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朴,就是简单、朴实,杜绝浮华,干净利落。语文教师要删繁就简,要明确语文教学的根——在语言实践中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大胆重组教材,凸显主体,融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为一体,让语文课扎实而有成效。
[案例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有位教师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改变了以往逐句逐段分析讲解的方式,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提问:“通过读文章,你觉得乡下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的交流几乎相同:快乐、自由、活泼。紧接着,教师追问:“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请你仔细读诗,认真看图,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来说。”有的学生说,“乡下孩子非常快乐,像一只欢唱的黄鹂,像一朵盛开的野菊”;有的说,“乡下孩子想干啥就干啥,捉蝴蝶、编故事,含草叶吹歌曲,挖野菜、喂小猪,逮小鱼、逗猫咪”;有的说,“乡下孩子真是幸福,他们生长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学生们个个津津乐道。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当一回小诗人,畅想编诗假如你是乡下孩子,你还会干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道:“采一束野花,装扮自己的房间;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编一个花环,送给亲爱的妈妈……”
[解读]上述整首诗的教学,执教者围绕一个主题“乡下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紧扣“快乐”这一关键词,没有繁琐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学文,读读讲讲,说说练练,纲目清楚,环节简单,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因此,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课堂充满情趣,简朴扎实。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努力从繁琐的教学中跳出来,在提高教学效益上下功夫。教师尝试对教学环节进行简单设计,备教材、备学生,设计力求板块化,突出重点,或抓住重点词句串联整篇课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案例二]重组内容,大胆取舍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时按“知花形”“品花性”“悟花情”的顺序展开,下面是重点部分的教学设计:
1. 品评感悟。⑴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而且很有韧性。它的韧性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4自然段,画出能概括这一段中心的句子。⑵交流,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①你能换一种说法吗?②提到“韧性”,你想到哪些词语?③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圈圈画画,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④交流,重点理解句子:在和煦的春风里,……无不奉陪。
△师板书:迎风吐艳 生命力旺盛 不怕困难 适应力强
△说话练习: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它 的。
△练习朗读。
⑶小结,齐读第4自然段。
2. 对比衬托。院子里的那些花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⑴把作者描写的花名组成词串,读一读,把描写花儿漂亮的词语,归类读一读,感受一年三季花园的美丽与作者的喜爱。⑵在和煦的春风里,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在炎热的盛夏,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在清冷的深秋,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3. 勾连凸显。⑴质疑:作者爱小院里的花儿吗?爱夹竹桃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⑵揭示:作者爱 ,更爱 ,爱它 。原来作者写这么多花的用意是——⑶再次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深刻感悟夹竹桃的品性。⑷指导背诵。同桌同学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解读]根据本课特点,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改变了课文原有的顺序,将第4自然段提前,通过让学生静心读、圈画关键语句来体会、潜心想象,重点让学生感悟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而课文第3自然段,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教学中利用引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妙处,更凸显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然后再将这两个自然段勾连起来,取舍中不失典雅。练习设计恰到好处,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升华了情感,达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质朴中求扎实,灵动中显匠心。
[案例三]“读”占鳌头,和谐对话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在教学“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一句时,教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刚才有同学问“眼睛怎么会说话?”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用嘴巴说话。眼睛会说话,这是多么高超的技艺啊!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看这双会说话的眼睛?(生:想)(映示:“喜、怒、哀”三张图片)(1)瞧,这双眼睛,感觉它在对你说什么呀?(2)这双眼睛呢?(3)再看看这双眼睛?
师:京剧表演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眼神来表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的。看,梅兰芳的眼睛从“没有神儿”,到“渐渐灵活”,再到“会说话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多么大的进步!你为他感到 ,你为他感到 。
生:高兴、骄傲、自豪、兴奋、激动。
(映示: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师:让我们一起高兴、骄傲、自豪地来读一读句子吧!(齐读)
师:书上用了一个句号,看看能不能改成其他的标点符号,表现人们此时的心情?
生:感叹号(映示:“。”变“!”,并显示红色。指名读,齐读)
师:(1)这是一种惊叹!(2)这是一种佩服!(3)这更是一种赞美!
