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创造与爱,是屏幕无法代替的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越发紧密,直播网课、录播公开课、AI批改、VR授课……信息化革命正在推动教育生态的改变。笔者发现,目前互联网教育的内容大体上集中于学科教育,那么在德育这个重要主题上,互联网该如何助力?互联网无法代替的又是什么?
  “用互联网来助力德育,确实有很多教师在探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马金鹤说。建立家长群、开设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微班会、运营家校的微信平台……这些都是常有的方式。“德育工作的提升,一方面是教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入。”从这个层面上看,马金鹤认为,通过互联网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实践经验,能起到丰富师生认知的效果。
  “‘互联网+教育’现在说得很响,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教育+互联网’。”在全国优秀校长张景浩看来,互联网使德育的渗透力更强大,但却无法代替“人与人”在德育工作开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德育源于人与人的交往
  “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以关系为前提的影响,这是教育的一个规则。”马金鹤从德育形成的源头开始阐释,“所以德育行为的落实一定是在互动之中。”在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往中,他们会逐渐形成规范的礼仪,学习替对方考虑,学习如何合作,懂得如何解决问题……马金鹤认为这些都是巨大的德育资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榜样的引领、老师的感化、自我的反思,从而不断校正、调整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形成良好的德行。
  “今天我们班进行拔河比赛,我需要跟大家拥抱、和孩子们一起呐喊;在表扬或者批评一个孩子的时候,我需要看着他的眼神,甚至听着他的呼吸……”史家小学老师温程从自身感受出发,表达了看法,“互联网只是一个媒介,把德育的内容进行输出,但却不能真正地去浸染、熏陶、改变这个孩子。”温程还提到了集体的力量,“为什么两个人拔根儿就没有两组人拔河那么快乐?”当孩子处在一个集体中,彼此之间互相的促进和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占据了重要作用。
  “教育二字,‘教’就是上行下效,‘我做到了,请你像我这样做’;‘育’是一种感化,在感化的过程中培育孩子美好的品行。”马金鹤强调了老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在课堂上,如果学生问题回答错了,老师会怎么应对?如果学生指出了老师的错误,又该如何回应?“老师帮他找个台阶下,就是在教孩子,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别人;老师虚心接受学生指出的错误,则让学生明白要做个虚怀若谷的人。”张景浩表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育人。”
  德育是个系统性工程
  德育是什么?
  从文件上看,教育部2017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从实践者的角度看,“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能力、品质等”。在教育工作岗位度过了40多个年头的张景浩,将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总结为三条路径——主题教育、跨学科渗透与家校共育,他说:“我们不能单打一,单打一的德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主题教育,围绕一个主题,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跨学科渗透,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中;家校共育,把家长纳入教育机制,让学校承担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责任。
  “德育是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在这个综合工程中,德育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张景浩列举道:“它会涉及班主任、各个学科老师,乃至后勤工作人员。”例如,在温程班上的“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活动中,班主任引领孩子认识中草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制作艾绒坐垫、中医专家与孩子讲解中医药知识、食堂师傅带孩子寻找餐桌上的中草药……各方合力,让孩子在接触中医药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于孩子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来自周遭的人与环境,他们所接受的德育是全面而立体的,这是扁平的屏幕所无法给予的。
  德育更需发挥创造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性。”张景浩说。
  这种创造性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张景浩以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堂举例。有一次公开课,一位学生答不上问题,她便说:“对不起,我刚才的话没有说明白,我再换一种方法问行吗?”结果学生还是答不上来,她让那位学生先坐下,听听别人怎么说,当别人说出正确答案时,吴正宪问:“你同意他的答案吗?”孩子答:“同意。”这时候吴正宪对全班学生说:“给他们两个人掌声。”当掌声响起时,全班孩子都在这一堂数学课上学到了“尊重”与“平等”。
  马金鹤以另一位特级教师柏继明的数学课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堂课叫作《统计的认识》,柏继明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盯着屏幕去统计过往的车辆,有的小组统计得特别好,有的小组统计得乱七八糟。然后老师引導孩子们去寻找原因:“为什么你们统计得那么好?”“因为我们有分工、有合作,有互信。”“孩子们在这堂课上学会了如何合作,这种体验式的德育就是最好的德育。”马金鹤说。
  如何将德育渗透进教学中?张景浩的一个经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上述两个例子也充分体现了“顺”与“导”的作用。老师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不着痕迹地走近最核心、最本真的德育目标。这个过程是在面对面的即时情境中完成的,需要老师细致的观察、创造性的挖掘以及耐心的引导,而这些却无法通过网线传递给屏幕那端的学生。
其他文献
