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小辑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rt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青年文学奖的设立,是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提出的“陕西青年作家走出去”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项。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启动,截止11月30日收到有效稿件300余部,随后由11位评委进行初评,选出19部作品进入公示及网络投票环节,最后组织全国15位著名评论家、作家等进行终评,终评意见结合网络投票产生了最终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贡 献 奖:柳必成
  贡献提名奖:(空缺)
  小 说 奖:陈 仓
  小说提名奖:范墩子
  散 文 奖:程 川
  散文提名奖:刘国欣
  诗 歌 奖:子 非
  诗歌提名奖:杨 康
  评 论 奖:王可田
  评论提名獎:宋宁刚
  校园文学奖:高 璨
  校园文学提名奖:宋阿曼
  网络文学奖:张炜炜
  网络文学提名奖:(空缺)
  贡献奖得主:柳必成
  授奖词:
  在诗歌写作日益喧闹的当下,他的诗歌恬静、悠远、朴素而又沉稳,秉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在二十多年的诗歌守望中,他洞察世事,积沙成山,展现出一个成熟诗人独特的诗歌美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出于对文学理想的坚守与热爱,他以不求回报的开阔胸襟,竭尽所能地支持陕西青年文学事业发展,令人感动与敬重。鉴于此,特授予柳必成先生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贡献奖。
  受奖词:
  十分感谢把陕西青年文学奖这个奖颁发给我。今天,我得以与陕西文学界各位名家,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诗人朋友们共聚一堂,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也将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诗歌是我一生最早的梦,也是我一生最美的梦。我知道,诗歌没有回报,更不可能带来荣华富贵。我有我的职业,不需要诗歌来维持日常生活,我的诗歌写作没有包袱。当然,我不知道诗歌会把我带到哪里,但诗歌写作给我一份特别的愉悦,更使我得以与这个时代一批精神“贵族”站在一起,这种非凡的荣耀只有诗歌能给我。说到底,我只是中国诗歌的一名骨灰级粉丝,诗歌总是在至高处照耀,以它穿越的光芒,引领着我的精神生活。经由诗歌产生的聚合力,我得以与一批最优秀的诗人保持着长期的友谊,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我将倍加珍惜。
  需要说明的是,比起在座的一些朋友,我为诗歌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如果说有一点特别之处,很可能就在于:我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诗歌事业的艰辛。我知道,许多诗人——甚至是很优秀的诗人,他们一直过着与其贡献极不相称的物质生活,而他们对诗歌的那一份执着和付出,常常让我为之动容。来日方长,我愿将这个特别的奖项,视为对我诗歌创作的一次肯定,鞭策我更加为诗歌事业尽心尽力。
  尊敬的平凹主席,各位评委,诗人朋友们,再过几天,2017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在新的时代,让我们携手,给予陕西诗歌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让更多的青年诗人,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谢谢各位!
  贡献奖提名奖:(空缺)
  开奖嘉宾:雷涛(左一) 颁奖嘉宾:高建群(左二)吴克敬(右一)
  小说奖得主:陈仓
  授奖词:
