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教育目的的教育。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工具性又要渗透人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整体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首先,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说的则是一种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关于人性的善恶,历史上争论不休,实际上,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失偏颇,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许正因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断改造自己,也因为有后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说,人性不仅有善和恶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别,我们的教育应当把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努力的方向。
  本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其次,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而不是培养专业工作者,是一种非职业性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断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为兽性或动物性。事实上,一旦人没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给予了人文教育以特别的关注,比如日本强调用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教育面向国际社会的日本人,来克服环境恶化、人的素质退步及人的相互间的接触和关心淡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德国和英国,教育家也同样感到,物质与精神失去平衡,是当今人类文化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在他们的呼吁下,许多大学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早在 1994年日内瓦召开的第 44届教育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人们在当代就会自然感到自己是被束缚的;反之,如果没有人文文化,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隔断,而且会丧失前辈的智慧。”由此可见,重视人文教育正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它预示着人类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我们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很大程度受到忽视,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集中体现在: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倾向突出。道德水准偏低。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高。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含教学内容中传授的人文知识,又包含学习中特别重要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知觉、重自悟的人文能力,还包括全面提升个人哲学、文学、史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人文修养,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璨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中学生纯洁无暇,以他们为本,传授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道上健康成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要用爱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其鲜艳夺目的人类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需要弘扬、需要传承。学校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平台,更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儒雅、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会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首先,学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教师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首先应具有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较强的人文意识,同时,应具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人文性、提升校园内涵的决心和实际行动。以校长的思想、行动感染全校师生,加强宣传教育,烘托出人文气氛,其次,学校可通过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凭吊文人墨客,游历名山大川等活动,让学生接触人文、感触人文。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虽不能与张骞、李广对话,却能在秦燧汉关前怀古。从而感受悠悠华夏千古不朽的文化,感受生存环境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感。也可举办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演唱、演讲等活动,颂扬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人文的理念在学生心中得以升华。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校园内涵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在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基础上,加强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精神,站在时代高度,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地审视、定位学校发展,对校园进行精心设计,配置人文景观、修造文化墙、建文化长廊、装饰地面图案、配栽奇花名木、修造假山曲径……使之符合校园实际,摆脱俗气、呈现高雅,具有自身特色。让景观、图案与环境遥相呼应、协调统一、表情达意;让每一棵草木蕴含寓意;让每一个景点启智明理;让环境透射人文气息,使校园环境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育理念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然后问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可能有同学会提问到:“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也有同学会问“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摆开?这样有什么妙用呢?”还有同学疑惑“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
  (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做到和谐统一。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会被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感动,并且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教育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消除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无私的爱》的人性美……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四)教学设计趣味性要强,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思考下,让自主学习有了实际的内容,不再流于形式,在交流反馈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命过程。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有一位教师故意把课题写成“草船骗箭”,学生看了之后会纷纷指出错误。这时教师解释到“我有没有写错,大家再读文章后,各抒己见,再做定夺。”学生为了辩驳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认真读课文,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以共同归纳为:用“借”字好的理由:1.说明有“借”必还,再攻打曹操时,可以再“还给”他们;2.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3.用“借”来反衬周瑜的心胸狭窄、险恶用心,映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对青少年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这其中文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能否担当起此重任,就要靠每一位语文教师增强人文素养,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人文意识,使人文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蔡迎娣.中学语文教学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2).
其他文献
随着新兴材料的出现,大型构件出运采用的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成为可能。文章以沉箱出运为例,探讨了四氟板平移沉箱的施工工艺。
文章介绍了RTK的定位原理以及RTK技术在公路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在使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RTK技术能够快速、高精度地完成工作。文章还分析了影响RTK测量精度的因素,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摘要:文章针对深部高应力区域的岩石巷道的支护结构作了专门的研究,基于锚杆支护设计理论和对已施工巷道支护效果的监测,确定了在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巷道的锚网喷联合支护的主要支护参数,为相关支护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于类似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深部高应力;岩巷;锚杆支护;参数计算;围岩控制  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
文章介绍了PASSIM卷接机组盘纸拼接电器系统改造过程。控制系统采用独立的电子齿轮传动机构(交流伺服系统)替代磁粉离合器装置,引入了德国LENZE伺服电机及伺服控制器对盘纸供纸
大连市机场快速路是北部城市空间拓展中的主要交通走廊。文章重点介绍了机场路沿线近期道路与远期高架在不同路段、不同限制条件下横向不同布置的特点及优缺点,并结合现状选
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渠道滑坡是危害较大而且最常见的水毁形式。文章分析了渠道滑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
安徽六合垸农场唯一一名赴利比亚务工者,一分场壮台队职工刘兴明于3月4日晚平安到家,与家人团聚。
完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应当着眼于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一个以当事人为主体的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委员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护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给予研究组健康教育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