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的兴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在贫瘠的穷山村,小时候,只认识几种树:数量多而长在田边地头的,叫柳树;数量少而长在庄廓边的,叫榆树;村庙里那三棵冬夏常青的,叫松树;后院李家的院子里稀罕地长着一棵树冠圆圆的树,叫柏树。除此之外,零零星星还有些杏、李、樱桃、丁香、碧桃之类的花木,而我认为正规的用材树,只有前面那几种。后来才知道,家乡人们叫了千百年的柳树,其实是杨树,而下院菜园边上长的那棵歪歪扭扭、大家都叫“尖杨柳”的,才是真正的柳树。榆树虽然生长期长,但木材结实,质细而性柔,是做农具的好材料;柳木也质细花纹美,是做桌面及家具的上等货。惟有人们熟视无睹的杨树才是故乡树木中的主力军、大哥大,人们建房做家具,甚至多数人死后做棺材,也要用到它。杨树是速成树种,易成活,生长快,三年收头(树冠成型),五年成椽,八年桁条十年梁,当辈子就能享用,不像松柏木,爷爷栽树孙子用。也许是人们急功近利的原因吧?也许是人们太穷了的缘故吧?河滩里,山沟边,栽的都是杨树。
  大地解冻的时候,人们利用农闲时间,腰插斧头或柴镰,去“缮柳梢”,一来可为家里准备一些柴火;二来可修整树冠,让杨树尽可能地长得直而高:三来可挑选一些大的枝干,当做“树载子”,以便栽更多的树。嫩嫩的树叶长出后,娃娃们折下它的枝条,用刀子整齐地切断树枝,刮去一段树皮外层,用手揉搓,完整地取下筒状树皮,叫作“咪咪儿”,噙在口中吹,并用双手合笼罩嘴当作“共鸣器”,一张一翕,吹着“呜哇—呜畦”的曲子。端阳节到了,“五月里到了五端阳,杨柳枝插到大门上”,娃娃们会兴高采烈地折来大捆缀满绿叶的杨树枝,搭在屋檐上,插在门框上,绿叶低垂,浓荫罩窗,给盛夏里吃韭菜包、凉面、凉粉的节日,更增添了一份清凉的氛围。当田里的庄稼变成捆子的时候,田边地头的杨树叶也渐渐变得金黄,在秋天的阳光下闪烁着富丽堂皇的色彩。扫树叶的娃娃们忙里偷闲捡取灿灿黄叶,用叶柄一片片穿起,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互相炫耀。堆满厨房的枯叶也煮熟了那年月里的一顿顿粗茶淡饭。
  耐寒的杨树作为高原贫瘠山区的守望者,当了千百年的绿色屏障,但到近几十年却屡遭厄运,一种肉乎乎能钻进树干木质部分的虫子把原本翠绿光滑的树干咬得丑陋不堪,随着土红色汁液的流出,树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春天,杨树枝上刚刚绽开鲜嫩的幼叶,不久叶片就翻卷成筒状,失去油光的绿色,一种该天杀的黑虫竟把这儿做成了它的产房。用不了多长时间,枝头绿叶稀疏,原本翠绿光滑的树干也渐渐龟裂,变得粗糙难看。用杨木搭建的屋舍,过去是祖孙相传的温馨乐园,但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种会飞的蚂蚁,在干巴巴的屋梁上钻下了一个又一个针眼大的圆孔,竟将硕大的梁木和桁条从里面吃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塑料”。愤怒的主人恨不得把它们从里面抠出来,咬个粉碎,但这些惯于打地道战的家伙,一会儿当钻探工,一会儿当空军,吃了东家吃西家,使你英雄无用武之地,直气得主人以头撞墙!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在杨树的辉煌即将过去的时候,一些过去没见过的树种却闪亮登场。上世纪前半叶像珍珠姑娘一样长在省城图书馆里的那棵“国槐”,一下子有了数不清的“姊妹”,不要说在中心广场、新宁广场上,就是一些背街僻巷,国槐今天已成了再也普通不过的行道树。不要说油松、马尾松,不要说红叶榆、核桃树,不要说甘肃山楂、复叶槭,不要说椿树、法国梧桐,就连大名鼎鼎的银杏树,也有好几棵在人民公园安了家。而陪伴了我们大半辈子的杨树,也招来了一批党家亲兄弟,钻天杨、新疆杨、河北杨、小叶杨……,在高原晴空下唱着新的“大合唱”。
其他文献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礼记·祭统》曰:“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古代为了表达对于逝去之人的怀念,对于神祗的敬奉,产生了各种祭拜礼仪,家荐礼就是其中的一种。  家荐礼,又称家祭礼,是人们为了表达对先人追思缅怀之情的特定礼仪。“荐”是敬献、祭献的意思。家祭礼大约追溯到魏晋时期。《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孝友》:“晋中郎卢谌,近古之知礼,著《家祭礼》者
期刊
镜子里的女子  蔡志燕    站立镜旁久远  让镜子制造时间    寂寞倾听美丽  也忘记一些出口  心事忐忑盛载身体    想遥远的事  那些幸运之都那些迷茫之冢  那些从前尽失的  喜与悲的遥远    一个迷恋忧伤与灰色的女子  失陷于碧翠  只诉于明月或于自恋    累了仰面躺下  听心呼吸看影子舞蹈  风筝与季节在飞  萨克斯饮露涵蕴的深沉  心是空的    镜子中的女子呵  镜子外你始终
期刊
苗族刺绣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它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却显现出衰落与蜕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老、中、青三代苗族刺绣手工艺人现状的考察,呼吁社会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文化除了靠口头传承外,更多是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服饰上的刺绣以它独特的艺术记录形式,传达本民族的语言,传播着民族悠久灿烂的