  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诗性语言和时代痛点,叙述简洁有力,直达本质的深刻,同时又超脱悲苦,脉脉含情。短篇小说《从前有座庙》讲述的是一个新闻化的故事,却折射出哲学般的光芒。在这里,苦与乐,悲与喜,善与恶,彼岸与尘落杂糅交汇,迸发出强大的张力,意味深长,令人掩卷沉思,具有很强的阅读吸引力。鉴于此,特授予陈仓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小说奖。
  受奖词:
  虽然是春天了,还是下了最后一场雪。邮递员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踏着厚厚的积雪停在了门前。那时我正坐在窗口迷茫地望着天空,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走?还是不走?邮递员说,陈仓在哪里?我说,有我的信吗?邮递员说,是汇款单。我接过来一看,是延河杂志社寄来的稿费,不多也不少,一百八十块。当我拿着这张汇款单的时候,关于走不走的问题在我的心中立即就有了答案。从邮局取完钱回来我就开始收拾行李,无非一床被子,几件衣服,还有一些书。我就是用这笔稿费做为盘缠,第二天买了一张离开丹凤县城的车票。
  其实这是一次为了文学理想的出发,没有想到从那天一走,竟然一口气走了整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西安,广州,北京,即使目前长久地留在了上海,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依然是咱们陕西的一个浪子,准确地说是咱们陕西的一个儿子。不仅因为我户口与档案关系还在陕西,而且我妈我后妈我哥以及其他好多亲人死了的都埋在陕西,包括年近八旬的老父亲这些在世的依然活在陕西。我除了不在陕西吃饭不在陕西睡觉而已,其他各各方面我都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我从不忘记在简历中标出我是陕西人,我总以自己是陕西人感到自豪,因为陕西不仅有十三朝古都,而且有贾平凹陈忠实路遥这些文学大师。但是有点让人伤感的是,这么多年,上海把我当成陕西人,而陕西把我当成上海人,这么推来推去搞得我像是一个没有奶吃的孩子。
  我的童年与少年是在苦水中长大的,吃过草皮树根,放过牛烧过炭卖过柴,还去河南灵宝淘过金子,但是那时经受的磨难与这些年在外漂泊相比都不算什么了。说实话这些苦难都是由文学理想引起的,如果不是一直不想放弃,说不定我已经当大官了,或者发大财了。欣慰的是,自己的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不仅发表了大量作品,还获得了不少奖励。这次获得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是我在陕西获得的第一个奖,我非常看好这个奖的份量,好比一个孩子被别人夸奖得再多,都不如自己亲妈夸奖一句。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从来没有这样踏实地站在领奖台上。我觉得发给我的这个奖不是奖而是一个欢迎我的仪式,它动情地告诉我,一个文学浪子终于回家了。
  小说提名奖得主:范墩子
  授奖词:
  作为一名“90后”作者,他把创作的根系深入到故土渭北,在广柔并茂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富有技巧地汲取现代小说的营养,两者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小说文本的叙述流畅与豁达,遣词造句劲道又大气,展示了作者小说创作的实力。 中篇小说《灵光》首发《朔方》杂志第4期头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鉴于此,特授予范墩子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小说提名奖。   受奖词:
  小说家在我心目中是个很神圣的称谓,不是每一个写小说的作者都能称得上小说家。在我心目中,真正的小说家是个沉默的家伙,他看起来跟你在很随意地说话,但是他的脑袋里风起云涌;他看似闲散之人,却时时刻刻在观察着这个世界,分分秒秒在想着虚构中的某个情节,他有时会为一句美妙的话语而欣喜若狂。旁人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这种心情,也很难走入他的灵魂,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有一方安置自己心灵的空间。他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步入这个空间里,然后想象、虚构、重建、叙述,直至一篇小说诞生。这时,他快乐极了,但他却不会和旁人分享,他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里慢慢享受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妙感觉,世界在这个时候完全汇聚成了一个点,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他想,翻过了这座大山,后面还有绵延不绝的山脉,他不能停呀,对于他,停了就意味著死亡。于是,他捡起自己的行囊,又朝着天地相接处的方向走去,尽管他走得很疲惫,但他确实很快乐。
