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个中学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未知成分进行探索活动,是人脑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这种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思考并寻找答案。并且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方法的限制,整个思维路线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因此通过这种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中去探索解决。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怎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呢?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知识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知识。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仅仅是把视线集中在几本教科书上,而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于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引入课堂,例如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诸如“刀具的刀口为什么要做的那么薄”“自行车是根据什么物理原理制造的”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
二、设计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旦产生兴趣,往往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产生兴趣呢?
初中时期的学生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在上物理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是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到电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品:有一所房子失火了,是由于电路短路所造成的,这个时候可以找几个同学扮演帮忙救火的群众,有的同学端着一盆水要直接把火浇灭,有的同学则提议要先关上电闸,那么到底谁的做法正确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引入今天的课程,以帮助同学们解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讲授知识很显然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能够顺利的进行了。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就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一堂课质量的好坏以学生记下了多少知识为标准,这种做法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即使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荒唐,也不可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时,就有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电动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学生的这些想法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产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作为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讥笑嘲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向学生耐心讲解,认真分析,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四、积极开展物理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逐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就可以做个小实验:首先点个蜡烛,再用杯子罩住,过段时间,蜡烛熄灭了,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蜡烛会熄灭?由于了解了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因此根据这个知识学生就可以判断出,空气中是含有氧气成分的,并且氧气不是唯一的成分。这样的教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空气是氧、氮、氩、氖、氦、氪、氙、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要生动直观的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跟着模仿的方式,这种模仿式的实验并不有利于实验能力的提高。
五、大量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寓教于乐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开阔眼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充分享受动手的乐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而这种感性知识对于学生学好物理又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具有创新潜能的,但是这种潜能却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物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授物理课时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学生要以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习。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知识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知识。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仅仅是把视线集中在几本教科书上,而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于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引入课堂,例如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诸如“刀具的刀口为什么要做的那么薄”“自行车是根据什么物理原理制造的”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
二、设计灵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旦产生兴趣,往往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产生兴趣呢?
初中时期的学生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在上物理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讲授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是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到电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品:有一所房子失火了,是由于电路短路所造成的,这个时候可以找几个同学扮演帮忙救火的群众,有的同学端着一盆水要直接把火浇灭,有的同学则提议要先关上电闸,那么到底谁的做法正确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引入今天的课程,以帮助同学们解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讲授知识很显然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能够顺利的进行了。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就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一堂课质量的好坏以学生记下了多少知识为标准,这种做法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独立学习的能力,而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即使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荒唐,也不可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时,就有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电动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学生的这些想法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产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作为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讥笑嘲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向学生耐心讲解,认真分析,在授课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四、积极开展物理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开展物理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层面逐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讲到空气的成分时,就可以做个小实验:首先点个蜡烛,再用杯子罩住,过段时间,蜡烛熄灭了,这时候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蜡烛会熄灭?由于了解了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因此根据这个知识学生就可以判断出,空气中是含有氧气成分的,并且氧气不是唯一的成分。这样的教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空气是氧、氮、氩、氖、氦、氪、氙、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要生动直观的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跟着模仿的方式,这种模仿式的实验并不有利于实验能力的提高。
五、大量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寓教于乐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开阔眼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充分享受动手的乐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而这种感性知识对于学生学好物理又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具有创新潜能的,但是这种潜能却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物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授物理课时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学生要以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