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够合理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以给自己创造出轻松而和谐的生存空间,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尤显重要。
陈老师是一位很有教育经验的老教师,但有一天却在上课时与学生发生了冲突。事情的起因不大,课堂上,当他让学生拿出笔练习时,一个男生却坐着不动,而且盯着他看,陈老师走上前去,把要求重复了一遍,这个男生还是无动于衷。陈老师火了,告诉这个男生:“不写作业,就到办公室去。”男生却顶撞他:“我凭什么要出去!”陈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既然你不出去,我出去。课也不用上了。”就在他转身时,男生大踏步走出教室,重重地摔上了门,结果这节课在紧张而尴尬的气氛中匆匆结束。虽然男孩的做法比较冲动,但回想起来,陈老师对自己的反应也感到不可思议,他平时虽然教学严谨但态度温和、比较有耐心,几乎没向学生发过火,这一次学生都被吓坏了,用他自己的话讲:“不知当时为什么那么气愤。真是一次无名火。”
其实,陈老师的这种无名火,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有过。分析爆发“无名火”的情景,基本上有三个共同点:第一,一般引发老师无名火的多是班里特别调皮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是各科老师都反映不愿学习的学生:第二,让老师觉得不可原谅的不是学生所犯下的小错误,而是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第三,老师发完火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而且发现这些小错误和学生平时所犯的错误比较起来简单得多、轻微得多。
曾经有一位老师和她任教班级的学生关系一直不好,她始终认为该班学生对她有偏见,不喜欢她,对她很冷漠,无论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反应都不很强烈,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甚至当她为了调节气氛讲个笑话,学生都不“接招”。渐渐地,她不再关注教学的方法,也不想尝试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这一切让她产生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尽管每次上课前她都会紧张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到了课堂,她就会表现出很强硬的态度来表明自己不受学生左右。终于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她的火爆发了,在课堂上她和学生吵了起来,彼此索性扯下脸来谈,当她抱怨大家反感她时,学生都很诧异,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她的课,觉得她很有个性,只是太严肃了,而且她所感觉的学生的“冷漠”是这个班学生一贯的风格,在其他课上学生们也不主动发言。
看来,“无名火”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夸大了内心的错误体验,将小问题升级。古代有个故事叫“疑邻窃斧”,讲的是: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结果看那个人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头的人,看他脸上的神情,像是偷斧头的人,看他讲话的态度,也像是偷斧头的人。后来这个人的斧头找到了,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头的人。有的时候,老师看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误解。因为是问题学生,所以看他的言行举止都觉得有问题,而且一旦有小的冲突,更感觉有挑衅的意味,这时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已不是对学生行为的指正,而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老师上火而学生心理却受到更大的伤害。
“无名火”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老师心理压力疏解不及时,导致压力倾卸不适时。现在老师的压力是众所周知的。年龄代沟所引发的对新型学生问题的不适应,优胜劣汰所产生的岗位危机,考试机制造成的竞争,这些都使老师处在焦躁的泥潭之中。案例中的两位老师,一位老师前一段时间参加高级职称评定,因同事之间的竞争而精神高度紧张;另一位老师生孩子没多久,小孩还未适应保姆,她就休完产假,必须回到课堂。案例中这两位老师在发完火之后,都有心灵上的平静和随之而来的内疚,这种平静既有有意识的理性反思后的冷静,也有无意识的压力疏解后的松弛。
第三,很多老师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急于求成。虽然老师在对待学生时持有“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气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允许存在学习水平、成熟程度的差异,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却过于苛刻,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能吸引住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段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希望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很短时间内促成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一旦预设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出现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就把自己一切行为和效果归结为失败,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甚至有些时候忽视百分之九十九被成功教育的学生而受制于百分之一的“问题学生”。懊恼、沮丧进一步恶化自己的情绪,并把它带进课堂,在某个时刻因某一个学生某一个小问题而将不良情绪爆发出来,往往“因为一棵树而失去了整个森林”。
由此看来,“无名火”不但并非“无名”——实际是老师情绪失控的外显、不良情绪的外化,而且如果不认真对待这“无名火”还会惹出“大火”来。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它阻碍师生交流,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站在学生对立面。课堂中的“无名火”还会对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也许,我们在看待那个让我们发火的学生时,一直在心里预测:“他是差学生,上课肯定不好好听讲,对老师肯定一肚子意见。”当他与我们顶撞起来,我们立刻在心中作出判断:“果然露出本性来了吧。”于是不由自主地警惕起来,在处置他的错误时会不同于其他学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现象: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预言一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具体工作情境中,他就能更客观准确地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较为稳定的良性情绪,从而避免不受自己控制的“无名火”的爆发。