  这是我理想中的小说家,我当然不是,但我始终在追求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分外感谢评委会能将小说提名奖授予我。
  开奖嘉宾:肖云儒(左一) 颁奖嘉宾:李勇(左二) 穆涛(右一)
  散文奖得主:程川
  授奖词:
  以诗歌起步的他,散文的语言叙述别具一格,具有强大的跳跃性和思想张力。《亡灵书》从祭祀亲人的仪式到对乡间民俗的刻绘,都具有开阔性和诡异性。最重要的是作者天马行空,对人物的描述不拘泥传统手法,体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意义和价值取向。鉴于此,特授予程川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散文奖。
  受奖词:
  首先还是感谢。感谢陕西青年文学协会对青年作家的扶持和鼓励,感谢哺育我的文字,把我从血淋淋的生活里救出来。于我个人而言,是那些战战兢兢的文字使我真正成为自己,它们带着体温、性情和好恶,带着一个人走向未知的希冀和印迹,某种程度上,足以更加清醒地审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处于怎样的位置。
  文字有毒,但总需要饮鸩止渴的人设身处地告诉你,你的生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毕业前删除了多半早产的、不能称之为作品的东西,但仍感谢那段时光对我的恩赐,让我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继续攀爬着。时常在想,如果不写作,现在的自己又该是什么模样,安贫乐居,还是随波逐流?这样看似毫无意义的话题,却使我变得越发敏感、悲观,归根结底还是难以面对自己的不堪。在这座纷扰的世界里,活着,无异于慢性自杀,而文字则延长了我的刑期,就像齿轮上那一环,仍吱吱呀呀的走着,走的很慢,很忐忑,走进了一条循环往复的死胡同。尤其是步入社会之后,自寻烦恼成为一个崭新的褒义词,感谢陕西青年文学协会在这个分水岭上拉了我一把,让我知道,这个世界除了酒,还有一样东西让我长醉并不醒。
  谢谢,这不能称之为生活的生活。
  散文提名奖得主:刘国欣
  授奖词:
  荒凉隐淼的陕北大地一直是文学艺术的精神原乡。作为生长其中的一位灵性女子。她在童年的记忆中寻找神话与传说,在繁闹的城市里收藏着时光的斑驳碎影。作品《神性陕北》既有历史考证又有独到见解,洋洋洒洒,在同时代的写作群类中,凸显出不一样的文本样式,为我们留下了相忘于江湖的文学之美。鉴于此,特授予刘国欣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散文提名奖。
  受奖词:
  对写作尚处于摸索状态,居然获得陕西青年文学奖,不胜感谢。写作本来不是为获奖的,但是有奖可获也算一种认可。感谢主办方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我写作一直都是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在写作里克服自己的孤独,以及召唤窑洞生活半穴居动物时代的童年记忆,提醒自己生如草如木,珍惜当下,无论寒暖苦乐,都该温度计一样地去刻录,去飘过。我是陕西府谷人,在南方求学十年,2016年九月回到西安就职,对于能有一份工作不胜感激。乡村孩子的长安天,居大不易,勉勉强强写点文字,工作需要,赚点稿费,也赚点乐趣。写作上的妄想也不是没有的,但那纯是针对自己的内心。近些时日大家对文艺女青年过度苛求,批评“修行”二字,对于我个人,写作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暂时克服对穴居年代饥饿的恐惧,对寒冷的恐惧,对生而在世不得不面对生存这个问题的恐惧。写作是一种背向的直面,是以倒退的方式亲近自身,是以说出来沉默,是以恐惧来恐惧。我写下的东西经常让我害怕,因为是那样的平庸和不堪,然而在这平庸和不堪里,我写下,我承受,并且脱身,云一样,来去自由。若说有意义有追求,我写作就在于这一点,逃避我的自耻性,虽然写下的文字不断加深我的自耻;躲避我的恐惧,虽然我的恐惧日渐加深。然而,亦已焉哉?
