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刚:“空中楼阁”的建筑师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kagel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驱常常成为“先烈”的时代,卢正刚和他的水晶石却依旧健康向上、“身板”硬朗。
  留着艺术家式长发的卢正刚,有着身在商界却迥于商人的特质。当记者问其怎样看待收购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决不会单纯因为‘钱’而卖掉公司。”
  1995年,卢正刚与两位伙伴一起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用三维技术“盖房子”(三维建筑效果图)。这是个几乎与世界同步的新兴领域,尽管每天营建着美妙的“空中楼阁”,三人却蜗居在招待所18平方米的斗室里。之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水晶石开始平均两年搬一次家。“有一次,卢总帮我们搬家,所有的重物差不多都是他一个人扛的。”早期的搬家经历,至今讲起来仍让老员工们感慨万千。
  笑言把孩子们“惯坏了”的卢正刚,骨子里却有股狠劲儿。立志只做第一的他为了打响品牌,创业之初就不惜血本购买3DS正版软件,在全国行业杂志做了一年两页的广告,参加展览的展台比公司面积还大。1999年,技术过硬的水晶石在业内已经颇有名气。2001年,作为独立承担全部奥运场馆三维动画制作的公司,申奥的成功更使水晶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设计业视觉技术应用服务的旗舰企业。
  尽管是从“空中楼阁”起家,卢正刚却希望夯实基础将企业建成真正的摩天大厦。他是浪漫的设计师,钱财不能收买他的理想。他又是务实的创业者,并不介意“带着镣铐舞蹈”。掌握这样的平衡需要技巧,他一直不断敦促自己并向员工“布道”。
  
  第一的荣耀
  
  问:刚创业时对未来有什么远景规划?希望企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目标是什么?
  答:创业时对未来没有详细的数字上的规划。但还是有既定目标,我们不断给自己定义,从身边开始及至全国,必须要做到第一。这第一名是创业至今从头到尾都在坚持的。公司规定,任何业务两年内必须排到所在领域第一名,如果排不到裁掉这个部门。我们强调“最”字,最快、最好、最贵,最便宜,总之要有特点,否则不能识别你这个企业。
  问:请介绍一下水晶石的核心业务。
  答: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利用三维成像的核心技术和庞大制作团队,推动数字多媒体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让不同行业的人应用我们的三维作品。这些行业涉及建筑、房地产、政府、文化、影视,工程等。
  问:做“三维”的有很多个人工作室,人多的团队也就几十人,上百的都很少,你是如何聚拢这么多人才的?
  答:有时我感觉我们是在和这个行业的主流对抗,我每年不断对员工讲为什么要扎堆、抱团,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固定成本,如果都是个体,客户压制价格你也没能力抗衡。一个企业的团队合作,首先保证你不会比外面赚得少甚至会更高。根据公司运作规模可以承担大项目,有品牌效应,可以获得行业尊严,有行业话语权。远处看,我们要做中国最强的公司甚至世界最好的公司,这要靠大家合作,这是一个愿景。近处看是由实际收益、实际风险、稳定度、行业尊严、经验包括自己尝试的乐趣构成的。
  问:在这个公司里,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答:这公司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形态、组织方式、人力资源方式、业务模式的创新等。最不满意是对自己不满意,对员工都满意。我们现在是长身体的、破茧成蝶前比较难看的那个阶段。没有达到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严密、做事高效,并且还多少丧失了创业型小公司的灵活性和平衡力。我们在长成大规模三维制作公司的过程中,时间稍微有点长了,这是执行力的问题,是公司老总的问题。
  