[解读]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眼睛会说话了”,靠讲解,恐怕很难讲得清楚;靠模仿,根本无法达到那种境界。在这儿,教师只靠简简单单的三张京剧演员眼神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眼中之话”,在师生和谐对话中,激起学生对梅兰芳高超技艺的由衷赞美,然后请学生各自情感朗读,改标点朗读,教学方式就一个字——读!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在引导猜想、揣摩标点符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是语文课堂特有的魅力;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是语言熏陶的不二法门,更是使语文课堂走向简朴、走向精彩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融入了课文,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这样的朗读,同学们获得的理解是亲切而自然的。
(作者单位: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案例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有位教师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改变了以往逐句逐段分析讲解的方式,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提问:“通过读文章,你觉得乡下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的交流几乎相同:快乐、自由、活泼。紧接着,教师追问:“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请你仔细读诗,认真看图,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来说。”有的学生说,“乡下孩子非常快乐,像一只欢唱的黄鹂,像一朵盛开的野菊”;有的说,“乡下孩子想干啥就干啥,捉蝴蝶、编故事,含草叶吹歌曲,挖野菜、喂小猪,逮小鱼、逗猫咪”;有的说,“乡下孩子真是幸福,他们生长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学生们个个津津乐道。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当一回小诗人,畅想编诗假如你是乡下孩子,你还会干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道:“采一束野花,装扮自己的房间;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编一个花环,送给亲爱的妈妈……”
[解读]上述整首诗的教学,执教者围绕一个主题“乡下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紧扣“快乐”这一关键词,没有繁琐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学文,读读讲讲,说说练练,纲目清楚,环节简单,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因此,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效,课堂充满情趣,简朴扎实。究其原因,正是教师努力从繁琐的教学中跳出来,在提高教学效益上下功夫。教师尝试对教学环节进行简单设计,备教材、备学生,设计力求板块化,突出重点,或抓住重点词句串联整篇课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案例二]重组内容,大胆取舍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借物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时按“知花形”“品花性”“悟花情”的顺序展开,下面是重点部分的教学设计:
1. 品评感悟。⑴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而且很有韧性。它的韧性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4自然段,画出能概括这一段中心的句子。⑵交流,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①你能换一种说法吗?②提到“韧性”,你想到哪些词语?③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圈圈画画,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④交流,重点理解句子:在和煦的春风里,……无不奉陪。
△师板书:迎风吐艳 生命力旺盛 不怕困难 适应力强
△说话练习: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它 的。
△练习朗读。
⑶小结,齐读第4自然段。
2. 对比衬托。院子里的那些花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⑴把作者描写的花名组成词串,读一读,把描写花儿漂亮的词语,归类读一读,感受一年三季花园的美丽与作者的喜爱。⑵在和煦的春风里,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在炎热的盛夏,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在清冷的深秋,院子里的——,院子一角的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3. 勾连凸显。⑴质疑:作者爱小院里的花儿吗?爱夹竹桃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⑵揭示:作者爱 ,更爱 ,爱它 。原来作者写这么多花的用意是——⑶再次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深刻感悟夹竹桃的品性。⑷指导背诵。同桌同学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解读]根据本课特点,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改变了课文原有的顺序,将第4自然段提前,通过让学生静心读、圈画关键语句来体会、潜心想象,重点让学生感悟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而课文第3自然段,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教学中利用引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妙处,更凸显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然后再将这两个自然段勾连起来,取舍中不失典雅。练习设计恰到好处,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升华了情感,达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质朴中求扎实,灵动中显匠心。
[案例三]“读”占鳌头,和谐对话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在教学“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一句时,教师是这么处理的:
师:刚才有同学问“眼睛怎么会说话?”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用嘴巴说话。眼睛会说话,这是多么高超的技艺啊!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看这双会说话的眼睛?(生:想)(映示:“喜、怒、哀”三张图片)(1)瞧,这双眼睛,感觉它在对你说什么呀?(2)这双眼睛呢?(3)再看看这双眼睛?
师:京剧表演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眼神来表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的。看,梅兰芳的眼睛从“没有神儿”,到“渐渐灵活”,再到“会说话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多么大的进步!你为他感到 ,你为他感到 。
生:高兴、骄傲、自豪、兴奋、激动。
(映示: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师:让我们一起高兴、骄傲、自豪地来读一读句子吧!(齐读)
师:书上用了一个句号,看看能不能改成其他的标点符号,表现人们此时的心情?
生:感叹号(映示:“。”变“!”,并显示红色。指名读,齐读)
师:(1)这是一种惊叹!(2)这是一种佩服!(3)这更是一种赞美!
[解读]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眼睛会说话了”,靠讲解,恐怕很难讲得清楚;靠模仿,根本无法达到那种境界。在这儿,教师只靠简简单单的三张京剧演员眼神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眼中之话”,在师生和谐对话中,激起学生对梅兰芳高超技艺的由衷赞美,然后请学生各自情感朗读,改标点朗读,教学方式就一个字——读!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在引导猜想、揣摩标点符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是语文课堂特有的魅力;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是语言熏陶的不二法门,更是使语文课堂走向简朴、走向精彩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融入了课文,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这样的朗读,同学们获得的理解是亲切而自然的。
(作者单位: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