  开奖嘉宾:薛保勤(左一) 颁奖嘉宾:李锁成(左二) 第广龙(右一)
  诗歌奖得主:子非
  授奖词:
  他以麻池河为线索,让这条看似普通的流经故乡的河流,成为他歌吟的主线与命题。在司空见惯的题材叙述中,象征手法的合理运用,多变的意象,手法的多样性,无不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而叙事方式的巧妙处理,也是作者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80后诗歌写作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鉴于此,特授予子非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奖。
  受奖词:
  感谢诗歌,感谢陕西青年文学协会,感谢各位评委。
  今天的西安,仍然被雾霾笼罩,我们聚集在一起谈论诗歌、远方,是一件非常奢侈、幸福的事情。获得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奖,我非常高兴,这是我在诗歌创作历程中获得的第一个重要奖项,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看影集,滔滔不绝地给她讲解我的丰功伟绩以及那些骄傲的点滴瞬间,忽然,女儿疑惑地问我:“这么多个爸爸,哪一个是真的呢?”是啊!女儿拿起一部假手机,能和所有的小朋友通话,我用一部真手机,却找不到可以拨打的号码。女儿相信,如果没有灰太狼,喜洋洋会很孤单,我们不相信,把所有的狼都关起来,可我们还是孤独、害怕。如今的我,更钟情于那些垂向大地的事物:熔金的落日,陨落的流星,摔碎的雨滴,熄灭的闪电,戛然而止的雷声,归根的落叶,流向低处的河流;忘记收割的果实,失去飞翔的羽毛,低垂的头颅,渗进泥土的汗水。我打算用剩下的所有时间学习它们下落的姿势。年轻时,我无法想象,一个不喜欢诗歌的人该怎样生活?他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喜欢诗歌的人该怎样生活?时至今天,他们生活的很好,我生活的也很好。诗人,不可能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只能拥有比别人更纯粹的东西。   再次感谢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我会一直保存这份温暖和感动,谢谢大家。
  诗歌提名奖得主:杨康
  授奖词:
  他的诗朴实无华,但对生活本质挖掘的很深,他写父亲外出打工,写生活的艰难困苦,无不体现出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惆怅与迷茫。他的情感是真挚的,语言是朴素的,更具备了强烈的悲悯意识和普世情怀,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鉴于此,特授予杨康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提名奖。
  受奖词:
  获得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奖提名,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在网上得知自己获奖时,我激动万分,当时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些话“热泪盈眶呵,没想到一直逃离的故土,多年后竟然让我在文字里返乡,谢谢那片土地上养育的亲人们!”
  热泪盈眶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其实,一个人的写作是讲究根的。这个“根”,就是他的出生以及他在那所接受到的一切。我生于陕西,长于陕西,我的写作自然就具有了陜西属性。但是由于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我常被归为“重庆诗人”,虽然重庆也给予我了很多的关照。
  我把这次获奖看作是一次回乡。陕西这片厚土上历来大家云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前辈们成了我们这一代写作者的精神旗帜,一大批的文学信徒,紧随其后。我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写作就披上了神圣的光芒。也因此,我感到了那种写作带来的荣耀。
  陕西的厚土养人,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这个奖项的首倡者、支持者,他们很多人本身都是优秀的写作者,唯有感谢了。在我写作的路途上,这个奖不只是一阵荣光,更加是自我的重新定位和再出发。
  开奖嘉宾:李震(左二) 颁奖嘉宾:远村(右一) 王晓渭(左一)
  评论奖得主:王可田
  授奖词:
  他是一位执着的诗歌写作者,也是一位恪守民间立场的诗歌评论者。在长期的诗歌实践中,形成了稳健、厚实的笔锋。他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以较强的探索意识,深入浅出,将那些学术的、理论的话语,转化成公众语言,对陕西诗歌写作做出了建设性的梳理与评判,体现出了先知先觉的敏锐性。鉴于此,特授予王可田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奖。
  受奖词:
  感谢评委会、评委老师给我这个奖,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一个诗歌写作者要想成为诗歌理论家或批评家,难度很大,因为这不仅需要思维方式的转换,还需要丰富乃至庞杂的人文知识储备,新颖独到的理论见解,甚至更多。而这恰恰是我所欠缺的。因为写诗,对诗就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在诗歌现场,对很多诗人的写作状态及诗歌成就,相对熟悉一些,所以评论文章在客观性上有一定保障。文学史上,优秀诗人兼理论家、批评家的,不乏其人,但我知道自己的局限,因此写这类文章,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写作路径。我所企望的,概括地说,就是在保持阐释和指认“第一文本”的准确性、客观性的同时,能使“第二文本”,也就是自己的批评文本,有独立的审美性、审美价值。
  写作诗歌评论并非我所长,之所以写了这么多,可能还会继续写,有我个人的考虑。一方面,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些老师和朋友对我写作给予了很多很大的帮助,使我有了提升的可能,现在我也想为诗人朋友、为陕西诗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诗歌文本,短期内并不一定能为大家所接受,或者一直默默无闻,有埋没的危险,我想做出自己的阐释和解读,也算一种宣传、推介。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看能不能写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理论书,营建个体诗学,用于支撑或阐释自己的写作。
  再次感谢评委老师们的鼓励!
