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与感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大多弥漫着颓废和感伤的色彩,本文试从郁达夫的作品映射了时代沉沦的悲剧,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彰显其内心的绝望,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体现了城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以及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与感伤的积极意味这几个方面着手,解读郁达夫式的颓废与感伤。
  关键词:郁达夫 颓废 感伤 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大多以苦闷、忧郁为主题,弥漫着颓废和感伤的色彩。许多人认为其作品中呈现的颓废与感伤彰显了郁达夫思想的消极,甚至认为他脱离了时代前进的轨迹,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颓废伤感的文风,给现代文学艺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郁达夫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了丑恶、虚无乃至绝望,他的内心是痛苦而紧张的,这种紧张与痛苦,只有通过消极放纵的感官本能才得以消解。他将自己深沉的悲苦情结倾注到作品当中,书写人物在都市里的苦闷,人物的欲望挣扎,表达出世纪末的颓废病与伤感以及无法获得救赎的悲哀,使作品呈现出颓废与感伤的色彩,以颓废感伤的情感深入读者内心深处,震撼读者的心灵。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与感伤与当时特殊的时代氛围有关,更是其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气质表现。
  一 郁达夫的作品映射了时代沉沦的悲剧
  郁达夫开始创作小说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郁达夫身处日本,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野蛮行径,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孱弱民族的国民受到的深深屈辱。在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创作的小说中对此也作出了细致地刻画与生动表现。在那个群情激荡而又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势力在“十里洋场”跌宕起伏。洋场上海的风光与堕落,表现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即是感伤颓废的抒情,而在这颓废的背后,是深沉的不可挽救的孤独与绝望,是一种典型的世纪末的颓废病与时代病。郁达夫在《怎样叫世纪末文学思潮?》一文中对世纪末的颓废思潮进行了如下表述:一些身处世纪末的人的肉体上具有传统道德破坏性的疯狂病症,他们神经衰弱、意志力薄弱、喜怒无常、好矫奇而立异,耽淫乐而无休。世纪末的病症在文明烂熟的都市里比比皆是,而由都市产生出来的近代文学,也沾染上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形成世纪末的文学思潮。在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中,中国青年留学生饱受日本歧视,独自承受着所有的孤寂与痛苦。他心里的痛苦无法释放,青年人该有的性欲也得不到满足,他的性苦闷与日俱增。他精神失控,自我忧郁,他用金钱去满足自己的性欲。在主人公的身上,有明显世纪末的病症,中国长期封建礼教下的性压抑导致主人公产生性变态,他的性苦闷其实也是生的苦闷,主人公对性苦闷的宣泄方式体现了封建伦理体制的沉沦,还与祖国民族的贫弱联系在一起,最后他在自责忏悔中走向绝望的境地,痛苦地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的绝望呼喊。郁达夫对“色情”的描写,是在艺术中正视并讨论人的自然天性的一种尝试,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 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彰显其内心的绝望
  颓废是郁达夫小说作品中的主旋律,不仅映射了时代沉沦悲剧,也是传统士大夫精神遗留以及“五四”特殊时代氛围影响的结果,更与郁达夫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处处彰显新旧文化杂糅并成的状态,颓废便是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交流所带来的一个“不甚健康”的产物。随着“五四”文化的逐渐沉潜,曾经一度让那一时代青年为之信仰的理想以及文化影响日益式微,感伤颓废一度笼罩在“五四”青年的心中。上海那个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销金窟”,和“不夜之城”,给无数青年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诱惑。而租界化时期的上海,又充满着不安定感,使人难以产生文化归依感和归属感。精神家园在上海租界那一片光怪陆离的地域风雨飘摇,那里有着最自由的空气,商业文化极其发达,意志薄弱者偏向于自我放逐,易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惘惘的威胁感”的存在,造成了都市化上海时期的一幅典型的世界末颓废画面。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作品《魔都》里,对此画面进行了深刻地表述:“站立其间,我欢呼雀跃了起来。晕眩于它的华美,腐烂于它的淫荡,在放纵中失魂落魄,我彻底迷失在所有这些恶魔般的生活中。于是,欢乐,惊奇,悲伤,我感受到一种莫可名状的激动。这是为何?现在的我不是很明白。但是,牵引我的,是人的自由生活。这里没有传统,取而代之的是去除了一切的束缚。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有逍遥自在的感情在活生生地蠕动着。”