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如何创设有效地数学教学情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冲突情景,勾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欲望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即善于在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境,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分数除法”教学时,我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① 1/8乘以5/7是多少?
  ② 5/7的倒数是多少?
  ③1/8除以5/7得多少?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分数乘法法则,很快得出1/8乘以5/7=5/56。问题②利用倒数的性质得出5/7的倒数是7/5。而问题三利用以上知识都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老师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说出解题思路;接着先后把“30千米”这个条件换成“60千米”、“90千米”、“120千米”,让学生列式解答,发现不管如何改换,结果始终不变;然后去掉“30千米”这个条件。这时学生中间一阵骚动:没有了工作总量,该怎样解答?显然,这时的旧知识、旧方法已显示了它的局限性。一会儿,骚动声随即被讨论声所代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探索。就这样,充满灵性,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打破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创设发现情境,发展求异思维。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學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里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作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待,因此要在教学中设计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我讲“求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时分两步进行。
  (1)直接度量法。“铺方块”,让学生用硬纸片剪成与面积单位一样大的正方形,铺在要度量长方形纸板上,铺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按长边铺成一排,即在长边5厘米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沿宽边3厘米铺成3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数出它们的总数。
  (2)用间接计算法导出面积公式。从上面例题中,引导学生看到并想到:长是5厘米,沿着长边就会有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沿着宽边就会有3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铺满后正是15个,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即15.从而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告诉学生,我们用直接度量方法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后可以通过度量它的长和宽,再利用公式间接计算,求得长方形的面积,如果长和宽单位不同,就必须先化成同一单位再计算。教学中我还渗透一点变化思想。在推导公式前,先用直观教具形象地反映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面积就变”,“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变,面积就变”的道理。让学生能大致上了解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长”“宽”密切相关,再给出长、宽的例子,进而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及大(小)多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提醒同学们分清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面积的异同点,并强调正确使用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而且在整个教学中都要相机渗透变化思想。按照这样的过程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正是符合把学习间接知识变成学习直接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真知,从而培养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敢于别出心裁的习惯。
  总之,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已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问题化课堂教学,能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其他文献
热爱学生,尤其是热爱令人头痛的后进生已是老生常谈了,教师们大多乐于在操作层面总结经验得失。实际上,观念决定行为,在这里,笔者想从那些“大多雷同”的爱的行为背后施爱主体的思想观念即意识形态层面作一点“究底”式的探寻,以丰富大家对后进生转化这一话题的思考。    爱生的“高度”    “为了让后进生在会考时少拖班上的后腿。”  “为了让那些家伙少给我惹点事。”  “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这项任务。”  这
目的客观评价风热型Bell麻痹急性期采用针刺和非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判断风热型Bell麻痹急性期是否宜针刺。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三个观察组:A组(急性
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人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本文探讨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过重对
期刊
通过针刺哮喘模型大鼠“肺俞”、“大椎”、“风门”穴,观察针刺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自细胞介素5(IL-5)的表达和肺组织HE染色病理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哮喘病的机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首要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PVB)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数学是自然科学里的一枚珍珠,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既磨既琢这颗珍珠的砂石场。如何将这颗珍珠打磨出璀璨的光芒?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不断追寻心中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理应让学生时时有乐境在前。  让学生在你的引领下不断激发出探索未知的激情,不断前行。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规律的规律》。他的板书就三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数学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去探究、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在小学一年级“找规律”的学生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教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下面以自己三次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及体会:  一、创设情
期刊
摘要:充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迫在眉睫。实施“数学高效课堂”,一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二要先学后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要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寬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 高效课堂 效率  从事数学教学十多年来,纵观我校以往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作为现在初中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比较随意,学生没有较强的自觉能力和较好的抑制能力,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性、自主性、积极性、好奇心;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和掌握程度,我校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讨,通过实验总结和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总感觉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