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拳两脚,拆解浙江高考作文题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⑧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我们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成长的路上,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人生的“试题”,远比数学、物理难得多。
  2019年的浙江卷高考作文试题,延续了一贯的命题风骨——探索人生问题,具有文学意味,渗透思辨精神。因此,这道试题带给很多同学的感受是,有话说,但怎么说,怎么说好,怎么不入俗套、获取高分,却总有一种隔山打牛般的无力感。
  倒也无妨,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难题抛了过来,我们层层拆招即是。今天给大家提供简单的三拳两脚,希望对同学们有点儿启发,有些许帮助。

火眼金睛:精准具体审题


  看到这道试题,感觉命题人有点儿“一本正经”地“鬼扯”。
  说它“一本正经”,很好理解,因为命题人给一个很常见的成长困惑戴上了一个专业的、有点儿高深玄妙的文学原理的帽子。当然,这种貌似高深的表达,很容易翻译成简单通俗的话语。表面上看,试题探讨的是创作论的相关问题,即作家写作对读者阅读,应当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但第三段宕开一笔,另起炉灶,将作家转换成了生活的主体——我们,把作品转换成了生活本身,读者虽然没有明确暗示,但很明显,指的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的人们以及他们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的各种“评论”——它们存在的方式很多样,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里的长辈劝诫:有前辈给我们提出的种种“大道理”,亦有前行之中的鼓励或者劝阻,善意的提醒与无聊的嘲讽,甚至是恶意的侮辱……我们在生活与成长的路途中,总会在“做自己”与“兼听则明”之间,步履蹒跚,来回摇摆,反复挣扎。这,就是我们成长的模样,也是存在于很多同学们心中的困惑。
  实际上,两种观点与生活指向之间,构成了一种喻体与本体的关系。综合来看,作文题目是让我们去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面对其他人的声音。因此,断章取义地去写“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等似是而非的观点,应视情节轻重,视为偏题乃至跑题。
  说它“鬼扯”,是因为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课题。如果只看到任何一则材料,我们都能很好理解,也很容易信服。但同时听到,就会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种看似矛盾的话题,在高中的作文训练中时常遇见,而在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更是广泛存在。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中国传统智慧却告诉我们“大器晚成”,我们该怎么选择?选科的时候,亲戚朋友的建议与我的愿望不同,我是该听他们的还是该坚持自己?文学作品里,青春的爱情很美好,可是高中三年争分夺秒,心中有对他/她别样的情感,我要不要向他/她表白?是的,辩证法从来不只存在于高深玄妙的哲学书里,更存在于纷繁丰富的生活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帝王,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不妨做一个奇思妙想。此时此刻,我们手下有两位同样德高望重的大臣,但他们对同一问题观点相左,争执很大,我们要对此做出裁决。比较笨一点的做法是直接选择性地忽视一方观点,就着另一方观点洋洋洒洒,自说自话,但这会让两位大臣觉得这个皇帝幼稚又自大。我们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称之为“自大蠢笨的孩童性幼稚”。比较糊涂的做法是不加具体分析,就拿出“中庸”原则搪塞,觉得不够潮流,再输出一个“适度”原则——这会让大臣们更加不知所措,人生帝国的前途也会从此蒙上雾霾。我们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称之为“糊里糊涂的中庸原则”。
  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我们如果只听信一方,就会处事不明。英明君主的做法是具体分析两位大臣各自观点的合理性,明确不合理的地方,采取“可偏而不可废”的原则,具体分析,辩证考量,综合决策。
  具体来看,第一则观点强调“作家心里要装着读者”,对应人生这部作品,即我们要听一听其他人的声音。这并非说我们要完全遵从外在的声音,要“唯命是从”。“多倾听读者的声音”也不是时时刻刻听,更不是只听读者的声音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之中,大家不也经常听着妈妈的话,却仍然我行我素吗?第二则观点强调“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对应生活,就是“做自己,不被外在的声音左右。”它强调在众声喧哗之中,我们要坚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道路,但这句话并没有闭目塞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
  因此,经过具体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做自己,又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当然,“既要……又要”的并列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还需更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想得透彻一些,力争写出更精彩的观点。

