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意蕴 透析题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材料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读写结合的考查方式加大了思维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意的广度与深度。这无疑也加大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材料型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正确解读材料。而作文材料从形式上有文字类和图画类(图表类、漫画类等)两种类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说法,文字表述类作文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种较为固定的类型——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和理论观点型。根据这种分类法,笔者上了一节“叙述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的公开课,尝试着用意蕴探究法来打通文学作品阅读和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材料作文写作之间的通道。
  一、明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内涵
  材料作文试题一般由材料加要求组成,其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尤其应该引起关注。“材料内容”即供料本身所说的内容,通常指材料的表层意思,是客观内涵。而“材料含意”大多指向材料隐含的深层意思与内在意蕴(如引申义、比喻义等),是主观命意。
  以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为例。
  江苏卷提供的材料主要内容是探险者惟恐惊扰洞穴中的蝴蝶,但蜡烛的光亮却让蝴蝶退到山洞的深处。材料含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探险者: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在探险的过程中,如何呵护自然,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蝴蝶:环境被改变。要善于自我保护。
  蜡烛:小蜡烛带来大影响。不要忽略细节、小事、小人物。人与人交往要学会尊重、体察别人,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无意中出错。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向性,命题思维的开放性。那么,什么是意蕴呢?
  意蕴即内在含义,是文学作品里的理性内涵,是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包括作品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等。具有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選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二、借助文学作品归纳意蕴探究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作品,挖掘内涵。
  回顾做过的两道阅读题。
  ★彭晓东的《抚摸那条船》
  本文写了以摆渡和打鱼为生的老李和养女小鱼儿之间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可参考的示例如下:
  ①乡民角度:表现淳朴真挚、热情厚道的风土人情。
  ②老李角度:表现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扎根故土、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女儿角度:赞美懂事善良、懂得孝顺感恩的儿女情。
  ④父女角度:体现了纯真自然、善良无私的人性美。
  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曾这样说:“艺术家的直接责任是表现,而不是证明。”《抚摸那条船》平实记叙中所呈现出来是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传统的故土亲情的记录,江水上涨的民族情感,文化心理的生态倾诉在主人公身上凸显了精神的绚丽光芒。这是传统的灵魂所展现的泪斑、血痕、风霜和明丽。
  ★2010年江苏高考阿城的《溜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参考的示例如下:
  深刻意蕴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从上述两道阅读题提供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小说的深刻意蕴和情感的探究方法。
  一是找对象。将作品中涉及的人、物、环境等对象找出并进行同类合并,从不同的对象入手多角度提取不同的道理。《抚摸那条船》平实记叙中从父女的角度可以看出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传统的故土亲情的记录,地域文化心理的生态倾诉在主人公身上凸显了精神的绚丽光芒。这是传统的灵魂所展现的泪斑、血痕、风霜和明丽。
  二是理关系。辨析不同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依存、主次、条件、因果、辩证等,抓关键词句提取观点,明确材料的感情色彩。人物关系的对比是文本常用的技法,分析这一技法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蕴。《溜索》中作者写驮队的人际关系,从而表现出彼此间那种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的精神品格;通过“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这一哲理。
  三是析主旨。提炼思想主题,感悟某些道理,揣摩情感倾向和是非曲直,联系背景与实际,由此及彼,把握材料的深层含义。
  三、运用意蕴探究法进行审题立意
  ★材料一(2014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2014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是一个暖色故事,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新闻。分析作文材料时,一定要把其中涉及到的主体归类,再一类一类的分别分析探究。在这个材料中,文中提到的有三个主体:老板、医院、老王。而老板与医院应该同属于助人为乐、献出自己的爱心的一方,老王则属于接受爱心,知恩图报的一方。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有话说的角度,确定立意。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免去医药费体现救死扶伤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仁(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扶贫济困、救助大方、践行善举——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老王:重返工地,主动做义工偿还欠款,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诚(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綜合: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和道德指向——和谐
  观点:“仁、义、诚”传递正能量、爱心和善意;人人互爱互助,共创和谐;社会公共福利的不足,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知恩图报,回馈社会:报之以琼瑶;诚信为本,敢于担当:我来自陈旧的你;医者仁心,以人为本;治病救人,义不容辞;关爱员工,体恤下属等。
  关键点:找出材料涉及的的对象,多角度审视对象。
  ★材料二(2006 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材料)
  作文材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其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评说的两句话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考生只要紧紧抓住这两句话进行分析,就能把握材料的主旨,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认真分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可以看出包含着对乌鸦模仿行为的批评和贬斥,从而思考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可以有多种立意,如要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确自己角色和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模仿必败等。仔细品味“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可以看出它包含着对乌鸦精神的赞赏,也可有多种立意,如挑战自我,勇于尝试,重塑自我,勇于拼搏,要富有探索精神,敢想敢干,正视失败,向乌鸦致敬等。
