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卖“噪音”大赚百万

来源 :生意经·创业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23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邬亦君出生在浙江宁海县大路村一个农民家庭,16岁,在宁波一家铸件厂当翻砂工。工作服根本看不出本色;痰是黑的;洗澡水和墨汁一样。
  一年后,邬亦君跳到一家塑料厂。干了两年,左手被机器活生生夹断了。
  因为熟悉了全部工序,邬亦君办起小厂,专门生产塑料盘、茶杯及塑料壶,忙活几年却没赚钱。他开始反思:并不是自己技术不行,而是生产的东西没特色!
  邬亦君是球迷,一天看球赛时,突发奇想:生产球迷喇叭。如果能把这一行做深做精、做出自己的特色,肯定要比生产那些大路货矧
  2006年德国世界杯,邬亦君生产了一批“三音喇叭”,一下卖出20多万个。第一桶金来得如此意外!
  
  紧盯赛事研发生产
  
  当得知世界杯将在南非举办时,邬亦君瞄准了1米多长的“喇叭”——乌乌祖拉,在祖鲁语中就是“制造噪音”的意思。
  这个“对所有能发出声响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的男人,开始参照着呜呜祖拉绘制图纸。不久,一批十分有趣的作品就问世了:有的是圆筒形,需要从侧面吹响:有的是由三个大小不一的喇叭并在一起,吹起来像和弦一样:还有的从外形看起来就像一个啤酒瓶,但声音格外嘹亮。
  这种古典而又时尚的呜呜祖拉,尽管外形漂亮,音质也很棒,但它是否能得到非洲球迷的认可呢?对此邬亦君心里一点底都没有。2009年6月,南非举办“联合会杯”足球赛,他决定生产一批运过去先试销一下。
  从义乌走地中海到南非的东伦港,原以为货物的运费一定贵得惊人,后来邬亦君却笑了,因为每个呜呜祖拉的运输费用才0.15元。更令他兴奋的是,南非人对这种个性十足的喇叭很感兴趣。
  因为它没有哨子,吹的时候必须像吹小号一样依靠嘴唇的震动才能发出声音。这需要一些技术和巧劲,如果你用蛮力吹,不仅吹不响,还会从喇叭中喷出口水来,让人大笑不止。很多人练着练着就着了迷。
  考虑到人们对噪音的承受程序不同,来南非时邬亦君带了多种型号的呜呜祖拉,其中既有1米多长的“巨无霸”、五六十厘米长的“美女”型,也有七八厘米长的“迷你”型,连小孩子都能吹。有一种超大号的,最高音量可达131分贝,它的音量比战斗机起落时的声音还要大。没想到这种“大炮”最受当地球迷青睐。后来他才知道,南非人很喜欢制造噪音,这不仅仅体现在球场上,每逢重大赛事前,球迷们都会在街上不停地按汽车喇叭,制造狂热气氛,这就像中国人在喜庆日子敲锣打鼓一样。好玩的是,按喇叭在南非没有任何限制。
  更让邬亦君惊喜的是,他设计的呜呜祖拉还得到了国际足联的认可,他们认为这种球迷助威器,符合“让南非办出有非洲特色世界杯”的理念。
  一位南非高官兴奋地说:想想看,如果球场上有十分之一的球迷吹响呜呜祖拉,那种“嗡嗡”声就像有一亿只蜜蜂在叫,场面该是何等的壮观与恢宏!
  
