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染病后的小麦不仅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收获的小麦籽粒中还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镰刀菌的有毒代谢物。由于DON毒素性质稳定,一般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很难破坏其毒性,进入食物链后,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2010年以来,宿城区小麦赤霉病多年偏重发生,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一定影响。小麦赤霉病防控已成为种植户头疼之事,做好监测与防控指导也成为农技人员为之严肃、紧张的工作内容。
1 发生情况与发生特点
1.1 发生频繁。2010~2017年8年中,2011年、2013、2014、2017年为中等或偏轻发生,其余年份均偏重发生或重发生。
1.2 范围广、面积大。所有乡镇均有赤霉病发生,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70%以上。
1.3 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淮麦系列、连麦系列、徐麦系列等省内周边地区繁殖的品种同等管理条件下抗性明显优于矮抗系列、周麦系列、烟农19等河南、山东品种,尤其是矮抗58,赤霉病多年在此品种上大流行。而一些感病品种因其秸秆矮、分蘖强而仍被一部分种植户认可。
1.4 分布不平衡。赤霉病在区域间发病程度不平衡性较大,矮抗58种植面积大、沿湖(中扬、屠园2乡镇)的地区赤霉病明显偏重于其他地区。
1.5 秆腐、节腐呈上升趋势。近来年,重发田块常伴有秆腐、节腐发生,危害重、损失大。
2 原因分析
2.1 耕种制度影响。宿城区麦区以麦-稻(玉)轮作为主,小麦赤霉病菌以残存在田间的稻(玉)秸秆上潜藏最多,赤霉病菌浸染寄主和生存丰富。
2.1.1 秸秆全量还田菌源量大。2010年以来,宿迁开始全面禁烧,在秸秆其它利用率偏低的情况下,超过90%的田块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由于大部分田机械耕作层浅,很多秸秆滞留在土壤表面,为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场所,极大的增加了病菌的初浸染源菌量。
2.1.1.1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尽管矮抗58(矮抗王、矮抗王子等)、济麦22、烟农19等河南、山东品种在宿城区种植表现易感赤霉病,但由于植株矮抗倒伏、分蘖强穗数多而仍被部分农户热衷种植,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25%以上。
2.2 适期防治难以把握。当前小麦生产还是“一家一户”种植为主,户下耕地分为多块,各块地肥力不同、不均,同时一户种植多品种现象比较普遍,不同田块生育进程差异大,易感病生育期长,种田农户精准施药把握难度大。另外,一些经营户承包面积过大,考虑成本问题或存侥幸心理,尽可能的减少施药次数,感病風险大。
2.3 气候条件有利发病。赤霉病菌在病残体上以腐生形式大量生长繁殖,菌流充足,扬花期遇到多阴雨天气极利于发生流行。由于播种时间、品种生育期间的差异,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宿迁地区4月底5月初出现雾霾年份概率较大(约占50%),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利于赤霉病病菌的流行浸染。
2.4 药剂品种参差不齐。因以前农药销售许可要求不高,全区农药销售网点较多,近期统计,宿城区内农药销售门市有172家,其中乡镇及村(居)就达166家。药剂质量良莠不齐,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等价格低、赤霉病防效低的药剂用于防治赤霉病仍占较大比例。
2.5 防治质量不高。由于劳动力的缺乏,人工成本高,一些种植户抱有侥幸心理,减少施药次数;目前,市场上施药器械较多,对赤霉病喷施效果好的喷杆喷雾机作业面积偏小。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农业措施
3.1.1 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宿城区粮食作物耕种制度以麦—稻(玉)轮作为主,小麦赤霉病菌以残存在田间的稻(玉)秸秆上潜藏最多,秋播期间尽可能进行深耕灭茬,可减少病菌菌源。
3.1.2 推种抗病品种。结合近年种植情况,优先选种宜当地种植的、赤霉病抗性相较好的品种。
3.1.3 配套沟系,降低湿度。湿度大是诱发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秋播时做好沟系配套,春季及时清沟理墒,尽快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田面湿度,创造不利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浸染和扩展的条件。
3.2 化学措施
3.2.1 强化预防为主。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温度是病害能否流行的主导因素。赤霉病应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则极难控制、损失较大。抓住扬花初期防治关口,预防为主,主动做好药剂防控,一般年份防治1次,流行年份,立足2次不动摇,品种较感病、生育期差异大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次数。
3.2.2 推广安全药剂。为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降低病粒中DON毒病含量,做好当地主打药种的跟踪检测,尽量使用对赤霉病病粒中DON毒素有抑制作用的药剂,不建议使用刺激毒素增加的品种,限制使用或停用抗性频率高的品种。
