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更需要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任务,是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历史学科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历史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创新人格的培养贯穿历史课教学的始终。
一、坚信学生中蕴藏着创新能力,及时助燃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知者。教师应以教材为媒介,设计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想方设法搭建舞台,为学生展现创新精神的表演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要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调动全身感官去搜索、捕捉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吹风助燃。讲“唐朝农业的发展”(人教版)时,请一名学生按图叙述筒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该生提到筒车上面斜绑着许多竹筒。可课本上没有“斜”字。他说:“我感觉只有‘斜’绑着的竹筒,才能正常地取水、兜水、倒水,课本叙述不够准确”。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在刘献庭的《广阳杂记》上找到了答案,说明该学生是对的。我对学生们说:“李同学超越了课本,向课本挑战成功,其他同学也一定能行!”“拨这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历史课被一朵朵创新的火花点缀着,大放光彩。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办成开放式的课堂,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生疑好问是学生的天性。爱因斯坦、牛顿、瓦特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从思考一个个小疑问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质疑,激发其求知欲,及时说出其奇思妙想。在学习南北朝文化中的《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诗句时,突然一女生站起来问:“老师,这句诗有误,过去女人从小裹脚,怎能认不出木兰是女郎?”我当时愣了,后来找资料知道女人裹脚是从南唐开始的,于是及时表扬了那位学生。
三、引“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深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他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每一课教学中都需要情感的激流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撞出其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与渔,不如授之与欲”。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也需要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培养其学习兴趣,乐在其教,乐在其学。
四、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止一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中,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对传统求同思维的挑战。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训练的同时,应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依据现有知识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求异主要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思维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求异,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的求异,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挖掘和培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他们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并进一步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4(8).
[2]香港历史教学思维训练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
[3]“为创造而教”——浅说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4-5).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坚信学生中蕴藏着创新能力,及时助燃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知者。教师应以教材为媒介,设计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想方设法搭建舞台,为学生展现创新精神的表演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要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调动全身感官去搜索、捕捉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吹风助燃。讲“唐朝农业的发展”(人教版)时,请一名学生按图叙述筒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该生提到筒车上面斜绑着许多竹筒。可课本上没有“斜”字。他说:“我感觉只有‘斜’绑着的竹筒,才能正常地取水、兜水、倒水,课本叙述不够准确”。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在刘献庭的《广阳杂记》上找到了答案,说明该学生是对的。我对学生们说:“李同学超越了课本,向课本挑战成功,其他同学也一定能行!”“拨这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历史课被一朵朵创新的火花点缀着,大放光彩。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办成开放式的课堂,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生疑好问是学生的天性。爱因斯坦、牛顿、瓦特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从思考一个个小疑问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质疑,激发其求知欲,及时说出其奇思妙想。在学习南北朝文化中的《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诗句时,突然一女生站起来问:“老师,这句诗有误,过去女人从小裹脚,怎能认不出木兰是女郎?”我当时愣了,后来找资料知道女人裹脚是从南唐开始的,于是及时表扬了那位学生。
三、引“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深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他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每一课教学中都需要情感的激流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撞出其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与渔,不如授之与欲”。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也需要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培养其学习兴趣,乐在其教,乐在其学。
四、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止一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中,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对传统求同思维的挑战。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训练的同时,应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依据现有知识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求异主要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思维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求异,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的求异,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挖掘和培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让他们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并进一步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4(8).
[2]香港历史教学思维训练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
[3]“为创造而教”——浅说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问题.中学历史教学,2004(4-5).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