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通过日本建筑师坂茂纸建筑的设计并对当今灾后过渡性建筑存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探讨,旨为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寻求一种更合理、简易、可持续的建造方式,为灾后民众提供一个更为舒适和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空间,从而体现出人类寄希望于设计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真正内涵,体现出设计本身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纸建筑 灾后重建 过渡性建筑 再利用 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TU2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潜心探索的永恒主题,但遗憾的是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地球家园并不安宁。回想从汶川大地震,到台湾8·8水灾、再到智利、海地、土耳其地震,随后是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青海玉树,都使我们产生“末日”的恐惧。在灾后重建中的过渡性建筑由于其本身存在时效性及特殊性,往往会忽视了设计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没有足够的科学调查和分析;没有整体的规划和妥当的形式;没有顾及到灾民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甚至更没有安全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等。这样很有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及灾民带来二次的伤害。因此,对灾后过渡性建筑的重新认识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
二、坂茂的纸建筑分析
1、 坂茂的设计理念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是目前深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被誉为“材料大王”、绿色建筑师。他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实验倾向,同时他也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1984年毕业于纽约古柏联盟。他对脆弱的材料很感兴趣,并一贯秉承环保、轻盈的建筑理念。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名言:“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但同时建筑师应有社会责任感”。坂茂的这种对社会责任感的设计理念,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可以体现。
2、 坂茂纸建筑的应用
坂茂于1985年首次提出纸建筑的概念,从1989年开始坂茂先后设计了纸凉亭、纸教堂、纸展馆、纸桥等作品。在一系列的成功探索之后,自1994起,坂茂开始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独特经验,积极地介入了世界各地的公益性建造工程,如日本阪神地震、卢旺达内战、土耳其地震等灾后临时性住宅的兴建;在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时坂茂挺身而出,成功的完成了国内第一座临时纸建筑——华林小学。坂茂为灾民所做的工作,为他赢得了联合国难民署授予的“伦理道德实验者”的称号,同时被任命为难民署建造的技术顾问。
三、灾后过渡性建筑应遵循的设计方式
1、低技术设计
低技术,是相对高技术而言的。低技术指的是成熟的或者传统的技术。以坂茂的纸建筑为例,为我国汶川设计的华林小学(如图1、2)可以看得出坂茂对于低技术的娴熟运用,结构连接采用金属构件进行组合装配,连接方式直接方便。据媒体报道:整个建造过程在坂茂的指导下,均由学生及部分志愿者搭建而成,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这种类似于传统木建筑榫卯连接方式的做法,既简单、快捷、而且不易倒塌。
图1 汶川华林小学框架结构 图2 纸建筑结构形式
在灾后过渡性的设计中,时效性和经济性无疑是首要考虑的前提。低技术能真正实现特定环境的需要,因地制宜的使用低技术,对低技术的研究和传统技术的加以应用,并探索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模式,在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功能与形式的融合
纵观建筑的发展历程,无疑可以理解为一部功能与形式互相“争宠”的历史,在形式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形式之间互相较劲。直到现代主义的到来,以格罗佩斯为首的设计大师提出人性的回归,设计应为人而存在。
坂茂的作品有着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外形简单,工艺精湛,内部空间开敞而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利用材料本身的艺术美,通过简练的建筑艺术处理,表达更丰富的内涵。日本神户大地震纸教堂(如图3)利用58个高度为5m、直径为330mm的纸管排列成椭圆形,支撑起类似于帐篷的白色再生纸膜屋顶,使室内具有均匀柔和的采光度。可以看得出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建筑整体风格却呈现出纯净、朴质、秩序美。坂茂的纸建筑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身处当中的不是单调的“方盒子”,是让人感到安全和轻松的地方,具有回归自然的情感。
图3 日本神户大地震纸教堂
4、 材料的再生利用及艺术升华
在大工业背景之下,现代建筑对材料的选用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立面精彩绚丽。在此背景下,灾后过渡性建筑在选材上也各得其所,如:帐蓬、钢架棚房、活动板房等,但由于其材料具有不可降解性,会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坂茂的作品在材料的选用上精工细琢突显质朴自然。研究表明其可以100%回收利用做成其他日用品,如课本、包装箱、家具等。在灾后過渡性建筑的设计的选材上,不仅应满足防水、防火、抗寒、隔热等优点,还要可再生利用。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殊肌理,通过设计语言将其从平凡的材料产生艺术上的升华,是设计者应遵循的重要设计原则。
5、 应注入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文化精神。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以人为中心和尺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中,满足了生理本能和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对地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在交通、用地、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生活、心理援助等方面都应突显人文关怀,彰显设计的本质。
四、结语
