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任飞:彩色为了生活,黑白为了心灵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1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一个脚印,一次回声, 踏向茫茫。
周任飞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周任飞有一间门脸儿看着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的“花房”摄影工作室。推开门,扑面而来的花香伴着音乐和风铃声,木桌上摆放着几本诗集,目光所及之处,会让你一秒就爱上这个简约精致的文艺空间。
  二楼便是他的摄影工作室,有时候这里会举办小型影展。翻开周任飞的作品集,会发现他的作品中黑白照片居多。对此,他的回答是:“彩色为了生活,黑白为了心灵。”由此开始,周任飞讲述起了他的拍摄故事。
奇怪的人群系列:在镜头前开始模糊的脸,以及模糊的时间与空间。
奇怪的人群系列:你的心去了哪里,在这条路的尽头?
奇怪的人群系列:向左是未来,向右是过去。

  如何走上摄影这条路?
  周任飞:我对摄影感兴趣是从上大学时开始的。我本科在武汉大学,那里因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闻名,而且比较有人文气息。
  2012年我来到了芬兰,从开始拍北极光到拍冰雪,又到拍芬兰的各种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再逐渐发展到人文摄影,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好发挥创作空间的题材。其实,我之前是一名程序员,读的也是软件工程专业。后来,兴趣使然,我就转行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但摄影师也是要生活的,所以,我也会接一些商业拍摄。
  之前的学习和程序员工作经历,给你的摄影创作带来了哪些技能加持?
  周任飞:那使我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基础,比如对器材的理解,对摄影概念、特别是光学概念的理解。而且,在后期处理中,使用计算机和各种软件也比较好上手。我觉得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你掌握了“学习”这项技能,学到后来就都是通的。
奇怪的人群系列:我为你祈祷,你为我冷漠。
奇怪的人群系列:静默教堂前的静默者,喧哗包围着他,他也包围着喧哗。
自己的影子会在何时何地出现, 这是海市蜃楼般的世界。
是离别,还是相见。

  你认为自己更偏向于哪种创作风格?
  周任飞:说到创作风格,它和情绪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情感和情绪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自带的情感和情绪;另一个是作者所在的这个环境赋予他的,或者说传递给他的情绪。芬兰的环境跟国内就有很大的不一样。总体来说,芬兰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国家,它的冬季非常漫长,大部分人也是比较内向的。街上没有中国那么热闹,甚至可以说是冷清的。所以,我在这边居住一段时间后,自己的情绪也会被它影响,对我的摄影创作就形成了一定的引导。目前,我会更多地去拍摄人文方向的一些题材,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比较文艺的创作风格,偏向于冷清,甚至是带有一点孤独的情绪来创作。
  拍摄中有没有一些难忘的拍摄经历?
  周任飞:有一次经历我印象特别深刻。2017年的元旦前后,我去探访一位老朋友。当时我住在另外一个城市,要很晚坐夜班火车回家。我到了火车站,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才上车。因为赫尔辛基是沿海城市,风特别大,满天飘雪,外面将近零下20摄氏度,天寒地冻。我出了火车站去“捕捉”凌晨在街上发生的故事。市中心入夜以后,它跟白天展现出来的面貌,是完全不一样的。
  首先,街上没什么人,出现在大街上的人群基本上可以分为很有限的几类:一是刚刚开完了派对,或从酒吧出来的,有说有笑、三五成群。他们的情绪和状态和冷清的环境以及大雪纷飞的场景是很鲜明的冲撞和对比。第二类是加班或者是值班的工作人员。还有一类是流浪、乞讨者,不管多冷,在大街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路灯点亮了孤独的夜
平行。

