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不来的世界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读典范作品】
  心 寻
  □叶延滨
  小姑娘老低着头。身边的爷爷叹了一口气:“你看什么呀?”“不早告诉你了吗?手机!”“手机有什么好看的,总看不完?”“你不懂,手机就是个世界。”“啥世界能装在那么小的物件里?”“虚拟世界,好玩着呢。”“啊,虚无的世界。”爷爷换了一个字。
  老爷爷也低着头,像在寻找什么,又好像只是在想什么。身边的小姑娘说:“你找什么呀?”“没找什么,什么也没有了,也找不到了。”小姑娘听糊涂了,爷爷说的车轱辘话,没听明白。
  爷爷是在找东西,是心里那些记忆。那时,爷爷也是个孩子,谁都是从孩子过来的,爷爷小时候也是个爱低头看东西的孩子。
  坐在城市街心花园长椅上,爷爷和小姑娘,都望着面前的水泥地。水泥地上有很多双脚走过,现在那些脚都离开了,光滑的地面上干干净净,连一片叶子都没有。
  (如果这是电影,银幕上就出现了神奇的画面。)突然,这坚硬的水泥地,一下子变松软了,松软得像绸布,向四方散去。绸布波浪似的皱折带出一片雾岚,阳光把那潮湿的雾气凝成露珠,晶莹地点缀在草尖上。这些草就生长在刚才的水泥地上。茵茵绿草下松软的黑土,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这是课本上的句子,小姑娘闻到那泥土的味道,想起了课本上的句子。这句子是说草原,还是说森林?草丛顶着露珠,簇拥朵朵小花。这些小花都是小姑娘没见过的。小姑娘见过花店里的花,郁金香、玫瑰、勿忘我、月季,总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一个个都长得标准的漂亮,像去韩国整容过的名媛。草丛中的花都叫不出名,七彩缤纷,星星点点。爷爷说,它们就是老街坊,守在房前屋后。春天开花一直开到秋凉,一茬接一茬,把窗外的小天地,打扮得花枝招展。
  草丛边,一队小蚂蚁像一条线从他们的眼前爬过。爷爷想,对了,我就在找你们,小蚂蚁。小蚂蚁在爷爷的记忆中,是童年最早的朋友。爷爷喜欢蹲下来,看蚂蚁搬家,蚂蚁举着蚂蚱的残翅,像一队士兵去打仗。对了,蚂蚱也是好朋友,草梗上趴着,爷爷伸手,蚂蚱两只后腿一弹,消失在阳光里。阳光下那肥大的南瓜花,招摇显摆,南瓜花鲜嫩的花瓣是蝈蝈的最爱。蝈蝈叫起来好听,有蝈蝈叫的夏天才算是夏天。夏天炎熱多雨,草绿花香,谁都在家里待不住。连慢性子的蜗牛也在园子里散步。蜗牛没惹谁,但爷爷小时候对蜗牛可有意见了。上数学课的老师问:有个台阶30厘米高,蜗牛白天爬上去3厘米,晚上滑下来2厘米,多少天爬上台阶?抢着回答:30天!错了!多丢脸的事。不说蜗牛了,反正它们爬不远。还有蟋蟀,这可是孩子们追捧的明星级昆虫。蟋蟀讲究,老园子里才有。老园子的老墙根下堆着秦砖的残角、汉瓦的碎片,这些器件逗引出蟋蟀一阵幽幽的吟叹……
  爷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小姑娘说:“对呀,这就是我寻找的,我的童年世界,也是每个孩子的童年世界。有花,有草,有奇妙的昆虫世界。老辈人说,接地气,这就是地气——和草对话,与花比美,成为昆虫们的朋友。”小姑娘高兴地说:“多好呀,我怎么没见过,这是真的吗?”
