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史料运用中的甄选与解读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fraidw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秦简,教材史料,学科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20-05
   2019年秋,部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部编教材)在六省市启用。作为一本纲要性教材,部编教材正文部分叙述精练,侧重概括,辅助栏目丰富且兼顾学术。这呼唤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精细研读史料,充分发掘内涵,塑造高效课堂。最近,笔者有幸承担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关键问题解决培训”教学展示课,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备课过程中,发现此课配置的秦简《里耶秦简·户籍簿》(考古编号为里耶简9-2064,以下简称《户籍簿》)就是一则能为学科素养培育提供极大空间的典型史料。本文仅以此为例,从如何在对比中甄选高价值史料,如何在课堂上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解读史料两方面进行探讨,意在探索用好教材史料,落实学科素养。
   部编教材辅助栏目极其丰富,共有“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图表”等9项内容,其中图表又分地图、照片、文物、数据、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史料数量丰富,质量上乘,为利用教材史料进行素养培育提供了契机。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则史料充分解读,于是甄选高价值史料进行示范性解读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那么甄选的标准是什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两个维度考虑:
   1.判定该史料在教材中的地位
   部编教材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订,教材史料在选择上讲究权威依据,注重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既注重建立高中历史学科体系,又充分考虑初中学科储备。①想明确一则史料在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教材史料的对比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这种对比应该包括部编教材体系内部与跨教材体系比较两个方面。
   在部编教材体系内部,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共配备23则辅助资料。去除“思考点”“学习聚焦”等非史料要素,剩余图文史料13则;配套《历史地图册》另有图文史料4则,共17则史料(见表1)可供挑选。这些史料形式各异,可开发价值不一。笔者通过对比这17则史料的出现频率与呈现质量,发现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史料,《户籍簿》即为其中之一。
   从表1可见,在辅佐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形成历史解释的各种史料中,秦简相关史料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教材编撰者把它作为辅助秦史解释形成的重要资料。在秦史研究与教学中,秦简地位极为特殊。长期以来,研究秦史主要凭借《史记》数千字,直到几十万字的秦简重见天日。这些秦简,学生或许见过却不了解,教师大抵知道却不熟稔,因此最具探究空间,也最能提升师生双方的素养。重要却不泛滥,这就是秦简史料在教材中的独特价值。
   跳出本课,把部编教材与浙江省高中歷史教师熟悉的人民版历史教材、学生熟悉的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比较,《户籍簿》的价值更加凸显。三套教材相应内容中,均有秦简史料出现。然而在现行的高中和初中教材中,选用的秦简多为数条细小秦简并列的照片,无法看清内容,其功用显然仅限于展示秦简这一文物史料对秦史研究的价值。部编教材选用的《户籍簿》字迹清晰,内容完整,且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拓展部分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虽然内容不清,但有提示思考方向的文字,地图册配备的两则史料也是如此。这说明部编教材的编撰者不但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这些图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①且已为用好教材史料搭建了必要的阶梯。
   2.搜寻解读该史料的学术支撑
   一则史料可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与其相应的学术研究程度密切相关。笔者通过检索发现秦简研究成果丰富。以里耶秦简为例,其学术研究成果以历史地理、政治法律以及书法艺术为大宗;在秦史方面,又全面涉及官僚、文书、法律、户籍、交通和生活等方面。②正是基于这样多视角的学术研究路径,笔者在探究《户籍簿》时才可以找到多角度的解读方向。比如在落实课标“了解秦朝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以秦朝户籍制度之严密以小见大,探究秦制于中华之影响;在落实“认识秦朝崩溃原因”时,更多地从《户籍簿》的功能角度反观秦政之严苛,探究速亡的原因;还可以从书法角度另辟蹊径,感受秦朝政治文化的得与失。
