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阳区以规划为先导,以旧村改造为重点,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并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在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短缺、城镇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以后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二是突出小城镇特色,三是注重公众参与。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1-02
城阳区位于青岛北部近郊,是青岛市新一轮规劃定位中的胶州湾北部新城,全区总面积553.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49万,农村社区(村庄)230个,居(村)民13.3万户。近年来,城阳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新型社区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1 以规划先导,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格局
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因此,必须把规划放在城市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位任务。编制规划,一定要坚持高起点,着力于长远发展,保持适度超前,使规划始终走在建设的前面,充分发挥其引导发展的龙头作用。
从1994年建区后,城阳区先后经过了两轮规划编制。
第一轮规划编制:县体制规划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区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
第二轮规划编制:随着城阳区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统筹全区各项建设综合协调发展,2002年又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2002-2020》,覆盖全区553.2平方公里,是全区所有规划编制的依据,并建立了发展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目前,城区、街道驻地和全区重点区域、路域、流域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均已达到100%,控规覆盖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社区修建性详规覆盖率达到75%以上,已经构筑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相互衔接、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2008年青岛市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将城阳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空港经济区,为城阳区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 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以来,城阳区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发展、分区管理、和睦相处”的原则,在全区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主要做法有:
(1)坚持集约用地为前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阳区立足节约用地,对农村居民点重新布局:以街道为单位,打破社区界限,集中规划了46个居住组团。
(2)针对不同区域农村社区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旧村改造实施重点和步骤。对城市中心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产业区周边社区,特别是城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力全部从事二三产业的社区,加速推进旧村改造;对处于街道驻地、工业聚集区周边、重点路域两侧,第二产业集中、集体经济发达社区,坚持稳妥推进,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对地处山区及偏远地带,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目前尚不具备整村改造的社区,首先进行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实施旧村改造积蓄后劲。同时,为了解决因多年未新批宅基地、人口增加等因素造成部分居民住房紧张问题,还制定出台了《城阳区农村新建住宅暂行规定》,以街道、社区为主体集中建设部分住宅楼来解决这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旧村改造。一是自主改造模式。对集体财力雄厚的社区,利用集体收入和部分银行信贷资金进行旧村改造;二是贷款改造模式。对集体财力一般、但产业发展前景好的社区,将旧村址土地纳入储备,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启动旧村改造;三是联合改造模式。对集体实力相对较弱的社区,引入房地产企业或其他企业垫资建设,腾出的旧村土地进行招拍挂,所得资金用于兑付合作企业前期建设费用;四是政府主导推动改造的模式。对区位优势突出的社区,根据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由区、街道成立领导班子,制定拆迁方案和融资办法,进行一次性建设、一次性搬迁。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区居住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使旧村改造居住组团达到甚至高于当地城市一般社区的规划建设水平。严把居住区规划、单体方案审查和工程质量关,实施群众代表现场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监管工程进展;严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关,确保入住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安全;严把腾出土地使用关,旧村址腾出土地全部发展二、三产业,已腾出产业用地发展了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宝龙城市广场等10余个三产大项目。
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了50个社区的旧村改造,拆迁民房310万平方米,拆迁企业16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楼510万平方米,41个社区完成整体改造,4万余户社区居民住上了楼房。
3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筑城乡网络化的配套体系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全面抓好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遍布城乡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处理及管网系统,建立了与区环保部门的联动机制,定期实施联动执法检查,并将污水支管线并网情况纳入街道年度城市化考核,确保全区绝大部分企业污水排入城市管网。城市的供热、燃气、弱电设施等建设也平稳发展。
4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方位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一是建立了城市管理例会和以奖代补的城市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按照城区精细化标准,加大了对街道、工业聚集区、主干道两侧的环境整治。按照“五化”要求,所有社区实施了“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全区实施了居民投放、社区收集、街道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行机制,所有生活垃圾都运往青岛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5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采取区、街道两级财政扶持、社区集体补助、个人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农村新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区、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使适龄群众全部参保,实现了农民群众“老有所养”的梦想;采取区、街道、个人三方出资的方式,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按照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投保,参保率达到99.3%,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余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7.3万人,占总数的87%,加快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随着城阳区城镇化的发展,资源短缺、城镇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今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
推进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在城市大量建楼房,大批办工厂,更不是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区扩充人口和扩张规模,而是为了有效的解决人口问题,更好的发挥规模效应,更快的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结合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生态环境,作为选择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推进城镇化还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作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一起上。
(2)小城镇建设应注重继承人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小城镇特色。
特色不突出,个性不明显,是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普遍问题,城阳区也不例外。小城镇的发展本应有不同的类型,但当前的小城镇建设大多千篇一律,一个模式,都是新区加老区,新区街道一字长街,临街建筑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变化与特色,显得单调、呆板,缺少个性、活力和朝气。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如德国的村镇建设就非常注重自然美,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把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美国的小城镇则追求个性,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
(3)小城镇建设应注重公众参与。
小城镇的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城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城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在国外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当地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而在我国公众参与才刚刚起步,公共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应继续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与途径,注重公众参与是以科学发展观制订城市规划,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参考文献
[1]叶齐茂.英美小城镇规划的经验与教训——对英美著名小城镇规划师Randall Arendt先生的电话访谈[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03).
