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技术的超越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对现代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安德鲁·芬博格对现代技术的批判性哲学的研究分析,提出几点笔者认为对现代技术超越的现实方法。
  关键词:技术 技术超越 安德鲁·芬伯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226-02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能、手艺、本能。那么什么是技术?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技术无所不在,我们的吃穿住行处处充满着技术,技术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很难说什么是技术,什么不是技术。没有一样东西不被技术渗透。总而言之,技术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技术是人类自我塑造的方式,技术是整个世界的建构方式。当人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技术隐而不显。《哲学大词典》对技术是这样定义的:“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1 现代技术的超越
  目前技术哲学家对现代技术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技术工具论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服务于使用者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指向任何的某种价值、某种目标。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它的价值和目标是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的价值和目标。技术实体论则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是自我发展的,技术本身有其自己内在的发展逻辑,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自我发展,这便是技术的悲观主义方面的体现。这种悲观主义认为,技术已构成了一种个新的文化、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体现,这种文化、环境和生存体系将整个世界重新构建成一种控制的对象。这种文化、环境和生存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实体,而不是一种工具,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人的发展却被技术束缚起来,变成了技术的奴隶。
  现代技术的超越主要是针对技术的实体论和工具论这两种观点,而提出的另外不同与以往这两种观点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都极力在为现代技术寻找新的出路,从而摆脱以往的技术的宿命论。
  
  2 世界著名的一些哲学家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及其认为的技术发展
  2.1 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就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把技术进步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技术乐观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古代,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将更好地使人类生活。16世纪培根的技术乐观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作为一种社会趋势,直到19世纪的技术乐观主义终于形成。18世纪60年代爆发的工业革命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的主要力量的地位。因此,该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可以拯救世界,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社会问题,技术乐观主义的人的重要代表:培根,笛卡尔,圣西门称赞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将大部分的社会问题都解决了,这是“科技治国论”的思想来源。技术使人产生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拜,高科技使人们能够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使人可以得到永恒的幸福。技术乐观主义地认为,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并不代表技术本身有的问题,而是人类使用和掌握技术的缺陷或错误。这些缺陷或错误,通过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理性的有限的技术不断进步得以解决。
  2.2 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又称为反技术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着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怀疑和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甚至向后退。
  技术悲观主义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老庄学派和现代西方浪漫主义卢梭学派。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的批评和技术的训斥声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更加激烈。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代技术带来了高度的发展给地球以及周围环境的带来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这是不能避免。
  技术悲观主义是一种否定技术的观点,它是用一种否定的情感意识、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认识和对待技术的发展。
  
  3 安德鲁·芬伯格的现代技术超越的分析
  安德鲁·芬伯格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领袖,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思想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芬伯格继承马尔库塞的技术发展是社会决定的想法,也吸收了哈贝马斯的理性哲学的批评,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通过他的技术代码理论打开技术的黑盒,深入到技术设计过程中,揭示隐含价值的组成部分,从而克服了传统的批判理论片面性和局限性,为其民主化、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打下基础。
  芬伯格认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的技术观点都是有缺陷的,尽管技术实体论和技术工具论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但是它们对待技术却都采取了“接受它或放弃它”的态度。
  西方传统的技术批判理论,始终坚持“接受或放弃”的态度,而不是考虑一种可行的替代技术。芬伯格强调技术具有历史性和系统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克服的技术单向维度的解释。芬伯格的技术关键理论是建立社会建构理论,通过技术社会学、政治学、民主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例子和经验,发展自己的新技术批判理论。以往的大多数的技术哲学家们都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们的理论中描述的是技术对社会的统治,对人类的统治。芬伯格已经超越了原来模式,强调技术是社会的各种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并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的现状。他的批判技术理论是在一个多元化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技术学科,结合具体社会中的经验和事例,深入到技术系统的背景下,通过参考各种技术本质论的基础,寻找出以往技术理论的不足,然后提出他自己的技术手段和改造理论。芬伯格抱着积极的态度,提出了技术民主理论,强调在技术设计过程中,民主的参与,从而使可选择的现代性成为了可能性。
  技术的民主化和可选择的现代性是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两个重要的部分,技术的民主化就是优先考虑公众的价值观,赋予公众参与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权利。以技术民主化思想为基础,来打破敌托邦的现代性,实现一种可替代的现代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造就了多元的技术,那么由技术构建的现代社会就不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可选择性的。
  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芬伯格陷入了尴尬境地。芬伯格对技术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和技术民主化可看出他的也保持着对技术乐观的态度,从而低估了技术对社会的消极方面。但是,由于过于乐观的技术转型的可能性,在实际改造中存在的困难的估计是不够的,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芬伯格也是乐观主义的。
  
