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释惑 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题目忽深忽浅,把握起来真不容易!”
  “67页上思考题的答案我都做了半天才做出来,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讲才好!”
  “教材中很多例题的呈现是通过列表法解决的,但实际上很多题目通过列表不但繁杂,而且容易出错。”
  ……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很多教师觉得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解题错误百出。于是,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讨论在五年级数学办公室开展起来了。
  戴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标志性的内容,教材兼顾内容、形式的呈现,更注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熏陶。从一种教材到另一种教材,对于很多教师,可能是一种痛苦的“蜕变”。面对新教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手,都是研究者,都是实验者,碰到新问题,共同研究是一种好方法。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我们就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赵波:现在我们主要的困惑是感觉每一道习题仿佛都是独立的,很难将它们贯穿成线。
  祖成磊: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找规律和小数加减法内容相比,教材编排难度明显增加,跳跃性大,学生不太容易接受。
  王超:我们要防止走入一个误区,即“只要让学生去感受策略,学生是否真正解决问题并不重要”,这点肯定是不对的。虽然是列举法解题,我们不能仅限于列表格法,列举法应该包括表格列举、文字列举等。教材设计的意图是提供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框定一种方法。因此,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并学会使用假设、替换等思路。
  刘青:我们要了解“方法”和“策略”的区别,表格列举、假设思路、文字列举都是解题的方法,而从中优化一种方法则是一种“策略”,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捷。
  殷定红:要想教学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首先要研究教学的策略,不能将目标只停留在怎么讲的角度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大胆地重组教材、设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不应忽视的环节,学生积极的配合参与也是我们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
  黄飞:我非常同意殷老师的观点。戴老师给我们上过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的示范课,他通过围绕暑期教师红色之旅这一主线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其中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既有自主学习形式,又有集体讨论、小组争辩的过程。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层层递进,先从学生安排住宿的2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安排3人间比较简便,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种设计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适当的情境引出问题,既有浓浓的生活味,又有数学知识的渗透,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感觉到解决策略的方法一定要依存在活生生的具体情境中,这样才能更有生命力。
  吴玲: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画图、列表等策略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枚举解决问题是把符合问题的全部可能逐个找出,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列举要有条理,按步骤进行。如例2的教学,先考虑只订1本,再依次分别考虑订阅2本、3本的情况。又如,列举时可以画表格,也可以不画表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还要引导他们整理、归纳交流的内容,使成功的经验、曲折的教训都成为有益的资源,充实到列举策略里去。
  戴俊: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浅层面上,更要达到“用教材教”的深度。我们研究教材,不光是研究本课内容,更要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只有通读教材,才能用好教材。
  毛文波:的确如此,就拿本单元来说吧,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有画图,六年级也有这同样课题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替换思想,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教材,就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更谈不上用好教材了。一些一线教师对于新教材总觉得教材编排与以前的老教材体系不一,无从下手,课堂教学时只能就课论课,缺少整体认知。所以,使用新教材时,要将教材通读一遍,不光看本年级的,也要将前几册或后几册教材深入地研究,体会新教材的思想,切不可“盲人摸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通过本节课要教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教好教材,教师们首先要研究好教材。
  吴玲:通过大家的讨论,我感受到,策略教学不能仅仅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策略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在提升策略时,着力与数学思想的贯通,这应是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深入理解。
  戴俊: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索,形成研究的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促使我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深入和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使教法的优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
街舞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而成。街舞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要求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讲究组合动作各环节各部分的独立运动。20世纪80年代,街舞传入中国,并逐渐作为健身运动传播开来。一、街舞的起源与发展  (一)街舞的起源  街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做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充分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自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能我们的数学课堂走出枯燥,处处开花,且花开别样红。  一、生活,激趣数学  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选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出现少数替代多数、个别替代整体、预设替代生成等现象,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不替换——尊重生成现实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2( )。”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填“分米”,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当填“厘米”。看着答案为后者的学生自信满满的表情,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导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名师们的导入技艺吧!  一、引起注意,集中学习思维  黄爱华——教学“24时记时法”  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以练促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两次试教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次试教:  一、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1.自主练习两组题目。  (1)8×(11 7),8×11 8×7;  (2)(7 12)
[摘 要]数学思考题旨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数学 图形 数的运用 情景设置 思考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9  数学教学中,思考题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
“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告诉我们习惯的重要性。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此时对他们注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数学学习。那么,注重培养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眼——学会观察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观察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