正是在此时代氛围里,郁达夫以天性的忧郁、感伤、脆弱和孤傲抒写了一部部令人愁肠百结、爱恨交加的感伤小说。在郁达夫眼里,“五四”的激情突进已经成为往昔过客,而那一时期以“东方巴黎”著称的上海,尤其是上海租界区的繁华堕落与作家逼仄、狭窄的亭子间、弄堂间生活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比照。1913年初,郁达夫从上海去日本的途中,曾在上海逗留了几个月,几个月的停留,“上海的颓废”就使他“有点把持不住”,“性的启发,灵肉的交哄”,在他心里“起了发酵的作用”。上海租界的颓废空气表现在作品中,即作品充满着浓重的感伤颓废情绪。对山河破碎、家园破灭的惨痛情景,郁达夫感到了更大的幻灭感和绝望感。目光所触及的一切,皆是痛苦和失望,于是郁达夫只能以文人的方式去书写,用一种痛苦绝望的感伤笔调,宣泄积郁在心中的苦闷压抑。郁达夫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描画出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特质,即是孤独感伤、愤世嫉俗。他们想拯救社会,但又遭到社会的排挤,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又不能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性格上又大都怯懦,于是,只能消极以避世,采取种种消极方式表达自己绝望的反抗:沉湎酒色、放浪形骸、自我麻醉、悲观厌世,甚至自戕,他们用放浪的行径宣泄自身对现实的绝望,最终不是被毁灭就是被恶势力吞噬。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群,是时代造就的悲剧。这些悲剧性人物,犹如站在沙漠中呼喊,回应自己的,只有空荡荡的回音。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孤独的,他们与统治阶级、庸众、社会、传统格格不入,诸如《沉沦》、《采石矶》等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忧国伤时,却找寻不到知己,由此产生深深地孤独感。面对失败,他们唯有感叹:“在这茫茫的人海中间,哪一个是我的知己……我只觉得置身在浩荡的沙漠里!”反抗的自觉意识被深深地压抑在这低调的情感后面。郁达夫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情结,并非是因为其厌弃人生所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对人生充满热爱,才会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其内心的绝望,作品颓废的外壳下蕴含着他炽热的反抗火苗。   三 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体现了城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郁达夫用感伤的笔调来抨击时代的黑暗与不人道,郁达夫笔下是无奈的,还带有几分的玩世不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远的社会背景,这里有形形色色的“贫民窟”和“破庙”,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平凡城市边缘人物,社会的黑暗带来了城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拓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漂泊的少女,在那里卖钱的歌唱。”贫民窟与洋楼,俄国少女的卖唱,“我”的亭子间生存处境,女工陈二妹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朴素的阶级仇恨意识,都道出了那个社会的阴暗,道出了底层社会的悲惨生活,是对苦难社会的控诉。作品《薄奠》也对人力车夫的苦楚做了详尽的描述。郁达夫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零余人的形象,同样作为城市的边缘人,零余人是敏感的、贫困的、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性格独具特色,他们有着满腹的牢骚,却无从诉说,他们内心抑郁、忧愁伤感,他们接受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处世哲学使他们时刻感到苦闷,而“五四”运动的到来唤醒了他们的意思,他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开始忧国忧民。郁达夫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典型的零余人形象,诸如《茑萝行》中的“我”、《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抑或是《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郑秀岳和吴一粟,都是典型的零余人。零余人有着于国于家无望的深刻悲哀与绝望,对于世界他们是完全没有用的,面对混乱的中国,他们同样束手无策,甚至对于家庭,他们也毫无贡献,完全是一个无用之人。面对着残酷的现实,零余人们对时代充满愤恨、哀怨,他们高尚的理想找不到出路,只有通过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进行固执的对抗,最终落下惨败的结局,他们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窘者,其悲剧性亦是必然的。例如,《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不敢对静儿表达爱意,最后静儿嫁给别人,Y君的灵与肉产生极大地冲突,他的希望和思想都遭受毁灭性地打击,终日痛苦,最终孤独的走向灭亡。