  4 现代技术超越的实现方式
  4.1 以人为本的人与技术关系
  技术化的生存既会使人感受到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的便利,也会使人面临技术使用的不良后果带来的困境。如果通过这种困境的突破,我们必须从一个人与技术关系的调整,在争取成为一个和谐的人类生存的一个合理的状态。什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以人为本的人与技术关系实际上就是技术进步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依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技术为导向的社会中,技术为人类服务,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自由发展是人与技术的理想状态。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一些危机和挑战。要真正造福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我们必须减少负面影响的技术,要以人为本的选择性的开发技术,调整的人与技术的关系,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发展。通过技术创造出更广阔的人类生存的空间。
  4.2 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对未来所有制有一段经典描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社会所有制具有双重的规定,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相结合。那么,如何理解这种形式的所有权,我相信,因为社会的所有制的前提下,社会已经成为经济支柱,然后的“个人”和“社会”的对立也不再存在。社会所有制所要保障“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由于生产力的融合程度,从而使分散的、孤立的生产者,凝聚成一个整体,生产也被整合为整体的生产,每个人都不能单独占有资产,只能是共同占有社会。同时社会所有制,也是为了保护每一个人的所有权。这种个人所有权,是“个人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这是不是私有制,而是根据个人的所有。这种产权制度应优化,如果只承认个人的生产,那么它只会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私人利益,这种利益往往与整体的冲突,最终将危及人身利益。事实上,个人所有制,也有许多弊端是显然易见的。
  因此,社会所有制是个人所有和社会所有的高度统一。“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社会制度越是完善,每一个人的权利越是充分,就越是能有效地防止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到整体的利益。在这种方式下有效的监管下,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才能得以共同得到保障。
  技术发展的道路是不容易的,许多因素影响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技术发展,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既可以带来的利益,当然也会带来灾难。技术本身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如果科技发展制约了人的自由、背离了人的目的,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就必然会受到影响,而技术会异化成为主导,也必然挑战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才是技术发展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芬伯格.陆俊,严耕等译.可选择的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安德鲁·芬伯格.韩连庆,曹观法译.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6] 卫才胜.技术代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石[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作者简介:许茂华(1982-),男,山西大同人,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丽(1986—),女,河南焦作人,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要探究白诚仁先生的歌曲創作思想,我认为要先从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人手。
期刊
2011年9月2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实验研究报告,说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从出发地抵达目的地所用的时间比它们以光速运行所需时间少了60ns。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中微子是以比光速快的速度運行。而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没有任何物质的运动速度可以超过真空中的光速。
期刊
摘 要: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本文详细介绍了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应结合心理健康标准,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班级工作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主动积极地培养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职校生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期刊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发展为着眼点。我国目前正积极的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个案的调查研究,通过L村的今昔变化,了解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总结规律,得到新的发展模式,并将其推广出去,让有相同发展情况的的村子进行借鉴,从而更好的带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 社
期刊
摘 要:民生新闻是县级电视媒体唯一能紧抓不放的生存之钥,唯有发挥地域优势,做强做好本土民生新闻,才能使县级电视台在如今和今后一个阶段取得稳定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发挥地域优势 做强本土新闻 节目定位 管理机制 创新创优 民生新闻立台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251-01    当今,县级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
期刊
本文以介绍了信息化测绘的特征和服务的特性,探讨如何在信息化测绘指导下开展测绘服务,推进测绘行业产业化。
期刊
摘 要:主题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通过特定设计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本文以数码艺术学院游戏艺术90961Y、90962Y的三维场景设计课程为实践对象,将主题式教学方法融入,寻求主题式教学在三维设计课程中的方法和成效。  关键词:三维场景设计 主题式教学 岗位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
期刊
摘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代顺应形式的创新思维产物,而如今面临生源普遍文化素质较差,事实证明,传统教学模式已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要想学校发展,势在推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0145-01  当今世界,各项发展瞬息万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探索,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渐显弊端
期刊
摘 要:杜郎口中学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其特点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环境解放学生。如此的课堂教学改革,给杜郎口中学解决了“三学”问题,获得了“三赢”。  关键词:生机与活力 课堂 学生动起来 课堂还给学生 解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把绝大数专业课的教学综合考虑,围绕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进行项目教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分阶段实施最终在顶岗实习期间全部完成,以毕业设计成果的形式提交项目教学成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