  她的话音刚落,刹那间,眼前的一切像海市蜃楼般无影无踪,还是那块坚硬的水泥地,从眼前铺向远处。站着的水泥楼和躺着的水泥地严丝合缝,寸草不生。
  我的文章结束了。
  假如这是一部微电影,片尾还会缓缓地推出片名——《寻找回不来的世界》。
  (选自《广州日报》2015年6月11日,有改动)
  写作借鉴
  文章饱含一种对过往乡村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今城市生活的不喜。作者为了凸显主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借助联想和想象,将爷爷在现实世界的落寞与在童年世界的开怀作对比,凸显出爷爷对童年乡村生活的不舍。在同样的世界里,将爷爷和小姑娘的感受作对比。当爷爷和小姑娘看到面前坚硬的水泥地变得松软,同样一幅画面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小姑娘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爷爷却像寻得多年未见的老友。爷孙对相同场景的不同感受,在小姑娘“这是真的吗”的疑惑中烟消云散,表明看似古老的乡村场景对新时代的小姑娘也有吸引力,画面“像海市蜃楼般无影无踪”,更是凸显“心寻”历程的艰难。
其他文献
■  故事性是童话的一大特点,我们正是通过童话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才认识了社会、认识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接受了童话作者的善恶评价标准,从而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  阅读童话,最主要的是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借主人公之口或总结性的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了出来;有的则必须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故事线索,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看
期刊
【左读典范作品】  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叽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
期刊
夜刚刚降临,我家的厨房里便传来一阵欢快的“锅铲交响曲”。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桌时,我家的“新闻记者”便开始播报新闻了。记者来我家?别惊讶,这“记者”是我的奶奶。每天她挎着猪草篮子在村里转悠一圈,便能带回一篮子的新闻。当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时,“新闻联播”就开播了:  “今天,咱们村里冯红家的大饭店开业了,那场面真热闹,门前摆满了花篮,鞭炮响了老半天……”  奶奶的话还没有说完,妈妈便插话:“提到冯
期刊
一大早,我跟着妈妈到田里锄草。  天,瓦蓝瓦蓝的,没有一丝云彩。黄豆地里,刚刚变绿的豆苗在摇啊摇的,似带着笑意向我们招手。不时有风吹来,凉爽爽的。  “锄地的时候,后腿要稍稍向后伸。”  “锄地的时候,眼要尖,心要细。”  “锄地的时候,不能贪图快,更不能伤到豆苗。”  在妈妈一声又一声的轻轻叮嘱中,我很快掌握了锄草这桩农活儿。我双手握紧锄把,在豆苗的行距间,“刷刷”地拉动着锄头。地皮上的小草一棵
期刊
科技电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动物体的场面时常让人心潮澎湃,如今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幻想。科学家通过对大脑这一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脑控”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指挥功能。  英国一名设计师日前开发出一種脑控独轮车,工作原理是骑车者佩戴一种由脑脉冲控制的特制护目镜,通过蓝牙技术与独轮车动力系统保持即时联系。一旦前方有障碍物,护目镜检测到脑脉冲的变化就会自动发出减速或停车指令,保证骑车
期刊
静听流水,我们常常可以阅知潜底的青苔在清流中飘逸;仰望苍穹,我们常常期盼有鹰隼穿掠过晴空的浮云。一页页撕碎的日子里、分分秒秒的滴答声中,都满溢着我们成长拔节的声音。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却说“烦恼也是成长的阶梯”。从《时代广场的蟋蟀》到《爱的教育》,从《转角看到光明》到《哈佛家训》,无一不让我在温暖的氛围中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成长的挫折。  那一次,我默默地走在雨地里,天空灰蒙蒙的,不肯透露
期刊
【技法点睛】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将情节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但为了掀起波澜,使情节发展曲折多变,可采用误会法。  1.在铺陈叙述中巧设误会。运用误会法,可以在开头先巧设悬念,然后在叙事铺陈中不断制造误会,使读者的思路跟随作者的叙述向故事结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到最后突然笔锋一转,才呈现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比如波兰作家格罗津斯卡的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你看斯普罗塔新
期刊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
期刊
近几天,阿长老是听迅哥儿念叨一部画着奇形怪状的飞禽走兽和人文山川的“三哼经”。她问哥儿这是怎么一回事,哥儿也不对阿长多说。过了十多天,阿长要回趟娘家,便惦记上了哥儿的“三哼经”。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阿长就起床了。街上行人不多,显得格外冷清。阿长大字不识一个,根本不晓得哪里是书店,只是瞧着哪家店里有许多书罢了。过了一会儿,阿长来到了城镇中心大街,商铺多了,行人也渐渐多了。她看到拐角处有一个颇为气
期刊
一看题目,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妈妈的三句话,从早到晚反复唠叨的三句话,每句话都能概括出一个关键字。且听我慢慢讲解:  快  大清早,我还在做着美梦,她就来到我的床前,掀开被子,往我屁股上一拍,叫道“快起来,都几点了!”吃完饭,我还没来得及漱口、擦嘴,她又喊:“还不快去上学,要迟到了!”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歇口气,她又说:“还不快去做作业!”灯光下,我想看一会课外书,她便催促我:“别看了,明天还要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