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冲破束缚、把握机会。
【关键词】放飞心灵;冲破束缚;把握机会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是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1. 冲破束缚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就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被老虎抓住以后,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从而让老虎相信并放了自己。我们一直把狐狸定位在狡猾、奸钻的地位,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一样,用一种有色眼光来看待狐狸,把其做为反面角色。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评价也是如此,对狐狸的批评是一筐又一筐。而狐狸的做法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狐假虎威”对不对?我在班里首先搞了个民意测验,结果47人中,只有3人是赞同狐狸的,而其他44人对狐狸持的是反对意见。(我很高兴,还有人是赞同狐狸的,为接下来的辩论打了基础。)接着,在我的鼓励下,班级里掀起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力呈自己的理由。反对狐狸的同学主要是认为狐狸撒谎是错误的;赞同狐狸的同学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为了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性命,是聪明的做法。
双方的口舌之争很让我高兴,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在我们家长、幼儿园以及我们小学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乌龟和兔子赛跑,赢的肯定是乌龟,以至于有些孩子在回答“烏龟和兔子谁跑得快?”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乌龟跑得快。”寓言和童话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想象,拓展我们的思维,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或儿童一定的道理。有些事或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如狐狸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很狡猾,但换一个角度想它也很聪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才谈得上教材体验的多元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才有创新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摈弃各种先入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不管学生的辩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思维定式已经受到了挑战,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辩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2. 把握机会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
如: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捣乱。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睬,接着往下上。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该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其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给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但是我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回答,请大家前后桌四人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我的提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一般的寇春博等同学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寇春博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还有一颗童心,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谈的他居然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都向他致以热烈的掌声。看到春博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以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质疑的。此时,我把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研究。于是,我让学生们完成一道习题:“文中,小女孩的爸爸以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小女孩则认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我认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在批阅中,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对爱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但却有两个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能,应该改进。
我们的课堂,追求知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与理性的升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吧。
【关键词】放飞心灵;冲破束缚;把握机会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是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1. 冲破束缚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就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被老虎抓住以后,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从而让老虎相信并放了自己。我们一直把狐狸定位在狡猾、奸钻的地位,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一样,用一种有色眼光来看待狐狸,把其做为反面角色。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评价也是如此,对狐狸的批评是一筐又一筐。而狐狸的做法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狐假虎威”对不对?我在班里首先搞了个民意测验,结果47人中,只有3人是赞同狐狸的,而其他44人对狐狸持的是反对意见。(我很高兴,还有人是赞同狐狸的,为接下来的辩论打了基础。)接着,在我的鼓励下,班级里掀起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力呈自己的理由。反对狐狸的同学主要是认为狐狸撒谎是错误的;赞同狐狸的同学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为了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性命,是聪明的做法。
双方的口舌之争很让我高兴,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在我们家长、幼儿园以及我们小学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乌龟和兔子赛跑,赢的肯定是乌龟,以至于有些孩子在回答“烏龟和兔子谁跑得快?”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乌龟跑得快。”寓言和童话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想象,拓展我们的思维,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或儿童一定的道理。有些事或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如狐狸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很狡猾,但换一个角度想它也很聪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才谈得上教材体验的多元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才有创新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摈弃各种先入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不管学生的辩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思维定式已经受到了挑战,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辩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2. 把握机会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
如: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加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捣乱。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睬,接着往下上。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该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其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给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十几位同学举起了手,但是我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回答,请大家前后桌四人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我的提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一般的寇春博等同学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寇春博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还有一颗童心,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谈的他居然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都向他致以热烈的掌声。看到春博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以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质疑的。此时,我把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研究。于是,我让学生们完成一道习题:“文中,小女孩的爸爸以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小女孩则认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我认为爱因斯坦是---------的人,因为--------。”,在批阅中,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对爱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但却有两个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能,应该改进。
我们的课堂,追求知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与理性的升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