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一名“耳聋”的听众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ke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上当然不会有耳聋的听众,却有“耳聋”的听众。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里就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耳聋”听众。
  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也教了很多遍,越来越觉得作者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文中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更是一位奇人。她身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她没有教小伙子一招一式,没有指点小伙子一个窍门,却将一个“音乐白痴”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
  这是为何?
  这位听众善听。我们聽琴,听的是音。老人听琴,听的是心!文中的父亲也好,妹妹也罢,音乐素养之高可以想见,然而,他们听到的是锯床腿一般的噪音,所以他们给作者下的结论是“音乐白痴”。老人不同,她不在意这些,她听出的是一颗上进而善良、敏感而自卑的心!明知自己拉得不好,却愿意躲到小树林里练习,不是刻苦是什么?不是不服输又是什么?不愿意让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他人,不是美德是什么?发现老人后立马道歉,不是善良是什么?……老人听出了这一切,感受到了这一切!她发现了一颗好苗子,她要助他成才!
  这位听众善演。此时的作者,最缺的是自信。老人深知,必须给他鼓励!但在琴技如此糟糕的前提下,任何的夸奖与赞美,作者都会听得出这是谎言。怎样让作者树立起自信且不怀疑这善意的谎言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装聋。只有聋哑人对声音的赞美,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于是,老人用她的坐姿、她的神态、她的眼神、她的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作者传递一个信息:我是一个聋哑人!老人的演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者对她深信不疑,重拾自信,训练得更加投入,更加认真,更加刻苦。
  这位听众善教。老人教了作者吗?教了。不过,她教的不是技巧,而是更为重要的东西——毅力!老人深知,练一项本领,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恰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年轻人学习总是需要提醒,需要督促。老人用一个美好的约定——“每天早上听你拉琴”,给作者戴上了一个美丽的“紧箍儿”。一位老人都能坚持每天早上到树林里去等你拉琴,你好意思爽约吗?这样的约定,是不是比唠叨烦人的提醒和督促更管用?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见,这每天的约会后面,老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每次读罢全文,我都会对老人油然而生一份敬意。这,不就是最懂教育、最伟大的老师吗?她对一个偶遇的素不相识的小伙子,播撒的是博大的无私的关爱。她走进了年轻人的心灵,她触摸着年轻人的心灵,她呵护着年轻人的心灵,她默默地付出,她静静地等待。
  于是,我们应经常扪心自问:你愿意做一名“耳聋”的听众吗?
其他文献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正如汉字学者刘永利先生所说,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也可以说成是“文化指纹”,甚至是“文化基因”。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发展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识字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不妨就放置在汉字文化这一大平台上,改变以往散点式的教学,用“文化
一、探索起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力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国外的研究把它一般定义为: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目前,徐州市教育局正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讲方式”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所观摩过的运用“雙重点”教学理念教学的课堂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然而,我自己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明晰,这样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得学生几乎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全文复述又学写生字的任务。通过同事帮我评课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发现
“那是战乱时期的一个下午,天黑压压的,乌云密布,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侦察员老王和小李刚爬上一座山,不得不在就近的大树下避雨。  “暴雨如注,冲洗着山坡,泥水、碎石翻滚而下。老王和小李肩并着肩,望着地面发呆。不远处的一块斜坡上几缕黑色的细丝若隐若现,侦察员的直觉告诉老王——是头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刨开泥土,渐渐地,头、身子、脚全部露出来,是一个身着军装的士兵!  “老王、小李仔细搜查着,那身
板块一:分享童年,打开思路  师:每个人都有特别值得分享的童年故事,一起来看看。(出示古诗《池上》)  (生齐读)  师:有过“偷”的经历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接着看。(出示“装萌”的图片)  (生笑)  师:再看。(出示“囧”的图片)  (生笑声不断)  师:有过囧的时候吗?  (生纷纷点头)  师:继续看。(出示“冒险”的图片)  (生惊讶)  师:千万别模仿啊。  师:再
依托校本教研,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在现实中,语文学科校本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教研一样,教研内容、教研方式和教研成果这三个维度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校本教研质量普遍不高。从教研内容看,与日常教学不融合,与真实问题不对接,“教”“研”脱节。虽然看起来有主题,但常常是“刮什么风研讨什么”,缺乏针对性;研究不深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零散细碎,缺
【设计思路】  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  附属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时珍的人物特点。  教学流程安排: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分层创设情境,梯度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特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生读)。  2.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课  文,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随着小学语文学科特质的日渐明显,语文之“言”已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界聚焦的重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探索和实践语用型课堂的模式,研究和评估语用型课堂的内涵,已成为当下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立足儿童立场,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呢?本文试图以“语用”为视角,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新思考。  一、关注语言学习,以“语言”的视角建构目标  以“语言学习”来预设教学目标是
“转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口语交际”的目标明确提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可见,“转述”在“口语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转述”的教学不容乐观,尤其是把“转述”这一口语交际实践转化为书面考查后,情况就变得特别复杂了。很多老师、学生在
孙静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我正好在一附小当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她,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小姑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在作文竞赛中年年拿奖。  后来她参加工作,回到了母校任教,巧了,正好和我一个办公室。亲眼见证了她的勤奋,每天研究教材、设计课例、制作投影片……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忙得不亦乐乎。事实证明,孙静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有点天分的。她工作的第三个月,全校优课竞赛大比武,初出茅庐的她也报名参加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