期刊
土族是世居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另外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和西宁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土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土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土族民歌曲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本民族风俗和歌词内容,以及社会功能可分为婚礼歌、安召、情歌、少年、叙事长歌、儿歌、宴席曲
期刊
去法国,与奥赛博物馆失之交臂。没想到,在上海世博园法国馆,却得以近距离欣赏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目光触抚这件奥赛博物馆珍藏的国宝,心跳便加快了。  创作于1876年的《青铜时代》,说白了是一具完美而健壮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很写实(那个男模特儿名叫奈伊),标题则是抽象的——“青铜时代”,令人想到几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或玉器时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头,脸部昂起,作思索状。右腿轻轻地踮起,欲迈未迈。一双眼
期刊
滕晓天先生的《青海花儿唱青海》,作为《青海花儿话青海》的姊妹篇,一经推出,在青海“花坛”再次引发一场“话青海、唱青海”的热潮。在民众审美情趣普遍提高、艺术眼光日益挑剔的今天,这部“唱青海”何以能再次让“花儿”界注目,依我看,这个话题值得琢磨。滕晓天先生作为一名久经“花”海的护“花”使者,一名熟谙花儿格律与表现意境的学者,之所以信心十足地推出这部花儿集,除了与时俱进,“老瓶装新酒”,赋予古老韵律以时
期刊
2009年青海省“花儿”歌手大赛早已落下帷幕,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实不尽然。此次大赛留给人们的许多思考和呈现出的许多问题,如余音绕梁,久久挥之不去。  大赛期间,公众百姓及所有痴爱“花儿”的人们对赛事倾注了空前的热情和关注。为了更好地普及“花儿”有关知识和扩大“花儿”的受众面,作为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理事和青海省老年大学音乐教师的我,结合大赛在学校音乐班举办了“花儿”讲座。我将自己根据花
期刊
一段段甜润清亮、刚柔并济、字正腔圆的秦之声,唱出了李宏对秦腔艺术的执着追求,唱出了李宏对秦腔艺术的酷爱和眷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梨园精英,宏扬秦韵”,是对她个人戏剧专场演出最恰当的赞誉。    艰难的选择    1982年,13岁的李宏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省乾县戏校,专攻小生、须生。由于她扮相俊美,加之对表演艺术准确的领悟,在诸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在演出中先后饰演了秦腔传统戏《辕门斩
期刊
歌舞是人类最早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从三江源广大原野中出土的各种文化遗存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歌舞在三江源少数民族远古生活中的基本情状。比如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陶盆”,这是一组五人连臂纹饰,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舞蹈活动的具体情景,有的学者认为“舞蹈彩盆中的动态与藏族和羌族的锅庄舞形态最为接近”。民间有“会说话的能唱歌,会走路的能跳舞”之说,这足以说明歌舞对三江源各民族生活的全面
期刊
地理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地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事象,它的地理特色、民族风格、民俗内涵成为广泛的人文基础,并为社会认同的文化品种和文化活动。那么环青海湖地域文化是什么?本文以环湖地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典籍与考证就此提出六大文化:    古羌文化即昆仑文化    根据《山海经》、《列子》、《庄子》、《汉书·大宛列传》、《后汉书·西羌传》、《论衡·恢国篇》、《西宁府新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