   笔者在进行学术检索中还发现,《户籍簿》并非属于《里耶秦简发掘报告》刊布的28枚典型“户籍简”。与刊布的“户籍简”所显示的秦朝户籍文书和家庭结构的复杂性相比,教材选用的是一份书写清晰、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户籍簿。笔者大胆推测,教材编撰者提供《户籍簿》的目的并非让学生进行秦代户籍文书研究,而是通过秦简展现秦朝基层管理之严密。从户籍简本身而言,秦国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滥觞,首创了以“户”作为人口统计单位的户籍编制制度,这一制度首次把人口管理与地方基层行政管理相结合。自商周以来,人口统计多以族、家、社为单位,有着浓郁的血缘宗族色彩,而自秦国开创,秦朝推广的“户籍相伍”政策,则是以地缘要素的“户”为单位,把户口与籍贯相结合,使“小农个体家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改变了昔日隐没在各种共同体形态之下的现象而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成为国家公民”,③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这种控制带来的力量为历代王朝所追捧,这种控制带来的速亡也为历代王朝所警醒。一枚《户籍簿》所折射的秦之功过,均是秦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综上,《户籍簿》在教材体系中呈现出的独特价值和简牍质量都预示着它的开发潜力,而秦简背后深厚的学术成果也为用好它提供了诸多可能性。部编教材史料选择上的这种倾向,启示中学历史教学在史料选择和运用时,都应该契合教材(背后是课标)与学术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实际。
   一则内涵丰富、具备开发潜能的史料,需要课标、学术引领解读方向,更需要依据课堂实际进行有效的解读引导。笔者在处理《户籍簿》时,依据教学推进顺序,顺应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探究《户籍簿》内容、功能、编制规则、年代与视觉呈现等视角,引导学生逐步丰富对《户籍簿》的认识,进而达成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一读秦简,识秦政之苛
   因原始文献有限,今人的秦朝印象略显单薄,如素知秦政严密,却不知其如何严密,《户籍簿》则可提供一个佐证。在教学中首先可从解读《户籍簿》的内容入手。学生依据图片内容可知:东成里,一户人家户主夫,身份士五,是一个没有爵位的人;他的妻子叫沙,两个女儿分别叫泽若和伤。他们一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借助一枚秦简与我们对话,纵然已化为尘埃,却能折射出一个帝国、一个时代细致入微的行政管理。依据出土秦简,秦始皇三十五年,里耶所在的迁陵县有152户居民,其中东成里所在的贰春乡有76户,①如此精确的数字在那个竹简记事、通讯不便的边陲小县被记载下来,足见秦朝基层行政管理之严密。这样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可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比较秦朝户籍本与现代户籍本的差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可发现秦朝户籍除了登记姓名、性别、籍贯之外,特地标注了“身份”,如“士五”“大女子”“小女子”。图片下方注释:“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912人)的1/4,由此可见严苛秦政之下,民众摇手触禁的一种情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相对于“早期国家”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版图的扩大,更在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管理力度愈加强化。但是对社会控制的过于强化也会使统治缺乏弹性,政权容易崩溃。②通过《户籍簿》的内容和功能解读,学生易于形成对秦政的初步认识,秦简提供的精确的数字则使这种认识更为丰满。这种认知达成难度较低,学生较易完成,所得又可为下一层次的解读奠定基础。
   2.二读秦简,究秦制之威
   虽秦朝骤兴而后速亡,秦之功却彪炳史册,后者也是本课课标规定的核心要求。秦之功绩,在于统一与制度,这统一的力量与制度的威力同样可以从《户籍簿》探究一二。
   在一读秦简的过程中,学生对《户籍簿》的内容和功能已有一定了解,此时可在户籍编制规则方面引入恰当史料、设计相关问题,探究秦制蕴藏的力量。
   材料1:东成户人士五夫,妻……(略)
  ——《户籍簿》原文
   材料2:甲骨文中见有以口为单位的零星数字,未见户计之数,却常见有三族五族等概念……《左传》载周初分殷民为六族,金文所记赏赐人口常以家为单位……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
  ——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
   材料3:东成,里名。属贰春乡管辖。
  ——《新见里耶秦简牍资料选校》③
