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风格的课文,有的质朴淡雅,有的壮烈激昂,有的迤逦秀美,有的意蕴深远。然而每一种类型的文章,就犹如不同质态的液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沸点”。这些“沸点”,有时在情感升华之处,有时在精彩生成之处,有时又在平实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沸点”,使师生的情感、心智充分燃烧,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道。  记得一次参加赛课,请了同事帮忙谋课。当时选择的课
期刊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
摘要: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
摘要:当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应用频率很高,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  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公开课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做秀之嫌,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是教师在实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已日渐重要。然而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由于受语言环境、教育制度、教师影响、学生因素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与合
摘要: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标题含义的理解题能够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查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在记叙类文章阅读中,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其形式常为“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解答此类试题除了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把握解题的要领和方法。  下面就以2011年中考真题为
摘要: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簧略能否有效地开展,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有效实施“再创造”教学策略。  所谓“再创造”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要将物理当成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物理.它意在改
教育体制是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从小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学前教育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对培育人才具有特殊引导作用.为了能顺应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适应
摘要:英语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科。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还要摆正教与学、训与练、课内与课外等诸多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挖掘潜能、培养个性的语言环境。  当今教育事业正面临这新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机遇。如何理解新课改,如何贯彻新课改,在这里,笔者就一个学期的教学经验及多次培训的心得谈谈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  一
摘要:目前,语文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教学了。学生们一做作文,便说:“作文作文,不吹不成”;或曰“天下文章一大抄”,更有甚者,大呼“我不想当作家,写作文干什么”。这样,作文成了学生的负担,作文批改又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其实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教师是脱不了干系的。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得法,学生会泉思如涌,奋笔疾书,下笔千言,扬扬洒洒,一挥而就。  那么,该如何“引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