  “中国魔笛”红遍世界
  
  转眼到了2010年,随着世界杯的临近,邬亦君开始不断接到非洲客户的订单。第一位南非经销商订了5万只呜呜祖拉,邬亦君很快就交了货,价格是每只3元。从表面看他卖得很便宜,其实每只呜呜祖拉的生产成本不足1.8元,净赚1。2元,利润超过30%,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位南非老板接着又下了15万只的大订单,而且一次性将现金足额汇到他的账户上。
  接着,来自巴西、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等国的订单接踵而至,一时弄得邬亦君手忙脚乱,不得不新添几台注塑机,又在家里开了一个车间。
  最难忘的是今年大年初二,比利时的经销商希望他能够发几个样品,并且点名要“荷兰国旗”的橙黄色。没多久,对方下了个订单,数量是150万只!邬亦君最终接下了80万个订单,两个月才全部完成。
  世界杯重要赞助商美国可口可乐最有趣,不仅要求邬亦君给这些呜呜祖拉披上漂亮的“外衣”一印上该公司标志及32强的旗帜,另外还加了一条背带,不吹时可以把呜呜祖拉背在身上。它的声音也由“嗡嗡,变成了婴儿的啼笑声,而且有点尖叫的味道。这20万只特别定制的红色“魔笛”,放在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观众席上,被人们誉为“最有个性的世界杯纪念品”。
  世界杯开赛第一天,人们就领教了呜呜祖拉的厉害。这种球迷助威器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令整个体育场抖得像要散架似的,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球赛的各国观众都听到一片巨大的“嗡嗡”声,“今年世界杯怎么这么吵?”邬亦君厂里的一名女工看到直播大吃一惊:“这不是我们生产的吗?”
  邬亦君生产的呜呜祖拉,在南非有着强大的销售网络。从高级商场、世界杯纪念品专卖店到超市、便利店乃至地摊,几乎无处不在。据估算,世界杯期间,“呜呜祖拉”以每两秒钟一个的速度售出,而官方定价折合人民币高达120元。中国队虽然没进世界杯,国产的呜呜祖拉却以160多万只的销售量红遍世界。
  荷兰一家公司,甚至还用呜呜祖拉发出的声音设计了一款手机铃声,没想到一夜之间下载量高达上百万次。不久,这种铃声就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风靡欧洲。
  世界杯虽已结束,邬亦君的呜呜祖拉仍然十分抢手。在世博会,它是非洲展馆送给各国参观者的纪念品:亚运会赞助商王老吉订购150万只……下一步,邬亦君计划把产品打入美国曲棍球赛。
其他文献
甩货帮的营销方式确实能为他们带来收益,但并非主流经营风向标。如果要打造长期品牌效应,还是要诚信经营。对终端而言,它涉嫌虚假宣传,一旦转项,产品出现问题将无法维权。    制造甩卖气氛强调赔本清仓处理    跳楼价、卖血价、清仓甩卖、转项经营、房租到期,服装一件不留……这样促销字样常被用到,一直都在“清仓”,生意却十分红火,货源也相当充足。业内人士透露,“甩货帮”多数来自南方,年赚百万不成问题。他们
期刊
俗话说: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对女人而言,包是彰显个性、搭配心情的必备品。但由于季节与潮流的轮换,再漂亮的包也很容易被淘汰,因此它们常常在还是八九成新的时候便被主人遗弃在衣柜的角落里。女人的喜新厌旧被一位眼光敏锐的小伙子看在眼里,并着手做起了租包业务,生意一片红火。    从卖包到租包    今年29岁的陈峻,上海人。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干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2004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做起卖女士包的生
期刊
那时,供应商对华帝这样的小作坊并不重视,交货期得不到保证。总是吃不饱,怎么办?黄启均和伙伴们想了个办法,就是不管生产是否需要,每月的要货量都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从而引起供应商的注意。  2004年夏天,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在此之前,华帝燃具已连续9年在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是我国不折不扣的“燃气具大王”。黄启均,便是华帝的领军人物。    七人合伙办小
期刊
美国竹柳,是美国加州农大与美国几家大型纸业集团及美国林业种苗巨头联合研究培育的新品种。是通过美国寒柳、朝鲜柳、筐柳、毛竹基因组合杂交选育,利用多元遗传种质材料,再通过高新技术复合杂交的林木新秀,因树干修长,材质如柳而得其名。美国竹柳由于具有多种植物的遗传基因,不仅具备柳树所有优良特性,且比其它树种更具有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特征,是一个亟待开发而十分难得的优质超速生新能源树种。从其诞生到现在很短
期刊
2004年,仅有高中学历的陈继雄来到武汉,推出以炭烤生蚝为主打的平价小海鲜。当时,他仅有5000元钱,只够在吉庆街租了间仅容4张台位的门面做排档生意。  两年后,陈继雄的湖北海陆空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成为拥有4家店铺,共有300多张台位,45间包房的大型酒店。  2006年7月底,一位港商欲出资500万元收购“海陆空”,陈继雄认为这是对“海陆空”品牌价值的低估而婉言谢绝,他那时的身家已超过50
期刊
跳出茶都到闽西    福建龙岩品馨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玉真,生于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西坪镇留山村,一个地道的中国茶都人。  潘玉真生在茶乡,长在茶乡,从小耳濡目染,与生俱来的茶艺茶技茶缘,带着这份天赋,15年前,他离开家乡,到异地他乡传播茶艺茶道,先后在闽南的漳州天宝大山茶场,闽西的龙门镇茶场、黄邦山茶场、坎市镇茶场制茶,做茶多年,最后落脚在闽粤赣边的著名革命老区龙岩市。  为什
期刊
灵璧县清大新能源技术开发部,具有远大的超前意识,早在1992年就发现人类的天然能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飞速发展,需求能源越来越大,天然的能源总有一天会短缺的。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是必须开发新能源,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在焦化、石化等化工原料中有合成汽油、柴油、液化气的可能。他们又同北京清大能源研究所和上海生物研究院联手开发研制新能源。通过多年数千次的反复试验,于19
期刊
栽培条件及效益分析    美国华美1号人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华美1号人参,是通过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早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华美1号人参栽培场地不限,我国各个地区城市、农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室内外栽培,一般露天田地、山岗、庭院均可作为美国华美1号人参种植场地。在
期刊
集装箱住房:实现蜗居住房梦    吕挺是重庆市含山镇寨山坪村人,1999年春节后,吕挺随打工大军来到广州,在一家鞋厂当了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让吕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寨山坪。由于近年房价上涨的速度实在太快,当初吕挺想在广州买房定居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同时也使得他失去了在老家建房的最佳机会。回到家里,由于家里人口多,他和妻子只能暂时在放杂物的小房间里栖身——在广
期刊
编者按:在杨凌全国科技成果贸易展销会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挤满了整个滩位,而来自河北宽城的“液体手套”却倍受众人的青睐,本刊记者报着浓厚兴趣对这位特别招人的“摊主”进行了采访……  张厂长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刚说上几句话就动手做起了试验。只见他先把双手涂上了黑色的废机油,(当时围观的人心存疑虑,我当时也为他捏一把汗。心想万一洗不掉可怎么见人啊!)张厂长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虑。于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