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创办的一所高品质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在文化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习惯培养及家校共育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少儿美术指导示范单位、陕西省STEM协同创新中心领航学校、西安市优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提出了“秉承传统 筑梦航天 追求卓越 走向国际”的办学愿景,挖掘陕西本土文化精髓,将华县皮影、长安鼓乐、陕西剪纸
期刊
江苏省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是坐落于苏州城南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2015年8月由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和南环中学合并而成。学校以培养“心灵美好、学业优秀、体魄健康、情趣高雅”的优秀学子为育人目标,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特色鲜明的优质好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十所“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联盟示范校”之一,并获“未来学校课程建设创新奖”“江苏省课程建设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传承苏州地方
期刊
浙江省遂昌县梅溪小学创办于2012年,是一所全新的现代化花园式小学。学校以梅溪的“梅”为背景,着力打造以“梅花”为主题的核心文化,坚守“梅因洁而雅,人因品而优”的办学理念,践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校训,逐步构建“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梅溪精神文化。学校全力创建“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现代化学校,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梅花精神,培育品质梅溪。开设了“红梅花开” “麦田守望”“葫芦上的‘视’界
期刊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始建于1958年,目前拥有五部八址。多年来,学校以“教育改革的典范,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浸润师生的“悦”文化。学校先后獲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首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注重以京剧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传艺、传神、传德的功能,通过教育模式与教育机制创新,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
期刊
辽宁省本溪市群力小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逐步形成了“群而不同 力行至善”的办学理念,以“多彩星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深入进行以“尊重、自信、责任、创新、博学”五种精神培养为抓手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群力小学由来已久。教师自主研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经典诗文读本》,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将经典诵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推进方式,打造校本化
期刊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创办于1908年,位于百年名校四川大学校园内。学校以“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的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基本理念,让儿童养成“勇敢的精神、淳朴的品质、灵动的智慧、文明的行为”的鲜明个性。学校获得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成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武侯区曲艺传习基地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学
期刊
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 学校将“厚德载物 质信成长”确定为办学理念,并将“质·信”教育提升为对人的生存、生命、生活质量和信念、信仰的教育,包括“四质”“四信”。“四质”:把握本质、培养品质、修炼气质、发现特质;“四信”:信念、信任、信誉、信仰。学校获得了北京市第三批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首批文明校园、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传统编
期刊
童年,究竟应该从何时算起?我们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甚至总是模糊了它和幼年的界限。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孩子们的童年开始于一盏盏小烛灯交织的梦幻。在一年级的“开启智慧,入学孩童点灯仪式”上,随着夜幕降临,入学新生牵着家长的手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成排的红灯笼照亮甬道前行的路,教学楼上烛火通明,伴随高年级学生古朴典雅的古诗词诵唱,一番宫崎骏画笔下的童话世界就这样跃然眼前。老师们会为每位新
期刊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学有必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在一定的历史框架下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并掌握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的重大意义以及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影响。本文以笔者曾执教的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唐代的诗与画》一课为例,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
期刊
长期以来,重庆市徐悲鴻中学坚持“进步就是优秀”的教育理念,将培养“优雅少年、进步学生、卓越公民”作为育人目标,以“会学习的学生,善教育的老师,重思考的学校”为办学愿景,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当今时代,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日新月异,为教育加速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如果说基于技术的教育创新被称为“教育3.0版”,那么徐中在空间重构与课堂变革的探索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