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u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透油藏在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其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近乎占据我国已探明油气总储量的一半,对该部分油气资源的有效利用至为重要。随着原油开采力度的加大,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这一关键问题也日益突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一书总结了低渗透油藏的分类、地质特点及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开采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当前用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优缺点,提出了未来开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进行了技术展望。
  我国将低渗透油藏根据其渗透性差异细分为超低、特低及低渗透油藏3类。相比于中高渗油藏,低渗油藏储层往往岩层成熟度较低,孔隙度低(其中孔隙中小孔吼比例占据较大)、粘土含量大且颗粒粒径细小,具备渗透性差、丰度低且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从而表现为储层内流体或流固间表面作用力较大且渗吸作用强,储层内流体流动较困难。同时油井自然产能低下甚至没有产能,原油单井产量小且递减快速,进而导致整体原油采出率较低。数据显示国内外对此类油藏的平均采收率仅1/5左右,一次采收后极大部分被滞留于储层。
  国内外现今已发展了多种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如改善水驱、气驱、化学驱、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技术及热力采油技术等。其中改善水驱技术是基于传统水驱方法进行的用于改善储层流场,提高水驱波及面积的新型技术,主要结合对水动力条件、井身结构及压裂技术进行改进,实质上是多种技术的集合应用,但依然不能有效避免水窜水淹现象,且一直未归纳出一个可量化表征的完善数学模型;气驱技术主要是基于气体本身良好的物性参数及与油藏的配伍性,通过采用烃类、CO2、氮气及烟气等混相或非混相代替原先的驱替介质,相对更适宜低渗油藏的开采。尽管目前对气驱相关机理还不够明确,但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发现烃类气驱适宜于有伴生气存在的低渗油藏,CO2优异的物性参数相比于其他其他更为适宜气驱,其很有可能发展为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主流技术,氮气相对较适于没有其他气源供应或储层倾角较大的低渗透油藏,烟气则由于来源广泛且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也可适当被应用于低渗油藏开采;化学驱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流体物性及改善油水界面张力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根据具体的驱油机理可将其归纳为泡沫驱、聚合物驱、碱驱及表面活性剂等4类。
  化學驱技术发展则较成熟,早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个油气藏开发过程中,但由于低渗与中高渗油藏之间储层特性的较大差异,驱采理论及开采技术原理的不同,使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始终存在较大困难,但经过多种化学剂在实际油田的不断实践,发现泡沫驱技术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微生物采油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技术,其通过特定微生物繁殖代谢活动与油藏作用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也可称为“具有采油功能”微生物,微生物一般廉价且环保,但我们依然未能明确其作用机理,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注采潜力;物理采油法则是通过将电、磁、声及热等物理手段与原油开采相结合,进而改善原油特性及低渗油层物性参数,最终实现原油采收率的提高,但相关应用结果显示其对油层的影响深度及作用不够明显,增产效果不显著;热力采油法即对部分热敏感性强的低渗油藏进行热水、蒸汽及火烧等手段进行驱采,具很大局限性且依然处于理论技术及经济性论证阶段。
  综上内容均在《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一书中进行了详细论述,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始终是我国油气田开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未来的工作中应深入低渗油藏驱采机理方面的研究,有效解决低渗油藏自然产能低及储层中水窜水淹现象等问题,大力研发廉价、高效、环保的驱替介质,结合高科技手段,如超级活性剂、纳米新材料及纳米机器人等,提高对原油物性及储层的改造,建立一套适用性广泛的低渗透油藏开发体系。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车排子凸起南部石炭系油藏精细解剖认为,油藏为构造控制的岩性油气藏。目前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石炭系内幕成像较差,对石炭系火山岩平面分布特征未有清晰认识,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全面展开。利用重、磁、电、震、井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对石炭系火山岩目的层进行井震标定、对比追踪,基于密度、磁化率、极化率异常匹配关系,并对石炭系基底断裂、火山岩岩性分布进行研究,在平面、空间上识别出一系列纵横叠置、不同
期刊