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性课题,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过渡性建筑或许会产生更多的新风格。但简易、适度、低价、美观和可持续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应始终恪守的。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高调的语汇,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现的。正如:坂茂的纸建筑没有浮华的词藻和高调的主义去包装和宣扬。所谓“行胜于言”,他的作品本身和时间的检验,比他的言语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表达出建筑本身的哲学及设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志中、邓凌云、谭岚.2006.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变异·循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张国强、徐峰、周晋等.2009.可持续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程大锦.2008.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纸建筑 灾后重建 过渡性建筑 再利用 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TU2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潜心探索的永恒主题,但遗憾的是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地球家园并不安宁。回想从汶川大地震,到台湾8·8水灾、再到智利、海地、土耳其地震,随后是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青海玉树,都使我们产生“末日”的恐惧。在灾后重建中的过渡性建筑由于其本身存在时效性及特殊性,往往会忽视了设计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没有足够的科学调查和分析;没有整体的规划和妥当的形式;没有顾及到灾民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甚至更没有安全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等。这样很有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及灾民带来二次的伤害。因此,对灾后过渡性建筑的重新认识和设计值得我们深思。
二、坂茂的纸建筑分析
1、 坂茂的设计理念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是目前深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被誉为“材料大王”、绿色建筑师。他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实验倾向,同时他也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1984年毕业于纽约古柏联盟。他对脆弱的材料很感兴趣,并一贯秉承环保、轻盈的建筑理念。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名言:“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但同时建筑师应有社会责任感”。坂茂的这种对社会责任感的设计理念,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可以体现。
2、 坂茂纸建筑的应用
坂茂于1985年首次提出纸建筑的概念,从1989年开始坂茂先后设计了纸凉亭、纸教堂、纸展馆、纸桥等作品。在一系列的成功探索之后,自1994起,坂茂开始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独特经验,积极地介入了世界各地的公益性建造工程,如日本阪神地震、卢旺达内战、土耳其地震等灾后临时性住宅的兴建;在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时坂茂挺身而出,成功的完成了国内第一座临时纸建筑——华林小学。坂茂为灾民所做的工作,为他赢得了联合国难民署授予的“伦理道德实验者”的称号,同时被任命为难民署建造的技术顾问。
三、灾后过渡性建筑应遵循的设计方式
1、低技术设计
低技术,是相对高技术而言的。低技术指的是成熟的或者传统的技术。以坂茂的纸建筑为例,为我国汶川设计的华林小学(如图1、2)可以看得出坂茂对于低技术的娴熟运用,结构连接采用金属构件进行组合装配,连接方式直接方便。据媒体报道:整个建造过程在坂茂的指导下,均由学生及部分志愿者搭建而成,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这种类似于传统木建筑榫卯连接方式的做法,既简单、快捷、而且不易倒塌。
图1 汶川华林小学框架结构 图2 纸建筑结构形式
在灾后过渡性的设计中,时效性和经济性无疑是首要考虑的前提。低技术能真正实现特定环境的需要,因地制宜的使用低技术,对低技术的研究和传统技术的加以应用,并探索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模式,在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功能与形式的融合
纵观建筑的发展历程,无疑可以理解为一部功能与形式互相“争宠”的历史,在形式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形式之间互相较劲。直到现代主义的到来,以格罗佩斯为首的设计大师提出人性的回归,设计应为人而存在。
坂茂的作品有着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外形简单,工艺精湛,内部空间开敞而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利用材料本身的艺术美,通过简练的建筑艺术处理,表达更丰富的内涵。日本神户大地震纸教堂(如图3)利用58个高度为5m、直径为330mm的纸管排列成椭圆形,支撑起类似于帐篷的白色再生纸膜屋顶,使室内具有均匀柔和的采光度。可以看得出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建筑整体风格却呈现出纯净、朴质、秩序美。坂茂的纸建筑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身处当中的不是单调的“方盒子”,是让人感到安全和轻松的地方,具有回归自然的情感。
图3 日本神户大地震纸教堂
4、 材料的再生利用及艺术升华
在大工业背景之下,现代建筑对材料的选用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立面精彩绚丽。在此背景下,灾后过渡性建筑在选材上也各得其所,如:帐蓬、钢架棚房、活动板房等,但由于其材料具有不可降解性,会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坂茂的作品在材料的选用上精工细琢突显质朴自然。研究表明其可以100%回收利用做成其他日用品,如课本、包装箱、家具等。在灾后過渡性建筑的设计的选材上,不仅应满足防水、防火、抗寒、隔热等优点,还要可再生利用。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殊肌理,通过设计语言将其从平凡的材料产生艺术上的升华,是设计者应遵循的重要设计原则。
5、 应注入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文化精神。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以人为中心和尺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中,满足了生理本能和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对地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在交通、用地、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生活、心理援助等方面都应突显人文关怀,彰显设计的本质。
四、结语
灾后过渡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性课题,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过渡性建筑或许会产生更多的新风格。但简易、适度、低价、美观和可持续及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应始终恪守的。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高调的语汇,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实现的。正如:坂茂的纸建筑没有浮华的词藻和高调的主义去包装和宣扬。所谓“行胜于言”,他的作品本身和时间的检验,比他的言语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表达出建筑本身的哲学及设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志中、邓凌云、谭岚.2006.建筑创作构思解析——变异·循环.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张国强、徐峰、周晋等.2009.可持续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程大锦.2008.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