  零余人的境况其实是作家当是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着现实社会,作家本身知识者的先觉意识使其无法与周围环境协调以求苟活,不断的失业与贫困,使事业无法开展,妻儿无以抚养甚至自身温饱亦难以维持,刻骨地感到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丧失。然而,薄弱的意志又使他奋起反抗,“只好写些愤世嫉俗、怨天骂地的牢骚”,把这样的悲哀以感伤的形式呈现在作品当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作品中主人公,都属于城市边缘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们饱受生存困境和心灵困境的双重压力,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进行着挣扎与抗争,对自己的存在产生焦虑和怀疑,其实只是无力的呻吟,绝望的感伤。
  四 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与感伤具有积极的意味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与感伤固然有其不为人称道的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样一种颓废伤感的文风,给现代文学艺术所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作品中,郁达夫的颓废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性苦闷、性变态,只能借助非正常的“性”来宣泄情绪,寻找一种变态的满足,作家将其当做一个社会问题以文学的形式提出来,说明这并非单独个体的感受,而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是一种时代病。通过描写零余人的性苦闷和性变态,郁达夫将矛头指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那些假道学、假才子士大夫们,可以说是对封建势力的无情批判和大胆挑衅与宣战,表达了作家对个性解放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具有积极的意义。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是中国当时社会那些受到传统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熏陶,又在“五四”运动的思潮下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独特的心路历程。作家刻画了一个个被压抑、被摧残得无处安放的灵魂,将这些城市边缘人的不幸、烦恼、悲苦以感伤的形式表现在作品当中,是对当时不人道的黑暗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展现出作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 李永东:《颓废的上海租界与现代文学的颓废叙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3] 蒋有红:《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颓废情调和反抗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姜良琴,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近十几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话题才多起来,各种会议也在不断地开。这种现象在二十年前是没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在长时期的封闭和落后之后,实行改革开放,首先
笔者自接到北京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一位失业职工白永生同志的法律咨询请求信后,对其提供的劳动仲裁和法院若干次判决书,阅后十分震撼!职工的人事档案被违规调转存放,
有一天,在电视上听到一位美国作家说他最反对建造高尔夫球场,那么一大块土地,在上面挖几个小洞,只是为了满足几个有钱人的享受欲,太可惜了;同时,为了保持草地的整洁美观,每
现阶段,德育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始终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目前,德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一般有两种思路 :其一是化边为角 ,求出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式 ;其二是化角为边 ,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式 .实施转化的主要策略是运用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向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全国检察机关书画摄影大赛作品选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热点剖析】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提出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从长远观点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
评第二次文化热的“话语转换”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教授最近在一封信中谈了他对“第二次文化热”和“国学热”的一些看法。征得本人同意,本刊现予发展。XX同志:寄来《“第二次文化热”悄然升温》(见《中华读书报》第32期,1995年2月1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小题 ,每小题 5分 ,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函数 y =3sinx+ 4cosx + 5的最小正周期是 (   )   (A) π
河南省沈丘县贾寨村贾志乾,于2002年9月6日驾驶一辆自卸车驶至安徽省界首市沙河大桥引桥时, 将骑自行车的中学生程某刮擦倒地后卷入车底,程某双手抓住车前轮桥,大声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