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 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 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关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合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3)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块的积累,熟练地应用思维块是达到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4、思维的独创性。(1)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2)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变更条件,考察结论的变化,通过定理的引伸、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3)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的独立探索的能力。
二、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些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例如:建立成长记录袋。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遵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由此,老师要关于"推迟判断",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允许他们重新"支取",重新解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 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 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关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合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3)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块的积累,熟练地应用思维块是达到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4、思维的独创性。(1)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2)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变更条件,考察结论的变化,通过定理的引伸、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3)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的独立探索的能力。
二、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些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例如:建立成长记录袋。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遵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由此,老师要关于"推迟判断",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允许他们重新"支取",重新解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