  评论提名奖得主:宋宁刚
  授奖词:
  他的文字在不温不火中,一针见血,对陕西优秀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剖析,又指出了其作品的诟病,显现出独立的思考精神和新语境下的时代责任感。他没有隔靴搔痒,也无铺排辞藻之嫌, 以一个青年评论家的良知还原着评论的真相和真谛。鉴于此,特授予宋宁刚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提名奖。
  受奖词:
  作为一个提名奖获得者,本不该说什么。不过作为一个开始,似乎又不容回避。
  评论之于我,是一个意外。就像获奖之于我,也是一个意外一样。
  早在上大学之前,我开始写诗。读诗的心得和最初的一些读书笔记,是我的所谓“批评之途”的雏形与前奏。我至今深深认同一个观点:批评就是读后感,至少后者是批评的基本准备。通过认真的阅读,有所感触和感发,再将这种感发形诸于文字,在公共空间中能够与他人交流,使其对自己、也对他人清晰起来。有可能的话,希望它作为一面镜子,对写作者有点价值。还有可能,希望它能在某些时候——哪怕轻微地——掀动一下读者的心智,能够有益于社会的普遍鉴赏力。
  在评论之外,我继续自己的其他形式的写作,诗歌、散文、随笔……它们并行不悖。只是有时以不同的形式向我要求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无论如何,写作都是一个在僻静之处、甚至在暗处进行的活动。获奖将写作者推到了聚光灯下。然而,被人注目不是生活的常态。作为一个写作者,从可能的注目中抽身回来,坐下,继续自己的阅读、写作和日复一日的工作,才是常态。就此来说,获奖是一个意外。是写作的意外,更是生活的意外。我们可能难以做到毫不在乎,却可以做到不那么在乎。
  开奖嘉宾:韩霁虹(左二) 颁奖嘉宾:张哲浩(右一) 蔺晓东(左一)
  校园文学奖得主:高璨
  授奖词:
  她是一位年少成名的作者,天资聪慧,勤于创作。她的中德文对照随笔集《语言,众人的密谋》,通篇形制虽短,但蕴涵深刻,意境深邃,闪烁着思辨的火花。她严谨治学,与写作同步进行,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丰盈而澄澈的思想境界,令她笔下的文字独自芬芳,焕发神采。鉴于此,特授予高璨同学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校园文学奖。
  受奖词:
  获得这个奖我十分激动,所以特地一大早从长沙赶来西安。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奖,原因有三,一是这次的获奖名单中有许多老师或是同辈,都是我早已有所耳闻却一直未曾谋面的非常优秀的写作者,想借此机会交流学习。在入围名单刚刚公示并且在网上展开投票的时候,我也注意到大家的票数都非常相近,可见竞争十分激烈,获得这个奖项实属不易!二是我一直以来获得的奖大多是诗歌方面的,这次的文体是我的最新尝试,我自己甚至不知该如何确切地定义,散文?杂文?随笔?我在刚刚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甚至受到了我在大学导师的“批判”,虽然导师是完全出于善意,但是我内心还是产生了深深的不安,所以这次的奖就是对我的最高的肯定,使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之后我会坚持创新,也坚持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做贡献。第三点我想说,每次参与这样的颁奖或是活动我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十分感动,因为汉语作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除了血缘以外最亲近的纽带,而这样的奖项都是对汉字、汉语、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我们历史的传承,对当下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的期冀。在初中的时候大概每个人都曾学过济慈的这句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我觉得,中国的,更是如此。并且苏醒的“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更生”,所以,复苏,从来都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兴盛。   校园文学提名奖得主:宋阿曼
  授奖词:
