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道德难题课程开发与实施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学理论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尤其忽视对儿童心理动机的探讨和心理过程的分析。教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旨在思辨力提升的儿童道德难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中,进行了有关“儿童道德难题思辨”“道德难题课程开发”文献研究,认为可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道德难题作为思辨的主体,进行课程开发,运用多种教育实施策略,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和行为。
  [关键词] 道德难题;思辨力;课程开发
  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缺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深入思考,很少研究兒童的道德发展科学理论体系,尤其忽视对儿童心理动机的探讨和心理过程的分析。在笔者学校“旨在思辨力提升的儿童道德难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前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儿童道德难题思辨”“道德难题课程开发”文献研究,认为可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道德难题作为思辨的主体,进行课程开发,运用多种教育实施策略,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和行为。
  一、道德难题思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
  (一) 道德难题思辨的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观点上,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按照科尔伯格的看法,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集中在道德判断上。他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判断是一种社会判断,即对人的判断,而不是对物的判断; 道德判断是一种约定的或规范的判断,即对应该、权利和义务的判断,而不是喜欢、爱好的判断。他在博士论文里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基本主题与特征, 认为道德发展是个人认知结构自低向高发展的过程,阶段的发展是结构质的转换,而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增加。他用大量的实证材料证实,每个儿童的道德发展都必须循着道德判断的阶段逐步向上发展,不可改变和超越。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上,他认为:“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包括一个行动者的正当行动的想法和将要用其责任判断去执行行动的想法。”科尔伯格假设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随着个体道德从一个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道义判断与责任判断的一致性呈单向线性的增长。反过来,这意味着个体“道德地”行动或者与他们在道德情境之外做出的判断相一致的行动人数比例也呈单向线性的增长。
  (二)道德难题思辨的研究成果
  1.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
  2500多年前,中国孔子和老子等人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著名古语实际就是道德两难问题的解释。其实,道德难题的研究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闻学、医学、环境伦理学等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在教育层面的道德难题。在国外,关于道德难题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如日本学者荒木纪幸等人立足于使道德课成为愉快有趣且富有价值的时间的目标取向,在研究科尔伯格理论基础上,根据日本道德教育的实际,开发出“一个主题两课时”的道德两难教学模式。在理论界,关于道德难题的研究非常多,而且渗透的范围和领域非常广。“道德难题”主要在学校的德育管理方面涉及,相关的论著也非常丰富,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出版了《德育原理》一书,对道德难题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上海师范大学刘源的硕士论文《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及其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直接借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改善我们中学德育的现状,对一线的德育很有启发。高校专家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在教育的一线,真正在实施与研究并有成果的专家和团队不是很多。因此,很多的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教育一线有指导作用,但还不够深入,影响面不广。
  2.教育一线的研究成果
  在教育教学一线,进行道德难题研究的不是很多,有研究成果的如肖静、潘泽江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发表《论“道德两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是道德难题在学校德育中的指导,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做法;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的谢玲玲发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漫画故事教材教法》一文,也是利用漫画导入,进行道德难题的讨论,提高班级儿童的道德水平。但这些研究很多都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在德育方面扎实地开展道德难题研究的学校不多,研究成果也很少。因此,在儿童中间开展道德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利用生动的情景问题,通过儿童讨论、情景扮演等形式,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从而改变儿童的道德行为。利用道德难题进行德育研究,能改变德育的灌输式,使其变得灵活生动,儿童乐于接受。可见,通过道德难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高儿童思辨力,从而促进儿童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二、道德难题情景在儿童德育中应用必要性的研究
  (一)学校的德育要正视人们的价值观变化
