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女性的婚姻观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对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为素材,通过他们对待终身大事的处理方法,展示了18世纪英国女性不同的婚姻观,进而阐述了作者本人对待婚姻的立场:纯粹以经济为基础或以美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真正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并兼顾经济方面的考虑。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四桩婚姻的分析来谈当时英国女性的不同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关键词:金钱;爱情;婚姻观;英国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54-02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得蒙·威尔逊曾经高度赞扬简·奥斯丁:“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经典著作,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通过对4桩婚姻的对比描写,阐述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一、不幸的婚姻
  按照简·奥斯丁的观点,不幸的婚姻主要有两种情形: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其婚姻彻底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毫无爱情可言;二像莉迪亚和威克姆,他们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
  夏洛特本来和伊丽莎白一样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不比伊丽莎白差。在第一卷第六章中,当谈到男女之间的爱慕时,她认为①“遮遮掩掩的有时也划不来。要是一个女人采用这种技巧向心上人隐瞒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那就可能没有机会博得他的欢心”,“婚姻幸福完全是个机遇问题。双方的脾气即使彼此非常熟悉,或者非常相似,也不会给双方增添丝毫的幸福。你既然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后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这些听起来其实不无道理。夏洛特的家底并不殷实,长相也不出众,年龄也有二十七岁了,嫁人是唯一且体面的出路,即使不幸福也无关紧要,至少能保证她今后不致挨饿受冻。所以,她选择了既有一定社会地位,也有固定财产的柯林斯。这位牧师既自负又谦卑,面对贵妇德布尔夫人卑躬屈膝,自卑自贱,而面对他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由于他是贝内特先生的限定财产继承人,为了“弥补”对其女儿造成的损失,他决定施恩般的娶其中一位女儿为妻,借以显示他的慷慨大度,结果弄巧成拙,上演了一出笑剧。夏洛特只把嫁人当做最终目标,所以无论柯林斯有多不通情达理,有多不讨人喜欢,婚姻是否会幸福,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能有个归宿就够了,这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妇女的可悲命运和婚姻的冷酷实质——婚姻就是她们的“保险箱”,就是她们的未来。
  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中最小的女儿,不满十六岁,还没等姐姐们出嫁,就迫不及待地出来交际了。她漂亮,轻率,愚昧无知,爱慕虚荣,到处疯癫地想招人爱慕。父母对她的纵容使得她更加无法无天,放荡不羁。在她心中,最希望发生的事情便是成群结队的军官对她大献殷勤,自己则情意绵绵地在军官面前卖弄风情。威克姆容貌出众,体态优雅,谈吐动人,但实质上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无所事事,道德败坏。他地位不高,又没有大量的财产,因而他对金钱极度的贪婪。莉迪亚贪图威克姆的外表,跟着他私奔。而威克姆离开布莱顿,纯粹是为了躲债,出逃的途中有美女相伴,他当然很愿意。莉迪亚这一不检点的行为差点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多亏达西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他一千英镑,还给他买了个官职,这才使得威克姆同意与莉迪亚结婚。但婚后不久就情淡爱弛,男的常常出去寻欢作乐,女的只能到姐姐家寻求慰藉。他们的婚姻完全建立在情欲与美貌之上,根本没有爱情,所以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作者通过对这两桩婚姻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金钱之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根本不幸福的。
  二、幸福的婚姻
  与夏洛特,莉迪亚相反,简和伊丽莎白的婚事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真正的美满姻缘。
  贝内特家的大女儿简美丽善良,温柔可人,但性情娴静,过分腼腆,拘谨,把对宾利先生炽热的爱掩藏在心底,不露痕迹。宾利先生仪表堂堂,很有绅士派头,而且为人和善,坦率,温顺。宾利曾说过他无法想象还会有比简更美丽的天使,这样的赞美足以说明他是非常钟情于简的。但宾利天性谦和,遇事缺乏自信,总是比较尊重达西的意见。而达西本人并不看好这段姻缘,他认为简的家庭不够体面,门楣低贱,简对宾利并无情意,所以极力劝阻这门亲事。再加上宾利的妹妹从中作梗,他们的婚姻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但宾利和简彼此都爱着对方,最终他们克服重重障碍,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贝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在书中着重描写的。他们的婚姻经历的波折也是最多的。在内瑟菲尔德庄园的舞会上,达西引起了全场人的关注,因为他身材魁梧,眉清目秀,举止高雅,并且有可观的收入。后来,他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形象也大打折扣,因为他骄傲冷漠,目中无人,趾高气扬,总是以挑剔并带有轻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与宾利的一段对话中,说道伊丽莎白长得还过得去,但还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心,并且还说他可没有兴趣邀请受到别人冷落的姑娘去跳舞。这些傲慢无礼的话都被伊丽莎白听得一清二楚,她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厌恶达西。这只是个开始,当威克姆在背后编造谎言诽谤达西时,她就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达西是个既傲慢又冷酷的人,内心对他的偏见进一步加深。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到对方出身低微,自己是降格以求,其傲慢的态度令对方极为恼火,结果遭到断然拒绝:②“我从不期望博得你的青睐,再说你这种青睐也表露得非常勉强”,“你为什么要这样如此露骨地冒犯我,侮辱我,非要告诉我你是违背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人格而喜欢我”。求婚遭到了狠狠的拒绝,这是达西没有想到的。事后他开始认真反省自己,并积极改掉高傲,自负的缺点,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一如既往。随着威克姆的丑陋面目一点点得被撕开,伊丽莎白不再被谎言蒙蔽,通过后来不断的接触,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误会和偏见。两个年青人彼此欣赏,相爱,最终结为伉俪。   诚然,不论是简与宾利的婚姻,还是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他们的结合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并不排除经济方面的考虑。宾利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将近十万磅的遗产,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有一幢好房子,还有一座庄园供他打猎,而且未来打算再购置房产。达西每年有一万磅收入,有富丽堂皇的房子,还有一座景致迷人的庄园,就连伊丽莎白也经不住感叹,在彭伯利当个主妇也真够美气的。简与伊丽莎白可以说是婚姻的宠儿,他们既收获了爱情,同时又得到了财富,不必为了生存的保险箱而牺牲幸福,也不必为了生计而发愁。通过对这两桩婚姻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缔结理想的婚姻应注重丽质美德,以爱情为基础,同时要考虑经济方面因素。
  三、道德和行为的规范