地质学英语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同国外同行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掌握规范的翻译方案,让地质学名词得到正确的翻译是进一步深入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础。张翼翼等编著的《地质学专业英语》一书正是从地质专业英语的特殊性出发,深入分析地质学英语名词的规律和风格,对翻译工作的开展具非常好的效果。本书叙述详实且实用性较强,对地质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意义重大,值得一读。  地质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模式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合
期刊
李玉喜等编著的《页岩气地质分析与选区评价》一书中探讨了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成因和相关测井评价方法,本书逻辑清晰、层次鲜明且实用性较广泛,对我国从事页岩气开发工作的相关研究人员具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  页岩是由黏土脱水胶结形成的一种岩石,据成分不同分为钙质页岩、砂质页岩、碳质页岩等。页岩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主要有黏土、有机质等。研究表明,页岩中黏土体积占30%~50%,主要类型包括伊利石,蒙脱石和
期刊
《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应用》一书主要阐述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概述、应用现状、储层渗流机理、渗流理论、数学模型、高效开发理论研究、现场设计及油田应用等内容。本书可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理论参考,同时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参考。  我国当前综合评价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方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现阶段具有的评价体系虽逐步趋于完善,但缺少对低渗透油藏部分特性的表征能
期刊
摘 要:柴北缘乌兰地区出露有大量早古生代中低压泥质麻粒岩。据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将乌兰地区早古生代泥质麻粒岩变质作用划分为两期。其中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Grt1+Bt1+Sil+Kfs+Pl+Qtz+melt,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Bt2+Ms+Grt2+H2O±Pl±Qtz。通过对泥质麻粒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泥质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为(482±3) Ma。为厘清乌
期刊
摘 要:在新疆和静县红札地区,沿冰达坂断裂分布一套褐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合,前人在该套地层中未采集到化石,通过岩性组合对比,将其归属于早—中三叠世,地层单位为仓房沟群。本次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该套地层的灰黑色-褐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中首次采集到Callipteris sp.,Cordaites sp.,Alethopteris sp.,Neoggerathiopsis sp.2,Sc
期刊
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性低下,非均质性严重且储层多存在较强水敏性,注水增产措施在此类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不适应性及局限性。混相气驱技术中CO2混相驱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之一。俞凯等编著的《陆相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技术》一书正是基于我国低渗透油藏储层地质特征,进行了不同低渗透油藏的CO2混相驱适宜性评价,深入分析CO2混相驱油多次混相接触机理,探讨CO2混相驱注采技术及回收处理工艺,评价
期刊
油田开发进入后期,油田大量含水,石油开采难度相应增加,注采问题凸显。本文针对石油开采进入含水期后开发效果进行阐述和分析,解析油田处于含水期情况下,运用合理方式,保证石油顺利开采。张锐编著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一书探讨了如何强化注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本书逻辑清晰、层次鲜明,实用性广泛,对我国从事油田开发工作的相关研究人员具一定参考价值。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开采难度增加,注采问题凸显。
期刊
摘 要: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火山事件在齐古组、头屯河组形成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层,横向上不稳定,在东北缘西山窑组内形成玄武岩、凝灰岩。火山活动具多期次特征,喷发中心位于五彩湾一带。五彩湾地区中晚侏罗世火山岩经蚀变、水解、脱玻化作用形成大型沸石、膨润土矿床,该火山事件与本区硅化木的形成在时空上具有高度相关性,可能提供硅质来源。五彩湾一带火山喷发事件与盆地中新生代砂岩中分布中晚侏罗世岩浆锆石有较好的
期刊
深层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有利于未来我国油气资源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已探明稠油油藏储量有几乎1/3未能有效动用。《超稠油油藏HDCS强化采油技术》一书总结了国内外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系统地分析了回型井网蒸汽驱技术特点、优势以及亟需解决的关键若干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及研究。  超稠油油藏普遍埋藏较深,多处于1 000 m以下,蒸汽驱时沿途热损失严重,提高井底干度及地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