(作者单位:1.223800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23800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223831江苏省宿城区埠子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2010年以来,宿城区小麦赤霉病多年偏重发生,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一定影响。小麦赤霉病防控已成为种植户头疼之事,做好监测与防控指导也成为农技人员为之严肃、紧张的工作内容。
1 发生情况与发生特点
1.1 发生频繁。2010~2017年8年中,2011年、2013、2014、2017年为中等或偏轻发生,其余年份均偏重发生或重发生。
1.2 范围广、面积大。所有乡镇均有赤霉病发生,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70%以上。
1.3 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淮麦系列、连麦系列、徐麦系列等省内周边地区繁殖的品种同等管理条件下抗性明显优于矮抗系列、周麦系列、烟农19等河南、山东品种,尤其是矮抗58,赤霉病多年在此品种上大流行。而一些感病品种因其秸秆矮、分蘖强而仍被一部分种植户认可。
1.4 分布不平衡。赤霉病在区域间发病程度不平衡性较大,矮抗58种植面积大、沿湖(中扬、屠园2乡镇)的地区赤霉病明显偏重于其他地区。
1.5 秆腐、节腐呈上升趋势。近来年,重发田块常伴有秆腐、节腐发生,危害重、损失大。
2 原因分析
2.1 耕种制度影响。宿城区麦区以麦-稻(玉)轮作为主,小麦赤霉病菌以残存在田间的稻(玉)秸秆上潜藏最多,赤霉病菌浸染寄主和生存丰富。
2.1.1 秸秆全量还田菌源量大。2010年以来,宿迁开始全面禁烧,在秸秆其它利用率偏低的情况下,超过90%的田块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由于大部分田机械耕作层浅,很多秸秆滞留在土壤表面,为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场所,极大的增加了病菌的初浸染源菌量。
2.1.1.1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尽管矮抗58(矮抗王、矮抗王子等)、济麦22、烟农19等河南、山东品种在宿城区种植表现易感赤霉病,但由于植株矮抗倒伏、分蘖强穗数多而仍被部分农户热衷种植,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25%以上。
2.2 适期防治难以把握。当前小麦生产还是“一家一户”种植为主,户下耕地分为多块,各块地肥力不同、不均,同时一户种植多品种现象比较普遍,不同田块生育进程差异大,易感病生育期长,种田农户精准施药把握难度大。另外,一些经营户承包面积过大,考虑成本问题或存侥幸心理,尽可能的减少施药次数,感病風险大。
2.3 气候条件有利发病。赤霉病菌在病残体上以腐生形式大量生长繁殖,菌流充足,扬花期遇到多阴雨天气极利于发生流行。由于播种时间、品种生育期间的差异,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宿迁地区4月底5月初出现雾霾年份概率较大(约占50%),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利于赤霉病病菌的流行浸染。
2.4 药剂品种参差不齐。因以前农药销售许可要求不高,全区农药销售网点较多,近期统计,宿城区内农药销售门市有172家,其中乡镇及村(居)就达166家。药剂质量良莠不齐,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等价格低、赤霉病防效低的药剂用于防治赤霉病仍占较大比例。
2.5 防治质量不高。由于劳动力的缺乏,人工成本高,一些种植户抱有侥幸心理,减少施药次数;目前,市场上施药器械较多,对赤霉病喷施效果好的喷杆喷雾机作业面积偏小。
3 综合防控措施
3.1 农业措施
3.1.1 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宿城区粮食作物耕种制度以麦—稻(玉)轮作为主,小麦赤霉病菌以残存在田间的稻(玉)秸秆上潜藏最多,秋播期间尽可能进行深耕灭茬,可减少病菌菌源。
3.1.2 推种抗病品种。结合近年种植情况,优先选种宜当地种植的、赤霉病抗性相较好的品种。
3.1.3 配套沟系,降低湿度。湿度大是诱发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秋播时做好沟系配套,春季及时清沟理墒,尽快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田面湿度,创造不利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浸染和扩展的条件。
3.2 化学措施
3.2.1 强化预防为主。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温度是病害能否流行的主导因素。赤霉病应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则极难控制、损失较大。抓住扬花初期防治关口,预防为主,主动做好药剂防控,一般年份防治1次,流行年份,立足2次不动摇,品种较感病、生育期差异大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次数。
3.2.2 推广安全药剂。为减轻赤霉病发生程度、降低病粒中DON毒病含量,做好当地主打药种的跟踪检测,尽量使用对赤霉病病粒中DON毒素有抑制作用的药剂,不建议使用刺激毒素增加的品种,限制使用或停用抗性频率高的品种。
(作者单位:1.223800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23800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223831江苏省宿城区埠子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