说的起点设在1801年冬洛克伍德到呼啸山庄,之后分别以顺叙和倒叙手法向两个方向进行,在向未来推进的过程中(顺叙)展现了过去(倒叙)。这层外在的框架引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造成了一种不确定性:外来人眼中的呼啸山庄为何是个如此奇怪、冷酷的世界?为填补这份空白,读者开始了他的“视点游移”,并通过假想填补了期待视野中的空白。然而,随着情节的向前推进,又推翻了这些假想,于是,需再次建立新的期待。在对过去的呈现中,小说最早追溯到1771年希斯克利夫被带到呼啸山庄时。这又引发了读者的一系列思考:“他是谁?”“他的身世是什么?”“他的到来会给肖恩一家带来什么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空白”,召唤读者进行填补。在向未来推进的过程中,小说以1802年小凯瑟琳与哈里顿成为情侣结束了讲述。故事在此画上了句号,但读者的感受却并未终止:“它向我们昭示了什么?”“小说的意义何在?”……这些思考又引发读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呼啸山庄》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小说,读者在重建其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受到空白的召唤,根据个人经验首先产生期待视野,接着随着情节的推进假想、填补空白,之后空白不成立,于是再次假想。这个意义重建的过程历经多次循环,直到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这种内嵌于情节之中的召唤性正是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的动力。
三 修辞格层:内蕴深刻的象征
修辞格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所特有的。文学的各种修辞手段,其本质是语符与意义的分离、偏转、挪移,比喻、象征、夸张、通感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偏离效应,由此造成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增强作品的召唤性。(朱立元:2004)
《呼啸山庄》在修辞格层上的召唤性集中在象征这一修辞手法上。象征,实际上是比喻的延伸与放大。它是借助某些语词组成的具体意象并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之处的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波德莱尔把大自然的山水花草看成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作者可以运用声色物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联想等来表达微妙的内心世界。风、树本是自然界的寻常之物,并无特殊意义,但在《呼啸山庄》中却被赋予了深层的含义,对它们的解读也正是小说召唤性的体现之一。如小说在一开篇就写到:“‘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地方形容词,描绘在多风的天气里这地方大气的骚动。”这里的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空气的流动,更是具有强大威力的社会习俗和偏见。呼啸的北风是认识主题的关键,在其摧残下,“房屋尽头有几株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一排面容憔悴的荆棘都向一个方向伸展,仿佛像太阳乞讨温暖。”Wuthering一词从声音、力度、强度方面象征了社会的挤压,呼啸的北风阻断了树木正常生长的途径,强迫它们都倒向一边,而这些过度倾斜和枞树以及面容憔悴的荆棘则象征了被扭曲的人性和受压抑的灵魂。此外,《呼啸山庄》中出现的植物如石楠、醋栗、樱草等看似不起眼,却各具独特的象征的意义。以石楠为例,石楠是一种常绿灌木,开白色小花,生长于荒野中,它象征着自由、坚强、孤僻。艾米莉正是借助石楠这一符号来表达男女主人公及作者本人狂放不羁、坚忍不拔的个性。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在那个文明的世界中却找不到归属感;而希斯克利夫本人就是一个孤僻的灵魂,游荡在荒原上。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符号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与答案,再加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小说中的应用,给小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和空间,吸引读者参与整个意义创建的旅程,增强了小说的召唤性。
四 意象意境层:多样的人物
朱立元认为,意象意境层集中体现了文本的召唤性,是不确定和空白存在最多的一层结构。作者将意象意境转化为语言,之后到达读者时,则由读者予以重建。该层面的召唤性体现在叙事作品中人物肖像、性格刻画、环境描写等,呼吁读者进行阅读。
希斯克利夫奔放的激情、鲜明的爱恨意识和残忍的报复手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这也使他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多数读者眼中,他是个“恶魔”、“暴君”,但也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他的复仇行动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极端反抗。如此,对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就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召唤读者细读小说的动力。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就在于他本身就是矛盾的,充满了两重性。他一方面是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又是让很多人不幸的施害者,既身受迫害又迫害他人。作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吸引着读者对其产生不同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另外,凯瑟琳也是一个谜。她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坦言道:“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而林顿的灵魂与我们的犹如月光和闪电,或者冰霜和火焰,完全不同。”可是,她却嫁给了林顿。这样违心的选择又为的哪般?她自己解释为:“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但这一解释能否满足读者,则因人而异了。
《呼啸山庄》以这两个矛盾的人物为核心展开叙事,在这两个主人公身上,集中体现了其在该层面上的召唤性,召唤着读者分析人物特征。
五 思想感情层:多重的主题
思想感情是借助于文学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象意境来得以显露的。作品脱离作家到读者手中时,之前所建立的意象意境就仅成为框架与提示,读者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理解、补充、发挥、想象,从而重建起新的意象意境,寄托不同于作者个人情思的其他思想感情,主题则很好体现了该层面的召唤性。
历来有很多人对《呼啸山庄》的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如福斯特指出,在《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以其分离开始故事,以其死后的结合结束故事”(Forster,372)。毛姆也认为小说中最感人的就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我从未读过像《呼啸山庄》这样把爱情的痛苦、强烈、残酷描写得如此逼真的小说”(168)。实际上,小说不到一半,女主人公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爱情如何持续下去?可以说,他们的爱情不是通过他们一度享受的快乐来呈现的,而是通过他们忍受的苦难来呈现的,所以才如此动人。周庆贺认为,《呼啸山庄》表现了“反叛社会、回归自然”的主题。马坤则指出,人被认同,即社会化与符号化是人不可抗拒的命运,他从命运的角度解读了该小说的主题。
此外,国内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其主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正是在不同主题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激起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该小说在此层面上的召唤性。
结语
《呼啸山庄》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正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一样,《呼啸山庄》吸引着众多的评论家和读者的目光。它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作品,其生成是因为在作品的各个层次上都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其中,有的源于语言的本性,有的根于文学独有的特性,有的起于心理活动的作用。它们互相关联,不可分割,从整体上构成了该小说的召唤结构,体现了小说的召唤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Bront ,Emily.Wuthering Heights.Bantam Dell: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2003.
[2] 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3]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寇静,女,1982—,陕西宁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毛军社,男,1981—,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