[2]陶景平.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http://www.hefei.gov.cn.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1-02
城阳区位于青岛北部近郊,是青岛市新一轮规劃定位中的胶州湾北部新城,全区总面积553.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49万,农村社区(村庄)230个,居(村)民13.3万户。近年来,城阳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建设新型社区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1 以规划先导,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格局
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因此,必须把规划放在城市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位任务。编制规划,一定要坚持高起点,着力于长远发展,保持适度超前,使规划始终走在建设的前面,充分发挥其引导发展的龙头作用。
从1994年建区后,城阳区先后经过了两轮规划编制。
第一轮规划编制:县体制规划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区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
第二轮规划编制:随着城阳区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统筹全区各项建设综合协调发展,2002年又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2002-2020》,覆盖全区553.2平方公里,是全区所有规划编制的依据,并建立了发展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目前,城区、街道驻地和全区重点区域、路域、流域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均已达到100%,控规覆盖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社区修建性详规覆盖率达到75%以上,已经构筑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相互衔接、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2008年青岛市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将城阳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空港经济区,为城阳区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 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以来,城阳区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发展、分区管理、和睦相处”的原则,在全区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主要做法有:
(1)坚持集约用地为前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阳区立足节约用地,对农村居民点重新布局:以街道为单位,打破社区界限,集中规划了46个居住组团。
(2)针对不同区域农村社区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旧村改造实施重点和步骤。对城市中心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产业区周边社区,特别是城区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劳动力全部从事二三产业的社区,加速推进旧村改造;对处于街道驻地、工业聚集区周边、重点路域两侧,第二产业集中、集体经济发达社区,坚持稳妥推进,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对地处山区及偏远地带,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目前尚不具备整村改造的社区,首先进行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实施旧村改造积蓄后劲。同时,为了解决因多年未新批宅基地、人口增加等因素造成部分居民住房紧张问题,还制定出台了《城阳区农村新建住宅暂行规定》,以街道、社区为主体集中建设部分住宅楼来解决这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因地制宜,多模式推进旧村改造。一是自主改造模式。对集体财力雄厚的社区,利用集体收入和部分银行信贷资金进行旧村改造;二是贷款改造模式。对集体财力一般、但产业发展前景好的社区,将旧村址土地纳入储备,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启动旧村改造;三是联合改造模式。对集体实力相对较弱的社区,引入房地产企业或其他企业垫资建设,腾出的旧村土地进行招拍挂,所得资金用于兑付合作企业前期建设费用;四是政府主导推动改造的模式。对区位优势突出的社区,根据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由区、街道成立领导班子,制定拆迁方案和融资办法,进行一次性建设、一次性搬迁。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区居住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使旧村改造居住组团达到甚至高于当地城市一般社区的规划建设水平。严把居住区规划、单体方案审查和工程质量关,实施群众代表现场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监管工程进展;严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关,确保入住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安全;严把腾出土地使用关,旧村址腾出土地全部发展二、三产业,已腾出产业用地发展了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宝龙城市广场等10余个三产大项目。
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了50个社区的旧村改造,拆迁民房310万平方米,拆迁企业16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楼510万平方米,41个社区完成整体改造,4万余户社区居民住上了楼房。
3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筑城乡网络化的配套体系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全面抓好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遍布城乡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处理及管网系统,建立了与区环保部门的联动机制,定期实施联动执法检查,并将污水支管线并网情况纳入街道年度城市化考核,确保全区绝大部分企业污水排入城市管网。城市的供热、燃气、弱电设施等建设也平稳发展。
4 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方位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一是建立了城市管理例会和以奖代补的城市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按照城区精细化标准,加大了对街道、工业聚集区、主干道两侧的环境整治。按照“五化”要求,所有社区实施了“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全区实施了居民投放、社区收集、街道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行机制,所有生活垃圾都运往青岛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5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采取区、街道两级财政扶持、社区集体补助、个人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农村新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区、街道两级财政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使适龄群众全部参保,实现了农民群众“老有所养”的梦想;采取区、街道、个人三方出资的方式,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按照每人每年150元的标准投保,参保率达到99.3%,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余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7.3万人,占总数的87%,加快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随着城阳区城镇化的发展,资源短缺、城镇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今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
推进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在城市大量建楼房,大批办工厂,更不是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区扩充人口和扩张规模,而是为了有效的解决人口问题,更好的发挥规模效应,更快的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结合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生态环境,作为选择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推进城镇化还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作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一起上。
(2)小城镇建设应注重继承人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小城镇特色。
特色不突出,个性不明显,是现代小城镇建设的普遍问题,城阳区也不例外。小城镇的发展本应有不同的类型,但当前的小城镇建设大多千篇一律,一个模式,都是新区加老区,新区街道一字长街,临街建筑大同小异,没有多少变化与特色,显得单调、呆板,缺少个性、活力和朝气。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如德国的村镇建设就非常注重自然美,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把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美国的小城镇则追求个性,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
(3)小城镇建设应注重公众参与。
小城镇的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城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城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在国外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当地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而在我国公众参与才刚刚起步,公共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应继续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与途径,注重公众参与是以科学发展观制订城市规划,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
参考文献
[1]叶齐茂.英美小城镇规划的经验与教训——对英美著名小城镇规划师Randall Arendt先生的电话访谈[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03).
[2]陶景平.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http://www.hefe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