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创新思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98021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创新思维的学科,而以学生为主体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展潜能,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一、尊重学生,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创新氛围。学生回答问题后,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勇气可嘉,然后,对于回答对的学生及时给以表扬,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勉励其下次争取。特别是对学生创造性的见解,更应给以肯定和鼓励,而对学生古怪的、错误的或天真的想法不要随意否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表扬,多用成功的喜悦鼓舞学生,消除学生怕说错挨批评的胆怯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阐述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养成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思维的意识。
  
  二、精讲多练,创设创新意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要画龙点睛,指出主干,通过点拨,让学生在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的多种形式中把枝叶添加完整。努力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己活动和探索的天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教给创新方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求同过多,则会产生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多一些求异,少一些求同,使学生有所顿悟,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如作文教学中,对同一事物、同一插图、同一题目的作文,可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甚至还可以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这种多向的辐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质疑,激活创新灵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可见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据以了解学生的存疑情况;上课初,放手让学生提问,相互交流,打开思维的思路;讲读课文时,师生互动,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再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时间,捕捉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教师不断立障设疑,不断创设“不平衡”的问题情境,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多一点的活动余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活创新灵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教学,使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其他文献
本实验研究了微波预处理法提取番茄皮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条件,探讨了浸润溶剂用量、液料比,微波预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对番茄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本实验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浸润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老师没有一种成熟的作文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表达能力薄弱,作文陈词滥凋,老气横秋,作文课堂气氛沉闷。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
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谓是包罗万象:地域上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景物上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气候上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时空上的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悲欢愁怨
针对体育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个性心理表现,论述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的方法。
探讨了玛咖口服液质量标准及稳定性。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青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抵达成都,在当地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西沙的西边,盖了几
“误人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成就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艺术关系的深化,更赋予了他的田园诗以物我交融的意
笔者调查了济南市老年公寓老年人的膳食与营养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采用连续3d的记账法并结合回顾法,对济南市13家(有效11家)老年公寓进行了1个月的膳食调查。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只能感知其中的一个部分,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言“整体本文的各个部分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短暂的瞬刻被同时感知”①,于是他便用“游移视点”这一概念来说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这种特点。那么“游移视点”究竟指的是什么过程呢?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呢?这首先得从文本的视点说起。    1.阅读活动中的文本视点    阅读活动中的读者是在诸多视点的变化中来进入文本的。所谓视点(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