千手如来:巧妙展开思维


  要想写好作文,其中必要有个我在。抽象的谈玄论理往往晦涩难懂、令人生厌,而且脱离现实,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审题立意时,联系“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是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我在和同学们年龄相仿之时,曾为选文选理痛苦不已。我的文理科成绩都还不错,可总是想做出尽善尽美的选择。我一会儿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政史地排名也在年级前列,而且兴趣浓厚,为何不选文科?没几天,又会遵从父母师长的意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的理科成绩不错,没有道理不选理科。过几天又转念一想,这样轻易附和他人的我,一点儿也不酷,所以又改了回去……反复的纠缠让当时的我非常困扰。现在回想,当时的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道题目“一本正经鬼扯”的影响——一方面,我想要做出最佳选择,想要兼听则明,但是在众说纷纭之中又沉淪摇摆,完全没有倾听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我想要做自己,可是我连自己的真正喜好是什么也没搞明白。   由这个故事,联系这道题目,至少可以得出几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味地盲从外在的声音,会让自己迷失;第二,做自己有个基本前提,就是“认识你自己”;第三,做自己和听听别人的,其实没有太大矛盾,我们完全可以收集各种建议和意见,在历经自我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判断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非常明显,这是一种更加高明的措施。
  因此,通过联系现实,我们往往可以得到一些非常真实、深刻、有创见性的观点。生活本身就是深刻的,就是丰富而有创建性的,更何况,它还很真实。这是我们拓展思路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些理性的思维方法,也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感性的生活认知之余,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如我们可以具体地思考观点的反面。在生活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声音”的反面,并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材料二中的“做自己”,而应当是心里完全没有装着“读者”,根本不听“读者”的声音。这种生活状态从客观世界中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生存于世,总会有各种信息以各种不同的渠道传递给我们。但是各种建议和意见能否入心,能否达到倾听的标准,这就很难说了。盲目自大者,听不进别人的教诲:过度自卑者,也只愿滔滔不绝地唠叨,体现个人优越,很难做到侧耳倾听。商纣,胡亥,项羽,大多数亡国或失败之人,史家往往经验化地将他们归因为不纳忠言,但不纳忠言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原因。一般来说,倾听是优雅和自信的体现,入心是智慧与通达的明证。思考到这个层面,我们对第一则材料,就比前面的认识要稍微深刻一些。
  在此要强调一点,思考观点的反面,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要精准,不能想当然。前面已经论述,在此不再强调。第二是要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很多反义词,是理论上的,比如白的反义词就是黑,善良的反义词就是邪恶。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现实是多元的,比如关于道德,互联网创业人罗振宇曾在《奇葩说》上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小时候我们以为道德的反义词是不道德,但成年后我们认识到,道德的反义词是,面对疑似不道德的人和事谨慎口出恶言。”
  我们也可以追问现象深层的原因。如“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的反面,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被“读者”所左右。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等。生活之中,想要真正做到坚持自己,不为“读者”所左右,其实并不简单。利益会让入迷醉,让人失去前行的方向;权威会压迫我们,扭曲我们出发的愿望。甚至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糊里糊涂的,我喜欢什么,什么对我更加有意义,我这样选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缺乏清晰、科学的认知,更会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更加愿意接受师长的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观点其实很有现实意义。毕竟,自古逢秋悲寂寥容易,“独立寒秋”就很难,而要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以至于“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更加困难了。
  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把题目里的主体,从小我转化为大我,转换为家国天下。通过宏大的视野与纵深的文化格局,得到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观点。本道作文题目,既关乎个人成长,也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百年以来,中国人先是自诩“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这是心中没有“读者”的阶段,于是我们陷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沉沦进了百年有余的苦难与屈辱。后来我们举目四望,盲目求医,甚至邯郸学步,照搬他国模式,我们没有自己,失去自己,但不仅没有走出困境,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直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既拥抱着海纳百川、敏于学习的态度,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又认真倾听了中国自己的声音,紧密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才终于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坚持了开放心态与坚持自己的辩证统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回归自我;我们以实事求是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我们以对外开放容纳百川,发展自我,于是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壮阔的发展成就。进入新时代,国际局势风云诡谲,中国发展进入崭新阶段,这个时候更容易在众声喧哗中迷失,在成绩与挫折面前沉沦。因此,党中央提出“五个自信”,这是非常切合中国当下实际的重要理论。因为,唯有自信,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让我们“心里装着读者,倾听读者的呼声”:唯有自信,才能让我们“坚持自己,不为读者所左右”。
  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把题目往哲学母题上进行深入思考。这道题目的两个观点,其实直接指涉的是个体存在与外部世界的哲学母题。简单地说,哲学之中或者承认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并在其中做心理范畴与语义分析的实用主义文章,或者否定二者对立的存在,强调个人存在的鲜明,高昂孤独与激情的生命意志。大家采取“可偏而不可废”的原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万圣归宗:给大家一些写作小建议