  带着镣铐舞蹈
  
  问:这是一个“技术+艺术”人才组成的庞大团队,你如何说服员工遵循商业规律?如何说服自己?
  答:以前有员工问我:“创作为什么填表格?这种活儿是填表填出来的吗?”我说,填表格是流程控制。他们说,你以前不也不填表格吗?当时我没回答出来。后来有人建议我跟他们说:艺术家是不需要用表格的,但一群艺术家在一起工作是需要表格的。
  刚创业时我虽然想不到要填表格,但我知道肯定需要组成一个公司,这样才能做出很大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这行跟建筑师一样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你的舞台是被限定的。所以我不用说服自己,只需要学习,学习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这种企业,要找到一种模式,虽然最糟糕的是没有模式可以参照。
  问:虽然说没有类似参照,但管理道理是相通的,这方面有什么是你学习借鉴的?
  答:学习方法不是问题,关键是心态。对我个人来说第一是做感兴趣的事,想让世界对中国的CG能力感到震惊。第二,规模要做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我们经常请大学老师来讲课,开专场给员工听。1998年开始请咨询公司,进行改制咨询。我也在上EMBA,我还号召下属向超市、商场学习,它们有很好的经营系统,物流也很好。创意上向奥美学习。总之会找几个相关目标进行学习。
  问:创业过程中是否遇到危机?如何跨越这些坎儿?
  答:两次改制是我们的危机与关键年。1998年,是从作坊到公司的改制,在步向正规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拆分重组的阵痛。而2001年是真正的改制,在分析研究之后我决定在公司实行“内部合伙制”。
  我们这行最大的特点是“人合”而非“资合”,公司的目的就是把人怎么组合最有效。我认为我们的专家、骨干是投资者,他加入这个公司我就认为他投资了,离开就是撤资了。事实上我们是在有限制的壳子下实施合伙制。这之后所有决策都和大家讨论,约束我这个总经理的权力。
  重大决策由票数和股权共同决定,互相制约,分红收入非常稳定,这样就给了员工一个愿景——“我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伙人”,从那时开始骨干员工流失很少,合伙人、高管、骨干都很稳定,就和树的根一样逐渐往下固定。明年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留住基层员工,正在做方案。
  问:2001年申奥项目成为水晶石的转折点,此后规模从100人激增到今天的1000人,这对你的管理是否也是个挑战?
  答:2003年公司规模增长太快了,因为我们的业务形态没有先例,我觉得这样下去看不清楚,要放缓步子。
  2004年我们决定规模不再增长,维持600人,管理层把业务做扎实。我去充电去上学,一方面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另外也可以和更多的企业界人士进行交流。我也想过退到后面去,寻找我的接班人,但觉得还没到合适的时机,而且后来觉得还是需要懂行的人来做,这个体系已经习惯对技术权威的尊重。
  问:创业十年有什么管理心得可以分享?
  答:我们这行的管理心得就是“平衡”,创意与商业的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平衡。
  
