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工开物》的中国古代文化类科技术语英译方法探究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负载了鲜明的中华文化要素.本文以明末的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为例,剖析其中科技术语的文化特征,并比较和评析了任以都、孙守全英译本和李乔苹英译本对表层物质、中层制度和里层心理三个层次的文化类科技术语的翻译,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在英语语境中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的中国古代文化类科技术语有针对地使用直译、音译和多模态注释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之科学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的跨语际移植以及中国科技文明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提问.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问策略可分为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问、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问和反思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问三种.第一种在理解史实或史料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第二种旨在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种技能,需做系统筹划以便全面覆盖;第三种有助于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原理,其提出时机应视教育情境与学生情况而定.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配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周作人由考辨家族文献入手,将周氏兄弟杂学启悟的源头,指向以周以均、周福清等为代表的家族文脉.周氏家族中以周以均为代表,在县志、家谱、地方文献、民俗资料的编订与保存方面有过多番实践,几代家族成员参与编纂《越城周氏支谱》,史学积淀成为周氏家学的重要特色.周以均保存《文史通义》“大梁板”,成为联结章学诚与谭献的过渡人物,展现出周氏家族与浙东学术的具体关联.周作人在家族文脉的情境中探讨“鲁迅与浙东学术”这一学术史课题,展现出“地域·家族·个体”这一地域文化思潮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影响力模型.
教师政策话语体系具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培养何地之人”“怎样培养人”等多重价值定位.教师政策话语的选择受到统制性、效率性、特色化、专业性等逻辑的驱动,与之相关的是权威与命令、供给与能力、激励与劝诫、学习与自愿等教师政策工具.新时代教师政策话语体系将以统制性话语为主,多样性话语并存;教师政策工具的驱动机制将更为均衡全面,工具选择也将更科学合理.
《阿Q正传一零八图》是程十发的连环画代表作,以水墨写意彩绘的方式再现了鲁迅小说的情境和内涵,精心为小说人物造像,努力凸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该连环画以艺术构图的多种视角,生动再现了阿Q遭侮辱受欺凌的悲剧人生以及浙东地域独特的民情风俗.以水墨彩绘独特的笔墨意趣,如线描写意画法,注重自然天趣;构图疏密有致,强调虚实相生;运用细节点缀,呈现亦庄亦谐,展现出其画作挥洒自如厚重空灵的风格.
山西沁县方言古来母[i]韵字读卷舌元音的现象颇具特色.古来母[i]韵字来自部分遇摄合口三等来母字和止摄开口三等来母字.部分遇合三来母字的白读音为[li],与止开三来母字合流,之后[i]在舌尖化之前就先行脱落,从而导致[l]成为自成音节的[(l)],后经过卷舌化的[(l)]阶段,最终演变为[(e)r],即[li]>[(l)]>[(l)]>[(e)r].在汉语北方方言止开三日母字读[(l)]/[(l)]的四种类型中,郑州、平顺、淄川三种类型的音变过程为[(z)]>[l]>[(l)]>[(l)],武乡型则为[(
中医术语翻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健身气功经典作品翻译的成败.基于应用性说明文的文体特色,译者在翻译健身气功中空缺于目的语中的中医术语时,应使用必要的副文本进行文化补偿,以避免简单的音译或意译对原文不应有的文化遮蔽,在确保所用副文本能够对原文文化保真的同时,力求对缺乏医学知识的大众读者较为实用.穴位术语翻译中应辅以动作标志、体表标志或指寸法进行说明,以强化文化信息的通俗易懂性;五行、藏象、经脉等文化内涵厚重繁杂的中医术语翻译中,应辅以简约、明晰的插图或表格来优化信息呈现效果.务实中求真的副文本之道对健身
《经典释文》的喉音有一些彼此纠缠的读音.实际上,有些是古代经师对多音字的取舍不同导致的异读,无关语音演变,只反映不同经师在音系上的细小差别;有些是不同时代注音材料的羼入,不属同一语音系统;还有一些反切用字的讹误与某类音变比较相似,极易使人误把错字理解为音变现象.这些问题在考订古代注音材料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则、条件及趋势对《经典释文》中晓匣、影云、匣以等声母的异读、重音等纠缠进行了考察,发现《经典释文》并不存在晓匣互切、影云互切、匣以互切的现象,相应的音变尚未发生.
原始闽北区方言中的箩义词当为单说的“箩”.后来靠近浙江省吴语区的方言从吴语处衢片引进了单说的“(薯)去”.镇前方言仍保存着这种单说的“(薯)去”.在其他方言中进一步形成了双音节的“榖(薯)去”.此处“榖”指稻榖义,也是引自吴语的方言词.在浦城县临江和观前方言中说“(薯)上箩”,这是从浦城吴语引进的说法.在枫溪方言中则发生“榖(薯)去”和“(薯)上箩”的混合而形成了“(薯)去箩”.在峡阳、洋墩和东峰方言中“篓”取代了“箩”.“篓”原来大概是指较小的箩.迪口方言的“篓箩”是“篓”和“箩”的混合词.迪口方言原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体现了家庭作为国家的最基本单位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属性、民族精神和文化特性.本文基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英译实践,讨论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中国法外译逻辑,包括法理逻辑、语言逻辑、文化逻辑和政治逻辑,进而指出法律翻译不仅是术语概念的对接、规则制度的迁移,也是法律制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境的还原,更是法律制度蕴含意义的重构.
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心游记》是鲁迅初涉译坛的代表作.鲁迅由日译本转译,采用当时流行的“意译”手法,以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对凡尔纳原作增删修改,使译文带有强烈的“再创作”色彩.本文梳理两部译作文本,特别是鲁迅对原作叙述视角、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改动,讨论鲁迅的翻译策略和他对科学小说的认识,以及鲁迅的科学观、翻译观与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渊源,并结合鲁迅在文学生涯初始阶段的科普文章创作,讨论他早期如何将科学作为启蒙的一种方式,强调科学在改良读者精神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