  迅速成长并崛起于校园文坛的她,靠的是才华和执着。她的小说细腻深刻,委婉动人,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一位90后女子对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是校园文坛近一两年成就卓著的中短篇小说新锐人物。鉴于此,特授予宋阿曼同学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校园文学提名奖。
  受奖词:
  每一次尝试言说,都是一次向内的扣问。一篇小说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从我处脱离,完成了一部分我抵达不到的生命。当它被完成,它便有了自己的命运。我与它日渐疏离,但幸运的是,它可能收获自己的读者。《领灯》中的“云珍”寄托着一种人格理想,是注视着我们这代人所处的现实而写就的。从小说刊发到获得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提名,每一次被谈及,我都感到羞涩而愉悦。文字是有气息的,土地也一样,陕西的土地让人感到踏实,我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文学和艺术仍能受到尊崇的环境,是难能可贵的,能在这里继承与寻求突破,很幸运。感谢为此奖项做出努力的工作人员,文学的小径漫长幽深,我会持续行走。
  开奖嘉宾:桂维民(左) 颁奖嘉宾:张培合(右)
  网络文学奖得主:张炜炜
  授奖词:
  从《半步天涯》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学的这位在读博士生以每年一部的长篇小说蹿红网络,渐成“名家”,而参与编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在东方卫视播出,更是展现出她延伸文学的体量。她的特立独行为陕西新一代的网络文学写作树立了标尺和样板,鉴于此,特授予张炜炜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奖。
  受奖词:
  感谢陕西省作协和青年文学协会颁给我这个奖项。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代表着作协对网络文学以及所有新媒体文学的肯定和支持。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让作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因此也就为其发展和衍生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我从2008年开始,在新浪读书网上连载小说,迄今为止发表并出版了《半步天涯》等7部长篇小说。后来又因为《临界爱情》和《半步天涯》的影视改编,踏入编剧这个行业,参与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剧《红旗漫卷西风》于2016年10月在东方卫视播出。从网络到出版再到影视,这是新媒体时代下独特的文学发展道路,我受益于此,也因此而更加警醒。正因为这样快速而广阔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形式,在新媒体文学创作中,更应该注重书写正确的价值观、向上的精神和纯净的情感。无论哪种文学形式,真善美都是永恒的主题。创作者应当从平凡的事物中,去提炼独一无二的美;从嘈杂的生活中,去体味喧嚣深处的宁静;从纷繁的欲望中,去找到质朴本真的信仰。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以心去写作,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再次感谢陕西省作协和青年文学协会对我的鼓励,对新媒體文学的大力扶持!
  网络文学提名奖:(空缺)
其他文献
沣河从秦岭深山狭窄的山沟中挤出来,千百年来,经久不息哺育惠泽着两岸。沣河所到之处,都会与耕田接壤冲击形成半沙半土的河畔泥沙地,在我的故乡处,沣河亘古蜿蜒偶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型,我们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沣河湾。那里真是太适合芦苇荡和大批野菜栖息生长了,简直是梦幻的家园。芦苇密密麻麻紧挤一起,春季发芽,秋季开出如雪般的芦苇花,在芦苇的脚下或旁边常常滋长着大批佚名的野草野花野蔓野藤,或是天高皇帝远的缘故,
期刊
我从来不知道,那年离开家乡,就再也不能与它朝夕相处了。我只以为,那只是一次外出,仅仅是和父母团聚,顺便在城里上个学而已。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再也回不去了。等到再回去的时候,它变成了老家,而不是像家一样的存在了。  那些远望村口的日子  那个叫做乡村的老家,我已经许久不居住了。就是偶尔回去,也是匆匆来去,仔细想来,大概近十年的时间里,我竟然没有在老家住过一个晚上,这不由得让人心痛。是什么时候起,我
