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实施“成就体验”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科学探究,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欲,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关健词:兴趣激发;科学探究;成就体验;创造力培养;促进发展
  一、物理教学中树立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思想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作用,扬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兴趣。”而兴趣的形成,常常又取决于人们在某方面的成功取向。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当人们在某方面的学习、研究每次都有收获,取得一定的进展,则他对这方面的学习、研究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激情,思维的火花就不断升级,思维更加敏捷,追求成功的欲望更加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希望值就更大,形成良性循环。中学生在他成长的路上,经历着种种考验。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事事总是遇到障碍,遭受失败,很少成功,甚至没有成功的时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会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笨,智商低、智力不如人,失去自信,变得胆小怕事,遇事就退却,而且将自己的思想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谈、交往,整天变得沉默寡言,不求上进,失去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在他的头脑中形成“本人就是朽木不可雕”的思想,认为自己没药可治,破罐子破摔。相反,学生在成长的路上,经历成功多,失败少,易增强自信,脑袋里会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行、我也行”的思想,更有甚者会树立“别人不行,我也行”,的思想 。自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着学生追求成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形成“体验——成功——再体验——再成功”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不断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中实施“成就体验”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结构,促进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现今的物理教学,很多教师特别是乡村中学教师,以讲实验替代实验操作,不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法是严重违背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失去体验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适时地设计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现代新课程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索,分析归纳总结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良好思维有着独到好处。为了面向全体且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探究,创设情境,应尽可能让学生能就地取材课堂进行探究,如在初中总复习时:可设计一节“学生利用自己笔盒内的学习工具探究物理知识”的探究课。笔盒内的学习工具可用来设计好多实验探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设计,科学地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可用铅笔探究压强,摩擦和导体、绝缘体等有关问题。轻松、愉快的科学探究,成功体验学习物理知识,是学生最受欢迎物理课堂,课堂教学应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竞争,学会适应社会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要让学生学会怎么猜测、提出问题;学会设计计划、设计实验,学会利用实验获取物理现象、数据及其处理现象、数据的方法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密度的有关知识后,复习时可拿出金戒指或银元给学生观看,紧扣学生好奇心提出这金戒指或银元是真是假?如何辨别?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再小组汇报辨别方案,最后由最佳方案的小组上台演示测出数据,学生一起算出它的密度,查密度表得出金戒指或银元是真是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从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发展了自己。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改变实际教学和现代教育思想不相一致的现象,比如改变中学物理教学中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重记忆轻思维,重知识轻素质,重解题轻发展等不良倾向。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整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先提问“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还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体验了探索的乐趣。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期的发展的终身的学习。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亚里斯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到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再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最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最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发展
  怎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最为恰当的呢?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一要考虑: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学会认知,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即让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能取得一定成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考虑:从实际出发,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自己的学生。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识观》一书中写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此看来,教学目标的确定,若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势必会挫伤一部学生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教学效率低。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前,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原有的基础出发,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调高目标,以适应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目标,使他们学有所获,也能体验到成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三)给学生最佳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这一时期,学生对新事物很容易感兴趣,同时也很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健全,因此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退缩。在学习时获得收获,就能对取得进步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加其信心,但遇到挫折时也可使其自信心受到损害,从此对该学科的学习变得不自信,以致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教学中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这会给学生心理生理上快慰,很大的鼓励,激发他不断上进。我对班上任课教师公认的后进生,是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并适时给予表扬,从不当众批评,揭他们的丑,伤害他们的自尊,犯了错误就找机会与之单独谈心给予少量批评鞭策。他们被表扬后不断地进步,对我的教导也能虚心接受,最后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有些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当众批评他们,很少表扬,伤害其自尊,师生间的感情越来越差,他们厌恨那些老师的教导,甚至形成对抗情绪,最终事与愿违,学生没有被挽救,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再者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是否取得成功,大多都是以自己在考试中能否取得较好成绩,为此我们测试时应该把握好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把握好测试卷的难易度,过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上脑呆手僵,无从下手,在考场上静坐,激发不起学生思维;成绩出来后,又严重挫伤学习的自信。如果每次考试学生都取不了较好成绩,学生都体验不到成功,最终就放弃学习,相反,在测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体验到成功喜悦,而又得到一定的鞭策,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尽量创造机会、创设情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为此,其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以便 (1)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而且提问时把握好分寸,问题浅显的由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稍有转变的由中等生来解答,问题较为深奥的由班上所谓的学习尖子生来解决,让每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的权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2)在教学中将学生好、中、差进行搭配好,分成三到四人的学习小组,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让学困生的问题经自己的努力,在基础好的同学的指导下,能独自完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测试时让大多数学生都取得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提问时,尽可能是开放的情境;情境提问应也是开放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可思,得到成功体验.
  总之,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尽量寻找学生的长处,发现学生的优点,当你获得这些信息后就开始褒扬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有优秀的品质,让他们看到一个优秀的自己,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令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春丽.在物理中实施成就动机训练的策略[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5,(2).
  [2]廖成巨.“兴趣物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5,(4).
  [3]李桂福.对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作用的再认识[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5,(4).
  [4]靳建设.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05,(1).
  [5]刘明.体验-快乐学习中提高能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4,(4).
其他文献
过去的2009年,对于和林县地税人来说是充满考验的一年。
摘要:“做中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又符合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实践操作,联系生活,实施“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做中学”;实验探究;实践操作;“用中学”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轻工业学校考察时指出:“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教、学、做是一件事。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做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中,高一化学必修模块是初中化学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应充分理解初高中化学的思想内涵,做好衔接工作,为化学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思想衔接;课堂过渡;设计作业    九月,初中毕业生带着好奇心与雄心步入了高一年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学习生活的新鲜感褪去,一些学生开始对化学感到力不从心,十分茫然:初中所学的有趣、简单的化学似乎变了,变得难了。老师随手写出的化学式和反应
说起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人会反对。可是当环境保护一涉及到自身利益,就有人遮遮掩掩、支支吾吾,宁可被罚款,也不愿自己受大损失。说一套,做一套,一直是一些老板、大款的做法。
科学发展观能否深入基层各项工作,体现到基层全面建设、全面进步的实效上.直接关系和影响抓基层的起点、标准和效果。在具体工作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抓好基层全面建设应该着力
2012年6月,法国《图书周刊》、德国《书业报告》、美国《出版商周刊》、英国《书商》和巴西《出版新闻》等五家业内权威杂志联合公布了2011年销售额超过1.5亿欧元的全球54个图书出版集团。现分别简介如下:  1.培生集团(Pearson),为世界第一大出版集团,总部在伦敦,下辖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和企鹅集团(Penguin Group),2011年仍保持世界图书出
期刊
吴女士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交付了八本养生书的书稿,该出版社出版了六本书之后,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书出版有新规定,需要出版社设立专门的医学专家编辑室才能出版养生书,而
摘 要:在中学有效实施生物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中学生物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全面参与,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优化。突破误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师在教学、实验中的组织引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数字技术的迅猛普及,计算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学生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依据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依据由原来的教学“大纲”变为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结构”变为现行的“知识探究”。相比而言新标准更为灵活,新教材更加开放。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固然重要,然而将二者与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行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实际状况是课程标准的落脚点,是教材内容的归宿点,是教学过程的着眼点,是教学效果的聚焦点。因此,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