  走自己的路
  
  问:市场竞争是否会越来越惨烈?如何面对竞争?
  答:我们已经和对手拉开差距了,不过我们欢迎竞争,竞争会有格局的重组。这个行业真要成熟的话几千人的公司需要两三家,才是健康的生态。目前最大的公司1000人,第二大的才100人。我们虽然发展很快但赶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所以2006年我们还要扩编招300人。越大的企业越能降低成本,如果有几个大公司就能控制价格,这对行业是好事儿,对我们也是刺激。好的商业循环才能不断扩大,不断占有市场。目前来看,我们这个行业至少10年才能相对成熟。
  问:影视娱乐的三维制作越来越吸引眼球,今后水晶石是否会更多涉足国内影视制作市场?为央视《故宫》纪录片做三维是为新的模式做铺垫吗?
  答:就娱乐来说,我判断将来制作的中心会在中国。对我们来说,娱乐和专业服务不矛盾,我们也在做影视市场的研究。我们的业务类型分成两类:专业服务类的图像制作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还要继续下去。增加的类型会是完全拥有版权的东西,如纪录片、音像制品等,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拍纪录片。在这方面会做两手准备,图像制作商和内容供应商。
  未来和我们这个行业相结合,有可能大发展的有两个前提:一是中国电视台的进一步商业化,纪录片、教育片会有我们一席之地。第二,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到来,会给做高端三维的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外界环境革命性的大发展,会使我们在速度上有更大变化,否则每年30%~40%的增长就可以了。
  问:水晶石被别人“看”上的几率应该很高,你会考虑条件优厚的收购吗?
  答:从我个人讲,不管条件多好都不接受任何收购,可以战略投资,但要“吃”掉我——不行。
  我们当初做这件事是因为兴趣,目前仍有这么好的机会,如果卖掉了就太短视了。即便做垮了,我还有一技之长,我还是专业人士。这不是狭隘的排外,因为我看到这个企业仍有机会,况且这个市场也没有强手如林。当然,如果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从我个人来说不太可能,纯粹从钱考虑那是更不可能的。
  问:如果让你定义,你认为水晶石在业内已经是个成功的公司了吗?目前营收规模怎样?设想过大概日后要做到什么规模?
  答:我倒没觉得自己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通过努力,在我们这个市场范围内相对找到了一个办法,这种公司“人和”是实质,人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个行业在国内目前没有准确的定位,在国外叫人力资源商务,也就是“能人+合作”,缺一不可。
  营收不是太高,不到2个亿,人均不到20万。我们没有按钱数来算规模,过百人时都把自己吓了一跳,我觉得这个行业可以产生万人的公司。
  问:2006年的发展有哪些战略规划?
  答:我们要把用户需求放大,不断创新让用户惊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具,同时也被客户驱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2004年踩煞车、2005年稳定发展,应该还是30%~40%的增长。2006年大增长,要占领更多市场份额,针对各地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哪怕赔钱也要尝试,这就是对创新的要求。2006年会有更多非专业人士看到我们的产品。
其他文献
一个经济开发者的成功透析    他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深谙经商之道,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他亦官亦商、相得益彰,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披荆斩棘,写下了华丽篇章,最终将晋商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如此“官商”,值得推崇。  坐在山西榆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贵海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办公室里,记者一行一边望着两幅铜质的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凝神,一边听着瘦削而睿智的他感慨万千地回溯打造中国“西部药谷”与“榆次开发区现象”的话
期刊
从1986年成立至今,“达明一派”已唱了20年,乐队的两位成员刘以达和黄耀明4月29日将在上海举行18年来的首次内地演唱会。20年,“达明”唱尽了香港的历史与繁华,而他们也用了20年的时间“长大成熟”,就像他们一张专辑的名称那样:“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20年前,1986年的香港铭刻下许多历史时刻:大量移民开始迁居加拿大;保龄球女选手车菊红在汉城亚运会夺得金牌,实现香港零的突破;香港联合交易所
期刊
■牛根生:“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孙宏斌:“我们是一个有战略的企业。”孙宏斌参加论坛不多,接受采访也少,但只要开口,必谈战略、判断和核心价值观。  ■王石:近年来王石说得最多的故事不是万科做加法减法,而是当年万科股份制改造时他放弃了自己应得的股份.请相信下面所讲的是这个故事的标准版本,如果王董再次讲
期刊
18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日后的中国首富开始其科学试验之途。对于成功之后的一切,施正荣说,自己并不看重。“我每天照样去实验室做研究,同时也要跑市场。”在他看来,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因为3年之后,材料可能已经不紧张了,而成本必然会降低,整个产业也将逐步进入高潮。“我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出生于江苏扬中农村的施正荣,小时候经常坐在家乡的江边冥想。江对岸就是一座大山。   “当时只知
期刊
发自内心的一种自信    主持人:每个企业家都会有他们的一些独特的经营理念,或者我们把他归结为经典的语言。施先生对自己这些年,也就是5年的时间,总结了六个字。这6个字呢,是自信、控制、沟通。  施正荣:对、对、对。  主持人:但是坦率地讲,我觉得自信这个词并不是非常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词。  施正荣:对。  主持人:看起来是有点平常,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单独把它提炼出来。是不是你对这个自信有独特的、和别
期刊
基蘭·马宗达尔-肖(KiranMazumdar-Shan)1953年出生,父亲是酿酒师。她是动物学学士,后学习酿酒技术并获硕士学位。1978年,基兰创立Biocon公司,总部在班加罗尔。公司最初生产工业用酶,现已成为印度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去年3月公司在印度成功上市。  不久后公司还将成为全球首家生产人类胰岛素的公司。基兰的影响力已跨出印度国门,《经济学家》杂志称她为“印度生物科技女王”,《纽约时
期刊
“他送给我戒指的时候就说,带上戒指就不能后悔了啊!我说,我不会再后悔了!所以接受戒指的那一刻,我就已经知道,今后的人生是两个人一起的人生了。”    对于普乐普(中国)公关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魏雪来说,2006年的春节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年。她和自己的新婚丈夫TCL总裁一起,在拉斯维加斯度过婚后的第一个春节。  2006年1月6日下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大宅门》里“白家老号”的后人。刚从深圳新家返京的魏雪一
期刊
第一个吃螃蟹的“合一网络”,迅速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写进MBA教材中,而且已被评为最新的“酷公司”。按照古永鏘的设想,公司有望在三五年中做到盈利,这或许还会引起“搜索资金”热潮。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个外地创业者带着自己的《项目计划书》穿梭在北京冬日的寒风中,他的目的地,是东直门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那里,古永锵的新办公区正在装修中。  就在一个月前,古永锵开始投入第三代互联网的热潮,他的
期刊
在这过去的4年多里,周厚健就像一个神秘人物一样操纵着海信与残酷的市场争斗。他不曾从争斗中赢得个人的美誉;他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的胜利越多,他对他头顶上的星空就愈加敬畏。     海信在2005年把自己变成了中国家电业的主角——它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芯片并且投入应用;更大的轰动是,它静悄悄地收购了科龙,在科龙的顾雏军被拘捕的时候,轰隆隆地抛出了惊动媒体的“大炸弹”。   于是,我们也
期刊
[人物档案]  夏建统,1976年出生于浙江衢州。5岁上小学,14岁上大学,20岁赴美留学。2001年应杭州市政府邀请回国创业,注册成立美国XWHO(艾斯弧)设计公司中国机构及TEAMAX(天夏)科技集团。同时出版了多本专业著作、散文集和杂文集等,包括散文集《做一回哈佛情人》、《我行我诉》,杂文集《手心手背》、《给后现代把脉》等,在网上流传甚广。酷爱足球与飚车。现任天夏集团董事长。    很多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