   依据以上材料设计教学活动:1.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指出秦朝户籍编制的单位。2.作为户籍制度的开创者,秦献公首创了怎样的户籍编制原则?3.绘制秦朝地方行政管辖体系层级示意图。4.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确立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在二读《户籍簿》过程中,可知“夫”是“户人”,即户主。秦国突破了之前以族、家、社等血缘共同体来统计人口的惯例,首创了以“户”作为户籍编制的单位,并把户籍的编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相契合,形成了“户—伍—里—乡—县—郡”这样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由原先的宗族、家庭私產转化为国家公民,政府可以通过编制户籍,实现对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这样一条以户籍为纲的系民绳索,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基层的缩影。户籍制度所显示的掌握并调动巨大民力的制度力量,既是秦国一统天下的一种力量,也是后代统治者施政梦寐以求之处。①在秦亡之后,秦制被延续下来,户籍制度作为制度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汉朝编户齐民,还是明朝黄册,无一例外都继承了“户籍相伍”的户籍制度,以此实现对人民的控制,以便于国家征集税赋、粮草、兵役、劳役,也客观上从基层管理角度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在二读《户籍簿》中,笔者提供了一种关于户籍制度的历史解释(张金光《秦制研究》中的解释),并围绕这个解释设计了几个指向秦国崛起和秦制延续的问题。作为连接史实与解释的桥梁,《户籍簿》引导学生把已知历史事实(如郡县制)和历史解释联系起来,以理解以户籍管理为缩影的秦制威力。
   3.三读秦简,探秦亡新释
   通过对《户籍簿》的两重解读,学生对秦政的严苛、秦制的威力已有初步印象,也已经理解秦政、秦制在帝国崛起和国家崩溃中的作用。但是这些认知的获得都来自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低级层次,如理解不同的解释,把解释与史实结合起来等。那么是否可以用《户籍簿》培育学生“运用相关材料对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的能力?笔者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发现从《户籍簿》的形成年代与字体呈现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秦亡新释(指除暴政、危机以外其他导致秦亡的原因)。
   里耶秦简,誊写于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即秦拉开统一大幕到秦灭亡前夕,出土于湖南湘西,原属楚地,后被纳入统一版图。在明确《户籍簿》所处时空之后,引导学生三读《户籍簿》,对比秦简字体与秦通行的小篆字体,可发现两者大相径庭。在已经被纳入统一的新占地区,为何不使用国家推行的统一字体?《户籍簿》中的字体是楚地字体,还是其他?这种字体在秦简中的广泛使用与秦以小篆统一文字是否冲突?秦朝的“书同文”政策是否局限于字体?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可介绍中国文字史上的隶变现象,也可拓展“书同文”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文字在战国晚期已基本完成了隶变。早在秦朝推行书同文政策之前,中国已有趋向统一的隶变字体。这一方面说明秦朝的统一有着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说明秦朝在文化政策上的保守倾向。秦朝的“书同文”政策,在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规范文书用语等方面功不可没,也的确加快了文字统一的进程。但在字体的选择上,它抛弃了简单朴素已经广泛使用的民间字体,推行原先秦国上层欣赏的小篆,这是否是秦政和秦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这样的政治文化与秦的速亡有没有联系?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试图引导学生多视角地从已掌握的史料分析秦亡之因。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解释亦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一则具有学术深度的史料进行多重角度的解读。笔者依据《户籍簿》所作的三读教学设计,相继指向对秦政的认知,对秦制的探究和对秦亡的分析。三读的顺序既契合了课堂教学展开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知水平,还吻合了由低到高的历史解释水平培育要求。从《户籍簿》看秦史,有效助力学子解释秦朝的遽兴与速亡,同时涵养他们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好教材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部编教材的编撰者也指出该教材体系偏重提纲挈领,简要讲述史事,注重结构化的提升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①笔者以为,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相关史料,并据此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释史料,透过历史现象去接近历史真实,应当是用好教材,涵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路径。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部编教材所选史料的研究,开拓学术视野,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简介】姜佳曦,中学一级教师,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大理念看起来没错。但是表扬也是要讲究原则和技巧的,表扬就像在宝宝成长中给糖,那么这块“糖”应该怎样给?  给糖原则1:要赞后天努力,  不要赞先天秉赋  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都不吝夸奖,最常见的夸法就是夸孩子聪明、漂亮、机灵,也就是当众夸孩子的先天秉赋。家长沉醉于这样炫耀性的夸奖,通常是基于这样的潜意识:“孩子是继承了父母的优势才能这样讨人喜欢,夸孩子,也等于是变相地夸自己。