  你拍过流浪者吗?
  周任飞:在赫尔辛基市中心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段有一所教堂,叫做静默教堂,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建造这所教堂的意义就是为了告诉那些为了生活疲于奔命、行色匆匆的人们,可以停下脚步,走到这个教堂里面体会静下心来的情绪。
  我拍过一张照片是一位流浪者正对着教堂靠着电线杆坐着,面前有一个一次性纸杯,望着静默教堂。我举起相机之前就在想,这位流浪者坐在这里,他的内心可能和这个环境也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可能更接近教堂里面的情绪。
  你怎么理解摄影?
  周任飞:我觉得摄影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方面是关于作者,另一方面是关于受众。
  对于摄影师来说,摄影是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以及自己周围环境赋予你的情绪进行一定的结合,然后在这种双重情绪下,把场景记录下来。捕捉下的瞬间,要尽可能还原当时场景的情感和故事,以及你自己的情绪。
  对于受众来说,可以总结为共鸣。如果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能够和正在看这幅作品的观众达到一定共鸣的话,那作品对这个特定的观众是有一定意义的。有点像看电影,特别是看文艺片的时候,观众被某些情节带得融入进去,产生交流。这个时候,影像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作品就是有意义的。
  在你拍摄的众多欧洲国家中,更喜欢去哪里拍摄?
  周任飞:来欧洲这些年,我的确去了很多国家,也拍了不少的照片。我觉得,有两个“极端”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是很北的芬兰,乃至整个北欧区域,二是很南的区域,比如西班牙、法国(南部)、意大利。
  我住北欧的时间比较长,跟身边的环境有很多情感共通点,比较容易被带入情绪和情感去创作。到了欧洲南部,又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景象,两个社会环境截然不同的:一个安静内敛,一个热情奔放,对比非常强烈。我之前在西班牙住过一段时间,那边完全是不一样的世界。我就带着安静的情绪、安静的视角,去看很热闹的环境。
  你后续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周任飞:等疫情过去后,我想回到国内,特别是去一些待過的地方拍摄,再去一些之前就比较向往地方走走。其中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回到母校武汉大学,她常年都被评为中国风景最美丽的大学,上学时没有技术、设备和心境去好好地拍,一直觉得非常可惜。
谁是谁?
其他文献
近年,华人摄影师在国际摄影界地位不断攀升,各种国际奖项的获奖者中不乏华人面孔。但不经历艰辛,怎能获得回报。华人在海外,属于外来者,想要融入当地社会其实很难,进行艺术创作和融合会更难。本期专题我们找到了四位“闯关”成功的华人摄影师,了解他们的海外生活经历和工作现状,共同探讨摄影的“无国界”属性,以及华人摄影师的发展前路。  许安荣出生在广东台山,幼年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纽约的华裔社区唐人街长大。这样
期刊
01天空1(Heaven 1),2018库尔特·卡维茨(Kurt Caviezel)  瑞士策展人彼得·普夫伦德(Peter Pfrunder)和我国策展人段煜婷策划的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数位瑞士摄影师的作品打破了常见的对画面的操控,拍摄者的主观参与在画面生成过程中被弱化或消除。这类去主观化的创作方式,以及关注环境保护等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创作主题引发了观者的兴趣。本文介绍的库尔特·卡维茨(
期刊
选自《祖国编年史》(Motherland Chronicles )系列张晶娜  她1988年出生于北京,8岁随家人移民新加坡;她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位世界级的气步枪射击运动员,曾代表新加坡参加英联邦运动会和射击世界杯;她从18岁开始接触摄影,20岁开始为《时尚芭莎》( Harper's Bazaar )拍摄照片,同年在新加坡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举办个展。短短几年,她的作品刊登于多家
期刊
01|Mary Bell,照片编号4305026,刑期70年,扮演Anna。Deborah Luster黛博拉·鲁斯特(Deborah Luster)  我们为什么要囚禁罪犯?这是国家代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惩罚吗?是为了阻止那些可能要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吗?还是仅仅为了维护社会和平而遏制危险分子的一种方式?或者,这是一种帮助做出错误选择的人改过自新的方式,以便他们在服刑期满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随着时
期刊
索尼推出Handycam FDR-AX43便携4K摄像机  3月初,索尼在我国台湾省上市了一款型号为HandycamFDR-AX43的便携4K摄像机,重量只有600克,官方售价折合人民币7646元,属于便携易用的普及机型。  这款摄像机感光元件面积1/2.5英寸,拍摄照片时有效像素857万,配备了蔡司20倍光学变焦镜头,广角端等效135画幅26.8毫米焦距,最大光圈F2.0,长焦端等效135画幅5
期刊
光绘或许是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画面可能性的最佳途径,因为你想突出的物体,可以用光来照亮。你所没有的东西,可以靠光画出来,而且是在书房这样的小房间里完成拍摄。“极速”光绘  如何表现速度?这个问题或许不同的摄影师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不变的则是有动静对比才能体现出速度感,就像拍运动题材时常见的追随拍摄手法那样。因此,第一个可以在书房实现的光绘创意,就是去模拟追随拍摄的动感效果。今天为大家介绍用手机拍摄极
期刊
星球日出的实际拍摄场景  前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都宅在家过了个超长版春节假期。不少摄影爱好者对于无法外出拍照哀怨连连,但也有不少摄影人却在家中拍得不亦乐乎。是的,拍照从来都是“用脑”的技能。或许这段足不出户的非常时期,考验你的不是器材,而是想象力。而我从没有想过,厨房会成为我最喜欢的拍摄场所。用盘子打造的星球日出  如果你看过《冰冻星球》之类的纪录片,一定会对片头以太空卫星视角呈现的地球
期刊
陸文鹏  旅法摄影师陆文鹏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胶片相机和暗房冲洗的技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爱上摄影,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一直都没碰过相机。后来因为学业,他出国求学,主修生命科学和营养,毕业后顺利留在巴黎,先后从事过图书编辑、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工作。  出国留学和工作,让热爱旅行的陆文鹏开始有机会前往不同国家和城市。与许多热爱自然景观的人不同,陆文鹏自言“不善与自然对话”。在旅行中,他将
期刊
塔马拉·梅里诺(Tamara Merino)  独立纪实摄影师塔马拉·梅里诺(TamaraMerino)拥有哥伦比亚和智利双重国籍,她的作品主要围绕人类和社会问题、身份与移民等主题展开。因此,她时常周游世界,寻找并拍摄那些让她感到激情澎湃的故事。  《地下之城》(Underland )是梅里诺在澳大利亚旅行时创作的作品。当时,她和男友正穿行在大洋洲的公路上,短暂的休憩让他们邂逅了库伯佩迪(Cobb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