  影响儿童道德素质的因素有:教育目标与环境营造的失调;自主自立意识与自律能力的脱节;思想观念与行为实际的错位;素质教育的乏力与道德调控的失衡。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思潮变革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处于由旧到新的转化时期。人们的价值观由原来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这使学校的德育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而道德困境中的难题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道德教育注重灌输,重在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以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鲜有人提出培养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缺少在儿童遇到实际问题时的思考方法。道德难题情景教学恰恰是给学校提供了一个遇到道德难题时的解决思路。
  (二)教师在道德难题情境教学中定位的研究
  1.“道德难题”的提出者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除了可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道德难题的案例外,还可以鼓励儿童记下平时所遇到的道德问题,以供教学参考之用。 也就是说,编选的道德难题应符合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 此外,教师还应熟悉各种道德认知理论,具备运用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方法来分析道德难题的能力。   2.讨论气氛的营造者
  教师要设计合适的环境,例如教学设备和环境布置等,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以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环境,真正做到在心理上给儿童以支持。 只有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儿童才能有兴趣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并最终达到深化认识,提高道德水准的目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了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儿童的心理支持者的重要作用。
  3.儿童道德发展的指导者
  教师要能确认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根据其发展序列,提出适合的道德难题,以刺激儿童思考,提升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教师在儿童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儿童的選择。当儿童的讨论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加入讨论,使儿童的讨论能更加全面深入,以便进行道德推理。
  三、道德难题思辨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儿童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判断测量方法,评测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把儿童分为适宜的讨论小组。分组原则:每组儿童分属2或3个连续的优势阶段;组内每个阶段的儿童人数要大致相等;每组儿童人数8—12人为好。
  (二)选择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难题”
  教师需要选择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难题故事”是应用“道德难题故事法”的基础。那么,我们应用的“道德难题故事”有哪些可能的来源呢?第一种是根据假设情境编写的故事,如海因茨与药的故事。这种道德难题故事不是事实,但有可能发生。它要求儿童对其中所包括的价值自我卷入的程度低。第二种是根据某一学科内容编写的故事。 第三种是根据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编写的难题故事。这种道德难题使得儿童投入的个人感情最多,要求自我卷入的程度也最高。三种难题故事在道德课程编写中,要交替使用,利于教学中引发冲突,利用讨论,提升水平。
  (三)运用道德难题故事形成儿童正确的心向
  在引导儿童讨论开始之前,必须使儿童对即将进行的讨论活动形成正确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对讨论有正确的期待和理解。包括:向儿童解释讨论所依据的原理和目的,吸引儿童参与讨论;解释儿童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说明将要提出的并由小组成员讨论的道德难题问题,不像学习作业,没有对或者错的答案,而且这些难题提出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说出他认为是最公正和最好的解决方式;解释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向儿童说明,教师将不对儿童的讨论进行评分,也不给儿童提供任何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讨论小组的行为和参与规则,这些规则首先是相互尊重,不管观点是否一致。
  (四)引导儿童在比较中进行自由讨论
  这是整个程序中一个重要步骤,它分两个阶段:讨论开始阶段和深入讨论阶段。谈论开始阶段,教师要让儿童朗读道德难题故事,突出其中的道德难题,帮助儿童比较难题的内部道德成分,让儿童概括故事主要情节,鼓励儿童对难题故事提出问题。在深入讨论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阶段顺序,相邻的儿童就他们的观点进行讨论,使较低阶段的儿童体验到比自己高一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冲突,发现自己的推理中的不适当之处,从而促其向高阶段发展。由于讨论组成员的道德判断所属阶段不同,他们讨论时所使用的论据自然也属于不同的阶段。 在指导他们讨论时,教师首先引导其中最低阶段的儿童向高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讨论,然后逐步提升。
  (五)道德难题讨论的中止和扩展
  一旦小组成员阶段讨论产生道德认知冲突体验之后,这次讨论活动可以宣布结束,或可以转入另一个故事讨论。如果需要,还可以对原来的故事进行第二次讨论。但每次讨论时间以一节课左右为宜,不宜太长。对讨论的内容,教师应加以摘要整理,也可要求儿童写下此阶段他的道德决定和所持理由。若儿童的决定或所持理由有所改变,也请儿童详细叙述。
  四、道德难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一) 科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进一步研究
  道德难题校本课程是国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补充,也是一门可以体现学校德育特色的课程。针对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导致的道德缺失问题,学校应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我们该怎么做”道德难题校本课程的研发,将一些零散的、具有相同要素的知识点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组合在一起,统筹教学内容,分课时有机地进行规划、教学。在“目标融合、内容统整、课堂落实、活动联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确保研究切入新颖