近日,山西平顺县7岁女孩小潇然被虐待致死的消息,引发网友的极大愤慨。    后妈虐死7岁女童,全身青紫肠子被打断  “从头到脚没有一处完肤,淤青和烟头烫伤疤痕随处可见,肠子被打断,尸检时腹腔里的血水多得连矿泉水瓶都无法盛下……”近日,山西平顺县7岁女孩小潇然疑被继母虐待2年致死的惨状遭曝光后,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在要求严惩小潇然继母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小潇然被虐2年,周围为何无一人报警?  事
关键词 学科素养,历史理解,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11-04  指向学科素养的历史解释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考查途径。历史新课标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将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更使得历史解释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和高三复习备考的核心概念。如何准确界定、正确理解历史解释的基本特征,如何有效
春秋初年,周室衰微,楚国崛起。处于其间的“汉阳诸姬”,只有依靠自己的联合以抵御楚国,而其联系纽带则为周礼。据《左传》《史记》与清华简《系年》的记载,楚国兴起的关鍵性事件,是由息妫引出楚、蔡、息三国之争。对于此事解读,今本《左传》所载之“君之曰”单方面的责蔡侯以恶,乃纯粹道德批判。事实上,息妫故事之本末,涉及诸多礼制问题。其基本点在于由息妫引发的婚制纠纷。在此视野中,清华简《系年》“妻之”一语与《左
[关键词]教育目标,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42-05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指出:“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在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能以强烈的目标意识为依托,围绕着“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的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将更有利
如果你玩微博,就会知道微博上粉丝最多的是姚晨,其次是小S、谢娜、蔡康永、杨幂一路排下来,但看这些人的微博评论就知道,他们的粉丝大多都是僵粉,每个微博多则几千,正常也就几百的粉丝评论,说他们人气高,大概更多的是人们喜欢随大流的原因。  而微博上的神话是“四爷”吴奇隆,他的微博一出炉,里面各种粉丝热情留言,短短时间内就会翻到上万条,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个明星,而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家人,拥戴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关键词]三国鼎立,统一,主题,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15-05   三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时期,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引导学生突破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辨析小说与历史的差异,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挑战。同时,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史实、习得方法、感悟情怀,更有赖于教学主题的提炼,有赖于教学资源的合
小时候,你一定被这个问题为难过,奶奶会问你:你跟奶奶亲,还是跟姥姥亲?一样的问题,姥姥也会问的。而你的母亲想必也告诉过你:谁问你,你就说跟她亲。亲人经常糊弄亲人,有些是真亲,有些是假亲。活着的冷暖自知,逝去的心中有数。在今天这个开口就是“亲”的社会,我们也说说跟陌生人的那点亲。  韩寒选择在愚人节这天发了第一条微博,内容是纪念张国荣的,短短一天,转发量就超过20多万。稍微了解下,你就知道韩寒向来是
当代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关注当代就是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历史是为了保存对当代事件的记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历史”(history)都不同于“编年史”(annals),前者關注当代事件和人物,后者记述遥远过去的事件。追溯西方关于过去和现在的观念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都将过去与现在、过去与未来混为一谈。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欧史学向现代迈进,古代以来的现在观念缓
苏联“大清洗”,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斯大林为了清洗其主要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分子,在1936-1939年发动肃反。共逮捕了120万苏共党员,占当时党员总数的一半。“大清洗”期间,苏联1934年十七大选出的139个联共中央委员,有89个被逮捕并被枪决;在1966个十七大代表中,有1108个“消失”了。  这些仅仅是高层清洗中有据可查的确切数字。除高层以外,“大清洗”究竟抓捕了多少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