  通过这四起姻缘的描写,作者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首先作者明确划分了婚姻的好坏标准。根据作者来看,简和伊丽莎白的婚事是建立在爱情之上,兼顾经济方面的考虑,属于好的标准,是真正幸福美满的。虽然在门第上存在一定差距,但彼此却能感情和谐,伉俪情深。尤其是伊丽莎白,她与达西的爱情一波三折,从拒绝到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万不可结婚。与此相反的是夏洛特和莉迪亚的婚姻。夏洛特只为今后能有个栖身之所,衣食无忧,即使婚后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也无所谓。莉迪亚由于一时冲动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才勉强成婚。他们的婚姻既没有爱情,也没有财产。所以这两个人的生活注定不会幸福。
  其次,婚姻大事关系到一个人的终生幸福,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谨慎从事,万不可被事情的表面所误导,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冒犯,对他产生了偏见。当风流倜傥的威克姆对她大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生了爱慕之情,相信他的无耻谎言,对达西的厌恶和偏见进一步加深。后来她了解到事情真相后,责怪自己太虚荣,太偏颇,不近情理,不该做出这种蠢事来。事实证明初次印象并不可靠。
  最后,作者表明,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放荡的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这引起了全家人甚至所有亲友们的高度恐慌,因为如果这件丑事曝光,首先会使莉迪亚名誉扫地,还会殃及周围亲友,尤其是她的姐姐们,将会很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后多亏达西相救,才没有酿成丑闻。相反,简和伊丽莎白的美满婚姻给妹妹们带来了更多希望和机会。所以,人们在对待婚姻时,不能光顾自己,还要考虑到亲友,要对亲友和社会负责。
  四、结束语
  英国学者H.沃尔波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凭理智来领会世界,她所认同的婚姻观,时至今日,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②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7.21,177.
  参考文献:
  〔1〕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傲慢与偏见[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蒂奇曼.《傲慢与偏见》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同命同价”一直是中国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它有一定道理与现实基础,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的现实差异,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与创造财富的作用大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有悖于人格平等的基本论调。通过结合法理学与侵权法探讨实质的解决方案,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建立新型的死亡补偿制度,还需要我们法律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人格平等;精神抚慰;生命权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成长;自我;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1-03  一、《看不见的人》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  1952年,黑人作家
期刊
摘 要:当代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以科尔沁沙地的生活为题材,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描写人性为创作题材。两位作家在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创作思想,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存的理念构建美好的生活图画,但是两位作家切入的角度及写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郭雪波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茨威格则注重描写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极共同构成了人和谐发展的全部要素。  关键词:郭雪波;茨威格;欲望;尊重;和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中西方的非言语行为之一——体触行为进行了比较,从握手,引路的姿势,座位的安排,穿过拥挤的人群,对碰撞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了解这些体触行为的差异,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得体”现象。  关键词:非言语;体触行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59-03  一、引言  外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许多人往往
期刊
摘 要: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体;话语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65-03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
期刊
摘 要:商业新品发布会作为近年来由欧美大型跨国IT企业兴起的一种继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后,另一种新型的产品推广形式。因其广泛应用了音频、视频、PPT等多模态语篇,对其多模态话语研究变得具有实践性及应用性。其中以苹果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本文拟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以克瑞斯和凡利文的视觉语法为基础,对苹果公司ipad新品发布会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商业新品发布会的应用性。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期刊
摘 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对性别既成定论的误解,成为小说《蓝调石墙》中跨性别者洁斯和电影《沙漠之花》中遭受割礼的女主公华丽斯性别困境的根本原因。洁斯在跨性别的战斗之路上,变得勇敢而坚定,不再回归世俗的非男即女的两性世界,坚持自己的男女人的跨性身份;华里丝这朵承受割礼苦难的坚韧的沙漠之花,成年后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公开反抗割礼暴行的国际演讲台上。两个身体的女人,一个背离女性性别身份渐行渐远,坚定无比
期刊
摘 要: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钓鱼岛事件。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文本,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其在关乎领土主权问题这一重大政治报道中对外报道的倾向和策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  关键词:对外报道;钓鱼岛;《人民日报·海外版》;政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于
期刊
摘 要:在信息与日俱增的新媒体时代,“同题报道”的竞争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对于“同题报道”的采集和处理水平的高下,也正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比两份主要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和《大河报》,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及报道特色,探究其中的差异,进而为如何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同题报道;新闻价值最大化;《南方都市报》;《大河报》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