  不夸张地说,本道試题具有对标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文内核水准,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当之无愧的高标。整道题目既符合同学们的学习实际,让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又具有大纵深的开拓空间,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同学提供了纵横捭阖的空间。因此,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视野、思考积淀,在立意、构思、行文方面有较大自主权。语文,采用拆字法的解释就很令人怦然心动:言,吾,文——说我想说的话。当然,考场作文特殊的交际场景以及我们对好好说话更高境界的追求,都要求我们在个性化地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同时,注意一些基本的章法。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思维展得开,但行文要时时刻刻回得来。写作过程中,时时刻刻回到题目的语境之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搭建一些小桥梁,如我们在行文中以历史兴亡为论据进行分析,要进行收束总结回扣论点时,我们可以写:历史发展,国运兴衰如此,而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搭建语义逻辑的桥梁,可以让文章更通达,文脉更流畅,思维更清晰。总之,一切从题目中来,到题目中去,展得开,收得住。
  结构宜简不宜繁。建议大家行文之前,先拟个框架。形式可以不限,如可以在稿纸上写个提纲。但无论如何,思路的整理是关键要义。写文章如排兵布阵,手中精兵数万,谁充任先锋,谁坐镇中军,谁擂响战鼓,谁一锤定音,这些都是很考验智慧的事情。思路展开以后,有条不紊,层层展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都考查我们行文的控制力。
  语言应灵动。形式即内容,适宜的语言对自己情思的表达非常关键。语言会有语气的变化,陈述句平实朴素,疑问句引入深思,反问句引入注目,语气间的变化,形成了文脉的跌宕起伏,可以使文章有朗朗上口之感。句子会有长短整散的变化,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正常的句子应当是“已使我目不忍视的是惨象,尤使我耳不忍闻的是流言”。鲁迅将“惨象”与“流言”提前,从而形成短句与长句的间杂,我们读起来,就有一种子弹出膛的压抑感与宣泄感。短句铿锵,长句悠扬,如何使用,全看个人匠心。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句均适宜存在,极尽语言长短灵动变化之能事。而其中整句雍容华贵,带来的华美意境;散句轻灵,带来的隽永情思,都带给人极大的美的享受。
  大家在写作之中,尤其是平时习作训练时,应极力地训练推敲、揣摩、锤炼语言的功夫,养成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咬文嚼字的谨严”,学会用最恰当的言语表达最灵动深刻的情思。如此这般,必能成就一篇又一篇的佳作。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同学们一点儿思维上的启发和方法上的帮助,也祝福大家,在作文训练中一日一日地进步,收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老舍  《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  ——樊骏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的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原著简介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长篇小说。故事以20世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表明,写作是一个表情达意的过程。当然,其中的“情与意”如果经过作者匠心锤炼,融入作者独特的、个性化的理性思索,那么作品情意就会更浓郁,神思也会更加灵动飞扬。既有感性温度,又有思想高度;既有理性深度,又有生命力度的作品必将成为经典佳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三篇与“故乡”相关的名家作品,寻觅作品中作家表情达意又文思涌动的足迹,深刻体悟作家有情
期刊
据阅卷老师反馈,在高考阅卷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考场作文出现扣题意识不强、叙述偏离主旨的现象。主要误区有:一是考生审题不准,理解题意出现偏差;二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随意性大;三是忽视扣题点题,没有掌握一定的扣题点题方法,写作中不能把握住思维的缰绳。  那么如何才能避开这些误区呢?首先是写作前对作文试题的审读,考生需仔细审读揣摩所给内容的各个部分,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这样才能不偏不倚
期刊
编者按  1934年7月,曹禺《雷雨》剧本发表。85年过去了,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依然被国内各大剧院以各种艺术形式反复呈现在舞台上。今天,我们向青年读者推荐这部经典之作,也看北部湾高中师生如何感受《雷雨》。  【一句话推荐】  一个雷雨夜,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演绎几多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作家作品  “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
期刊
2019年高考语文的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看起来是个很老套的话题,但很多考生甚至包括一些教师都忽略了题中的新意。【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
期刊
【原题解读】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原文出自已故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原句:“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
期刊
【题目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仍然是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水”“盐”的设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启发考生深思,能够激发考生的辩证性思
期刊
面对带有思辨性的作文考题,考生一般都会采取写作议论文的方法来应对,因为绝大多数的高三应试训练,都是围绕论说展开的。这无可厚非,因为论说训练契合了一般考生由形象而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也与高校对考生的理性能力诉求相一致。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考场应试文,博取高分的秘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应试作文训练就会突破苑囿,别有洞天。  不雷同,求独创。  这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秘籍与法宝。  千人一面,一定
期刊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群众反映,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网站搜索“高考志愿”等信息,反馈结果中高价服务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排列靠前,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部立即会同公安部联合约谈网站相关负责人,要求其在网站醒目位置提醒考生认准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方网站,并确保官方网站优先推荐,切实维护公平和谐涉考网络环境。  一些搜索引擎网站因搜索“高考志愿”问题被教育部、公安部约谈,大快人心。
期刊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