  关键点: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的感情倾向审题。
  ★材料三(2014年重庆卷高考作文材料)
  2014年重庆卷材料来自《格林》杂志,实际上是以《余秋雨在德国打碎了玻璃杯》为原型进行处理的。余秋雨写《行者无疆》到德国体验生活,凸显的主题是站在过去的高度。民族的高度缘于个体的高度。心灵的高贵在于管理碎片。处理过的材料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意蕴,具有多元化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诸如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以及生态与环保等。
  关爱与责任:游客打算租房,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老人的提议展示了为他人考虑的一种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
  善良与宽容:当游客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老人,他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时,老人则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老人宽慰的话语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揭示了他的善良。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记住。
  尽职与原则:老人进屋后,首先询问游客玻璃杯碎片,当得知游客已把碎片和别的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拒绝把房屋租给游客。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个细节,不仅将老人的尽职行为、原则风范、敬业做派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蕴含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担荷意识。
  切题分精准立意和不精准立意。1.精准立意:(1)换位思维,关爱他人意识(含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题);(2)美德与公民意识,善良与责任;(3)东西方国民性比较,民族文化差异。2.不精准立意:(1)细节决定成败;(2)做事要细心;(3)宽容;(4)不知者无罪;(5)环保、错误等与材料有相关的主题。
  关键点:辨析对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炼观点。
  借助意蕴探究法对叙述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中蕴含的丰富、多元的信息,从而提炼出一些更加深邃的观点与立意。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
2012年2 月,我年逾古稀,《自选集》上下两卷也已顺利出版。于是发了篇博文,说要变变活法。潜台词是多年来为语文教育摇旗呐喊,却收效甚微,想偃旗息鼓,轻松轻松,读点想读而未读的书,偶有感悟时随意写点率性文字,以利身心健康。  3月,《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先后来到我的案头。随手翻阅,忽然发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的一篇文章,我网搜了几十篇教案,几乎所有的课例都包含这样两个环节“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和“赏析文章语言”。第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旨在从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比较各地不同的习俗,调动课堂气氛,但由于现在不管城里乡下已经很少有严格按照传统习俗把年味儿演绎完全的家庭,且更鲜有强调孩子参与各种年俗形式的家长,所以往往达不到比较的意义;而教师一旦自己直接介绍,
判断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的生成。而课堂生成内容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提问质量密切相关。从大量的优秀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名师们总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方式,促成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使课堂出新出彩。  美国卡麦隆大学莫里教授在《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将问题分为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四类。下面就深度提问设计在这四类问题的不同策略做以下论述:  一、事实性问题设计突出新发现  
2013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依然像往年一样,高考语文作文题成了大家议论不休的话题,褒贬不一。笔者就高考作文的命题谈一些个人想法。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不少一线教师都竞相关注写作技法的指导,殊不知在作文教学中更应“俯下身来”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  我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阮真教授,在八十三年前就曾说过:“学生作文成绩的好坏,和作文前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若不于此加意,任意出了一个题目,教学生任意去乱写,一定得到许多不好的成绩,删改也就非常困难。往往有学生已经做坏的文章,删也无从删起,改也无从改起。所以教师与其
“深度汇谈”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鲍姆提出、由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完善发展的一种对话理论。“它是指通过对话探讨某项议题时,旨在探寻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模式,使个人思维达到共通共融的同时,汇集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思维,进而体现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质的对话方式。”①“深度汇谈的机制由议题呈现、摊出假设、经验浮现、超越自我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按照自身特定的逻辑规律次第展开。”②本文以《雷雨》的教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以后,招来一片吐槽声,有的说这是专制命题,为什么非要我穿越沙漠?我从沙漠旁边绕过去不可以吗?微信里甚至有一篇零分作文(实际上零分作文不存在,是恶搞或者炒作),说这么“二”的作文题,让我怎么写?吐槽的不乏过去曾经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如果是出于学术讨论的需要,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就不那么友好了,试想一想,你过去参加命题,不也是被吐槽吗?我很理解命题老师,我们
一、语文规则的含义  语文规则这个概念从属于规则概念之下,研究语文规则的概念,我们要先对规则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一般认为,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以言语命题或者句子作为表达形式,人们把规则与原理、命题看做同一类概念。如“语序不同,语义也不同”,就是一条反映语序与语义两个概念间因果关系的规则。而心理学上的规则是指人们对一类刺激做出的一类规律性的反应,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作用,具有类的推广性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高雅”也大异其趣。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