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英雄形象。本文主要从智勇双全、义薄云天、刚愎自用等特征,对关羽的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形象
一、关羽简介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因杀人逃难江湖,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
二、关羽的勇武与智勇
(一)过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七回记关羽离开曹操,寻找刘备,一路分别受到了东岭关孔秀、洛阳城韩福和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太守王植、黄河渡口秦琪的阻拦,于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二位嫂嫂千里寻兄。曹操没有给关羽通關文牒,是想让关羽知难而退,而让曹操没想到的是关羽不但没有知难而退,而且斩杀了他的六员大将,继续他的寻程。过五关斩六将既表现出关羽的勇武,又体现出他对刘备的忠义。
(二)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是围绕荆州问题而展开的,体现了关羽的智勇。由于刘备借荆州长期未还,孙权就派鲁肃设计杀掉关羽而夺取荆州。第六十六回记关羽应鲁肃邀请过江商讨荆州之事,关羽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同时也为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只身前往。鲁肃早在宴间安排好伏兵,要杀关羽,关羽识破了其计谋,并用他的智慧全身而退。单刀赴会体现了关羽非凡的胆量和智谋,可谓是英雄之极。同时这种英雄风度充分暴露了关羽的好胜、轻率、虚荣,为后来的被杀埋下了危机。
三、关羽的义
(一)桃园结义的情义
桃园结义是刘关张三兄弟同生共死情义的表露。后人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有许多人效仿焚香结义。他们的情义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寻兄都是为了实践桃园结义的情义。
(二)千里走单骑的忠义
千里走单骑是关羽对刘备忠义的具体体现。第二十七回记刘关张三兄弟在与曹操的对战失败后,各自失去联系,当时关羽身陷曹营,刘备投靠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向曹操辞行,独自一人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寻兄。由于没有通关文牒,分别受到了五关将领的阻挡,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张飞占领的古城中兄弟君臣夫妻得以圆满团聚。可见,关羽无论在情义方面,还是在忠义方面,都做得很完美。
(三)义释曹操的信义
义释曹操是分析关羽“义”必不可少的故事,也是最动人的情节。第五十回记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败后必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对关羽有恩;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对蜀国极为不利。结果曹操果然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和二笑分别笑出赵云与张飞,部下力战使曹操两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羽,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曹操无奈,只能听从谋臣之言,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及曹操对他的恩情,并且在过五关之时斩杀了其六员大将,于是要放曹操离去,部下提醒关羽曾立下军令状,这时,关羽又想抓住曹操,但又见张辽苦苦求情,又动了同乡之情,最后放了曹操。
对关羽而言义释曹操是他义薄云天的具体表现,但他的行为又是极为不理智的,这等于在阻碍蜀汉事业的发展。
四、关羽的刚毅与高傲
(一)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该故事是关羽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表现。第七十回记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部下请华佗为关羽疗毒,华佗要按常人的治疗方法为关羽治疗,但关羽让华佗直接治疗,不需要那些繁琐的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关羽以他超人的毅力忍住了疼痛。
(二)败走麦城
败走麦城是关羽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关羽的人生生涯画上了句号。第七十六回记关羽全力攻打樊城时,曹操为解樊城之围,写信给孙权,劝说孙权趁荆州后防空虚,是攻取荆州的最佳时机。孙权采纳了曹操的建议,派大将吕蒙攻取荆州。吕蒙和陆逊用计使关羽放松警惕,乘机攻占了荆州。关羽得知荆州失守,见大势已去,就退守麦城,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最后关羽被捉。孙权劝关羽投降,关羽不但没有投降,而且大骂孙权,孙权怕留下后患,就杀了关羽。关羽的失败与他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等有着直接关系。关羽虽然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五、总论关羽形象
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膨胀,变得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关羽性格的变化,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果,关羽是无法改变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关羽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张丽.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J].天中学报.2002,(3).
【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形象
一、关羽简介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因杀人逃难江湖,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
二、关羽的勇武与智勇
(一)过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七回记关羽离开曹操,寻找刘备,一路分别受到了东岭关孔秀、洛阳城韩福和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太守王植、黄河渡口秦琪的阻拦,于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二位嫂嫂千里寻兄。曹操没有给关羽通關文牒,是想让关羽知难而退,而让曹操没想到的是关羽不但没有知难而退,而且斩杀了他的六员大将,继续他的寻程。过五关斩六将既表现出关羽的勇武,又体现出他对刘备的忠义。
(二)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是围绕荆州问题而展开的,体现了关羽的智勇。由于刘备借荆州长期未还,孙权就派鲁肃设计杀掉关羽而夺取荆州。第六十六回记关羽应鲁肃邀请过江商讨荆州之事,关羽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同时也为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只身前往。鲁肃早在宴间安排好伏兵,要杀关羽,关羽识破了其计谋,并用他的智慧全身而退。单刀赴会体现了关羽非凡的胆量和智谋,可谓是英雄之极。同时这种英雄风度充分暴露了关羽的好胜、轻率、虚荣,为后来的被杀埋下了危机。
三、关羽的义
(一)桃园结义的情义
桃园结义是刘关张三兄弟同生共死情义的表露。后人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有许多人效仿焚香结义。他们的情义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寻兄都是为了实践桃园结义的情义。
(二)千里走单骑的忠义
千里走单骑是关羽对刘备忠义的具体体现。第二十七回记刘关张三兄弟在与曹操的对战失败后,各自失去联系,当时关羽身陷曹营,刘备投靠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向曹操辞行,独自一人护送二位嫂嫂千里寻兄。由于没有通关文牒,分别受到了五关将领的阻挡,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张飞占领的古城中兄弟君臣夫妻得以圆满团聚。可见,关羽无论在情义方面,还是在忠义方面,都做得很完美。
(三)义释曹操的信义
义释曹操是分析关羽“义”必不可少的故事,也是最动人的情节。第五十回记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败后必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对关羽有恩;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对蜀国极为不利。结果曹操果然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和二笑分别笑出赵云与张飞,部下力战使曹操两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羽,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曹操无奈,只能听从谋臣之言,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及曹操对他的恩情,并且在过五关之时斩杀了其六员大将,于是要放曹操离去,部下提醒关羽曾立下军令状,这时,关羽又想抓住曹操,但又见张辽苦苦求情,又动了同乡之情,最后放了曹操。
对关羽而言义释曹操是他义薄云天的具体表现,但他的行为又是极为不理智的,这等于在阻碍蜀汉事业的发展。
四、关羽的刚毅与高傲
(一)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该故事是关羽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表现。第七十回记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部下请华佗为关羽疗毒,华佗要按常人的治疗方法为关羽治疗,但关羽让华佗直接治疗,不需要那些繁琐的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关羽以他超人的毅力忍住了疼痛。
(二)败走麦城
败走麦城是关羽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为关羽的人生生涯画上了句号。第七十六回记关羽全力攻打樊城时,曹操为解樊城之围,写信给孙权,劝说孙权趁荆州后防空虚,是攻取荆州的最佳时机。孙权采纳了曹操的建议,派大将吕蒙攻取荆州。吕蒙和陆逊用计使关羽放松警惕,乘机攻占了荆州。关羽得知荆州失守,见大势已去,就退守麦城,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最后关羽被捉。孙权劝关羽投降,关羽不但没有投降,而且大骂孙权,孙权怕留下后患,就杀了关羽。关羽的失败与他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等有着直接关系。关羽虽然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五、总论关羽形象
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膨胀,变得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关羽性格的变化,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果,关羽是无法改变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关羽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张丽.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J].天中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