陈老师是一位很有教育经验的老教师,但有一天却在上课时与学生发生了冲突。事情的起因不大,课堂上,当他让学生拿出笔练习时,一个男生却坐着不动,而且盯着他看,陈老师走上前去,把要求重复了一遍,这个男生还是无动于衷。陈老师火了,告诉这个男生:“不写作业,就到办公室去。”男生却顶撞他:“我凭什么要出去!”陈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既然你不出去,我出去。课也不用上了。”就在他转身时,男生大踏步走出教室,重重地摔上了门,结果这节课在紧张而尴尬的气氛中匆匆结束。虽然男孩的做法比较冲动,但回想起来,陈老师对自己的反应也感到不可思议,他平时虽然教学严谨但态度温和、比较有耐心,几乎没向学生发过火,这一次学生都被吓坏了,用他自己的话讲:“不知当时为什么那么气愤。真是一次无名火。”
其实,陈老师的这种无名火,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有过。分析爆发“无名火”的情景,基本上有三个共同点:第一,一般引发老师无名火的多是班里特别调皮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是各科老师都反映不愿学习的学生:第二,让老师觉得不可原谅的不是学生所犯下的小错误,而是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第三,老师发完火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而且发现这些小错误和学生平时所犯的错误比较起来简单得多、轻微得多。
曾经有一位老师和她任教班级的学生关系一直不好,她始终认为该班学生对她有偏见,不喜欢她,对她很冷漠,无论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反应都不很强烈,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甚至当她为了调节气氛讲个笑话,学生都不“接招”。渐渐地,她不再关注教学的方法,也不想尝试激发学生的激情,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这一切让她产生从未有过的挫败感。尽管每次上课前她都会紧张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到了课堂,她就会表现出很强硬的态度来表明自己不受学生左右。终于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她的火爆发了,在课堂上她和学生吵了起来,彼此索性扯下脸来谈,当她抱怨大家反感她时,学生都很诧异,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她的课,觉得她很有个性,只是太严肃了,而且她所感觉的学生的“冷漠”是这个班学生一贯的风格,在其他课上学生们也不主动发言。
看来,“无名火”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夸大了内心的错误体验,将小问题升级。古代有个故事叫“疑邻窃斧”,讲的是:一个人的斧头丢了,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结果看那个人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头的人,看他脸上的神情,像是偷斧头的人,看他讲话的态度,也像是偷斧头的人。后来这个人的斧头找到了,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头的人。有的时候,老师看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误解。因为是问题学生,所以看他的言行举止都觉得有问题,而且一旦有小的冲突,更感觉有挑衅的意味,这时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已不是对学生行为的指正,而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老师上火而学生心理却受到更大的伤害。
“无名火”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老师心理压力疏解不及时,导致压力倾卸不适时。现在老师的压力是众所周知的。年龄代沟所引发的对新型学生问题的不适应,优胜劣汰所产生的岗位危机,考试机制造成的竞争,这些都使老师处在焦躁的泥潭之中。案例中的两位老师,一位老师前一段时间参加高级职称评定,因同事之间的竞争而精神高度紧张;另一位老师生孩子没多久,小孩还未适应保姆,她就休完产假,必须回到课堂。案例中这两位老师在发完火之后,都有心灵上的平静和随之而来的内疚,这种平静既有有意识的理性反思后的冷静,也有无意识的压力疏解后的松弛。
第三,很多老师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急于求成。虽然老师在对待学生时持有“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气质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允许存在学习水平、成熟程度的差异,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却过于苛刻,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能吸引住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段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希望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很短时间内促成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一旦预设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出现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就把自己一切行为和效果归结为失败,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甚至有些时候忽视百分之九十九被成功教育的学生而受制于百分之一的“问题学生”。懊恼、沮丧进一步恶化自己的情绪,并把它带进课堂,在某个时刻因某一个学生某一个小问题而将不良情绪爆发出来,往往“因为一棵树而失去了整个森林”。
由此看来,“无名火”不但并非“无名”——实际是老师情绪失控的外显、不良情绪的外化,而且如果不认真对待这“无名火”还会惹出“大火”来。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它阻碍师生交流,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站在学生对立面。课堂中的“无名火”还会对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也许,我们在看待那个让我们发火的学生时,一直在心里预测:“他是差学生,上课肯定不好好听讲,对老师肯定一肚子意见。”当他与我们顶撞起来,我们立刻在心中作出判断:“果然露出本性来了吧。”于是不由自主地警惕起来,在处置他的错误时会不同于其他学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现象: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印证了预言一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石,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具体工作情境中,他就能更客观准确地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较为稳定的良性情绪,从而避免不受自己控制的“无名火”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