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学习研究新课标,努力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成为广大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对个人的赞许则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而扼杀创造性的东西往往是批评指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根据这种心态,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关注,他们就会打开无形的心理防线,情愿与教师交往。为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表扬,尤其是对差生。同时,批评要讲策略,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中教师如能适时地使用幽默话语,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便会愿意与老师接近,听其言,乐其业。师生之间处于亲近、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中,既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又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自由自在、没有拘谨;学生对教师随时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课堂
在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知识,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并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
研究服务于创新教育的任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创,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提倡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构建自主课堂,必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
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要求课堂结构要丰富、严密,形成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立体结构。
其基本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究——迁移。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四、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无限、浩如烟海的。不仅是课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天涯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国际风云、科技领域、经济热点、生活百味……无所不有,无所不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鲜活、神奇、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催生了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应当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令孩子们兴奋并珍藏永远,以至于激发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
五、开发课外资源拓展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用课外书中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观。
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抓住契机,量力而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对个人的赞许则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而扼杀创造性的东西往往是批评指责。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根据这种心态,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关注,他们就会打开无形的心理防线,情愿与教师交往。为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表扬,尤其是对差生。同时,批评要讲策略,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中教师如能适时地使用幽默话语,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便会愿意与老师接近,听其言,乐其业。师生之间处于亲近、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中,既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又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氛围中,师生之间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自由自在、没有拘谨;学生对教师随时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课堂
在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知识,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培养并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
研究服务于创新教育的任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创,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提倡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构建自主课堂,必须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
施教活动,课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课堂是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要求课堂结构要丰富、严密,形成师生、生生双向互动的立体结构。
其基本教学模式应是:激趣——求异——探究——迁移。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的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能力。
四、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无限、浩如烟海的。不仅是课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天涯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国际风云、科技领域、经济热点、生活百味……无所不有,无所不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鲜活、神奇、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催生了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应当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令孩子们兴奋并珍藏永远,以至于激发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
五、开发课外资源拓展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用课外书中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观。
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抓住契机,量力而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