期刊
村口  每次回故乡,走进村口,瞭望到家乡那熟悉的一景一物,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我亲爱的母亲,亲爱的故乡,我这位游子又一次回到了你温暖的怀抱!遗忘了一切世俗尘埃,遗忘了一切郁郁寡欢,遗忘了一切的一切。  在村口,我看到了在心中常常想念的地方,嗅到了泥土的芳香,感觉到了童年的快乐。  儿时的村口,是乡邻们拉话议事的地方,也被乡人雅称为“小集市”。夏日的夜晚,人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简单擦洗擦洗,
期刊
立秋了,早晨的雾气把家乡的田野、村庄笼罩在一起,呵护着,温暖着,这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季节,枝头沉甸甸的枣子开始慢慢褪去青涩,脸上的红晕一圈圈在蔓延,羞答答的,犹如待嫁闺中的女子。等着,盼着,当漫山遍野的山花,轰轰烈烈吹响唢呐的时候,就到了枣儿出闺阁的时刻。  我心中的村庄,与爷爷有关,与爷爷的土地有关。爷爷在,村庄的轮廓就格外分明,色彩就格外温暖。记得最真切的一件事是,有一天,爷爷从集市上给我和姐姐
期刊
四年后,秦弦在蓉城找到孟君安,但他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妻儿。秦弦还是在蓉城安顿下来,这个城市不仅仅装着一个人,还装着她的人生。  秦弦答应孟君安本周五带上蒙蒙一起吃顿饭。转眼蒙蒙满了三岁,四年前那个罪恶的夏夜仿佛是洇开的浓墨,一圈一圈淡远。他们才二十七岁,年轻得似乎什么都可以重头再来。秦弦想起十天前在轩然书店看见他那一刻说的话,她觉得自己不真。当时,她想象自己满脸的沧桑满脸的皱纹,铁一样硬地对他说,
期刊
临近午饭,阳光愈是明亮。窗外,小城现出了打春后特有的温婉。――大年刚过,春就来了!金色的太阳为门前的黄河、远山绣上了久违的妩媚,菜园里冬菠菜也欢乐地翘起了小绿裙,在微风里翩翩起舞。黄河里白花花的冰凌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甚是壮观!  阳台的玻璃窗下,太阳晒得脸发烫。河里的冰凌不知能坚持多久,这应该是最后一波了吧?扒着玻璃窗,望向满满一河浮萍似的美丽冰凌,她们之间几乎不留间隙,紧紧相挨,一边前行,一边依
期刊
“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和观察点。但一如姜涛所言:诗人们虽然分享着某些共同的写作理念,但随着“个人诗歌谱系”的建立,其间的差异和分歧远远要超出假想的一致性。虽然这一段话用来指称的是九十年代的诗歌写作,但是将其移之以形容“80后”诗人的诗歌写作,又何尝不契合如一?即使是对“个人化写作”概念中所指称的“突出个人独立的声音、语感、风格和个人间的话语差异”(罗振亚语),以及它在某种程度上所
期刊
杏是我国最早栽培的古老果树之一。远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在《管子》和《山海经》中分别有“灵山之下,其木多杏”和“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坊间更有“梦见吃杏,是交好運和获好处的吉兆”的解释,也有“北杏李,富贵宅”的论述,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古人对杏颇为赏识。也许是杏字与幸福的“幸”和高兴的“兴”同音,或许是杏字由“十、八、口”三字组成,有人口兴旺之意。因无法考证,只是笔者的猜测而已。但事实已告诉我们
期刊
早就想去看秋,看陕北黄土地的秋,看乡下的秋,去山山峁峁,去沟沟壑壑,去崖崖洼洼,去圪梁梁,去疙瘩瘩,去坝堰堰,去田间地头,去窑前院后……饱饱地,够够地,美美地看秋,看丰收景象,看硕果累累的秋。把秋牢牢刻印在脑海,把印在脑海的儿时的秋也挖出来,让秋成为一幅画,一首诗,永远抹不去,永驻我心,时时被陶醉!  周六早上起床,老公说他去农村有个事,问我去不,我一听,心激动的幾乎要迸出来了,连忙就说,去,看秋
期刊
我对茶的认识,如同我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一样,都是从爷爷那里开始的。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与人无争,勤劳而慈祥,对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爷爷总能在一壶茶后让它随风远去。  儿时的记忆中,爷爷有好几样宝贝,其中就有一把白瓷茶壶,那是一把很普通的茶壶。我常见爷爷泡上一壶浓浓的酽茶,端着和茶壶一样的粗瓷茶碗儿一口一口慢慢地呷,嘴里咝咝吹着漂浮在茶水上面的茶叶梗,神情极专注、极惬意!我曾认真观察过,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