  教师应结合现实,按照儿童不同年龄的特点,搜集、整理、设计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道德难题,建立一个道德难题情景的资源库,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方便快捷地寻找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素材,有效地进行课程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通过大量的、涉及内容广泛的难题情景的搜集与运用,进行道德难题课程开发,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有顺序进行教学,不同的讨论主体,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充分发表各自的真实见解,然后由老师给予点评和引导。课中儿童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讨论中去,又可以使他们直面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自主判断能力。
  (三)开展道德难题思辨课堂,提升儿童思辨力
  笔者学校提交申报书之后,开展了相关子课题研究,特别是道德难题思辨课堂的实施,课题组重点规划。课题组成员先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推出典型的道德难题,研究开展道德难题思辨课堂的流程,推荐骨干班主任执教,全体班主任听课学习。随后,每个年级确立试点班级,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道德难题思辨,同年级班主任听课。今后课题组推出以道德难题思辨课堂代替主题班队活动的设想和课例,与德育处合作,每月确立主题,全体班主任开展难题思辨活动,教给儿童解决难题的策略,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平,接下来将从各科入手,全员参与,寻找各科中的道德难题,以儿童为本位,充分思考课程的延续性,进行课程规划,形成统一的标准,使得道德难题课程有整体性,有系统性,从而达到儿童思辨力提升的目标。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其他文献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孔子创立,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充实,得到不断完善。它主张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良性有效地成长。  【关键词】 经典;尊重差异;激励  一、因材施教这一经典教学原则有着厚重的历史根基  小学语文
我们班有一个叫虞凌杰的同学,他跑得很快,常常在运动会中获胜,令人刮目相看。  二年级运动会的时候,虞凌杰是跑步项目的一员。比赛前,虞凌杰身上穿着红色的运动衣和运动裤。比赛开始了,虞凌杰好似箭一般冲向前方。跑在后面的选手也不甘示弱,紧追虞凌杰不放,过了一会儿,虞凌杰就被那位选手超过了,虞凌杰用尽全力,一下子又跑在了最前面。那位选手穷追不舍,一会儿就和虞凌杰并排了。两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快到终点的时
建立了汽轮机轴封.转子系统中蒸汽流动作用在转子上的8个蒸汽气动力等效动特性系数计算方程。基于振荡流体力学原理,计入了水蒸汽热物性变化的影响。针对某百万等级超超临界机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强调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要求小学生不要有刻板印象,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有意识地推动原本的教学活动高级延伸,实现创新渗透。可以说,创造性思维已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大的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应立足于创造性学习理念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 创造性学习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 
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家校联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推进班级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学生家长微信群,使之成为与学生家长沟通
作文本应该顺其自然,“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本来最有个性的作文却变成了机械的、虚假的。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甚至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谈文色变”。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说真话,抒真情。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
【摘 要】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后,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实现了良好培养与锻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既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到的很多知识,也会给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主动钻研提供有效的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进行一些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科学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以生命关怀为指归的。但当前教育的事实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注并不够,新课程中“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儿童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略。因此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兴趣个性和心灵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生命的绽放,是当代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尊重体验,有效科学探究经历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能真正意义上去获得。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
采用线性定常二次型全局最优控制理论对电力系统扰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产生的扭振进行主动控制,较详细地阐述了三相短路和两相短路的故障原因,讨论了两种故障对最大电磁
[摘 要] 初中化学是帮助学生解答生活疑惑、认知陌生世界的重要课程,而化学实验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化学实验的乐趣,从而在动手操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创新思维的拓展。实验课程也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的具体用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