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以及一些事故等情况的逐步上升,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严重的会使儿童精神偏异,危害终生。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单亲家庭要极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引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65-02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无论孩子是跟父亲或是跟母亲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她)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有多么的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的另一半。
我班是这个学期新成立的班级,班里的孩子大都是从其他幼儿园转入的,更换了环境和老师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泽为小朋友也不例外,别看他个头挺大,可是他却是哭闹时间最长的孩子。
从我接手这个班开始,泽为小朋友每天入园时就没有真正停止过哭闹,每天早上到了门口,他都要非常紧张的拉着妈妈说要跟妈妈说一件事情,然后就开始哭,无论老师怎样劝解,他依旧哭闹不止,甚至有些时候他会挣脱老师的手跑下楼去追妈妈。
等到他停止哭闹了,他又会正常的跟同伴玩耍,这时候的他好像完全忘记了入园时跟妈妈分开的那种伤心,如果老师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答应明天不哭,他会有些不好意思的答应,说明天不哭了,可是一到了第二天,他又会重复相同的情景,哭得撕心裂肺,这成了每天早上让我们老师最头疼的事情。
于是我们积极的跟他妈妈沟通,询问原因,从他妈妈那里得知,泽为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就和他们分开了,现在泽为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所以这让他很没有安全感,也很依赖妈妈,所以跟妈妈分开让他感觉很失落。由此我分析泽为小朋友哭闹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庭原因导致他对妈妈特别人的过度依赖,不想和妈妈分开。二是分离焦虑,害怕和自己的亲人分开,每到分离时刻就会非常焦虑。
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教育单亲孩子有一定的难度,素质教育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加重要。必然离不开幼兒园和家庭共同合作。
一、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
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二、教师应该当好教育的主角,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走进孩子的心灵,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三、发挥集体的作用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同伴交往,多关心他们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生活活动,与教师积极配合,让孩子多一些表演表现的机会,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针对我班上的泽为小朋友出现的问题,运用了以上这些方法,认真、耐心的对他进行了引导,也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孩子一点点的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哪个爱哭的孩子了,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单亲家庭;引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65-02
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无论孩子是跟父亲或是跟母亲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她)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有多么的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的另一半。
我班是这个学期新成立的班级,班里的孩子大都是从其他幼儿园转入的,更换了环境和老师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泽为小朋友也不例外,别看他个头挺大,可是他却是哭闹时间最长的孩子。
从我接手这个班开始,泽为小朋友每天入园时就没有真正停止过哭闹,每天早上到了门口,他都要非常紧张的拉着妈妈说要跟妈妈说一件事情,然后就开始哭,无论老师怎样劝解,他依旧哭闹不止,甚至有些时候他会挣脱老师的手跑下楼去追妈妈。
等到他停止哭闹了,他又会正常的跟同伴玩耍,这时候的他好像完全忘记了入园时跟妈妈分开的那种伤心,如果老师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答应明天不哭,他会有些不好意思的答应,说明天不哭了,可是一到了第二天,他又会重复相同的情景,哭得撕心裂肺,这成了每天早上让我们老师最头疼的事情。
于是我们积极的跟他妈妈沟通,询问原因,从他妈妈那里得知,泽为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就和他们分开了,现在泽为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所以这让他很没有安全感,也很依赖妈妈,所以跟妈妈分开让他感觉很失落。由此我分析泽为小朋友哭闹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庭原因导致他对妈妈特别人的过度依赖,不想和妈妈分开。二是分离焦虑,害怕和自己的亲人分开,每到分离时刻就会非常焦虑。
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教育单亲孩子有一定的难度,素质教育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加重要。必然离不开幼兒园和家庭共同合作。
一、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
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二、教师应该当好教育的主角,做好孩子的领路人,走进孩子的心灵,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三、发挥集体的作用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同伴交往,多关心他们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生活活动,与教师积极配合,让孩子多一些表演表现的机会,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针对我班上的泽为小朋友出现的问题,运用了以上这些方法,认真、耐心的对他进行了引导,也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最终,孩子一点点的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哪个爱哭的孩子了,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