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的诗词鉴赏教学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从做好诗词背景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诗词鉴赏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学生能力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并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做好诗词背景教学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领会诗歌写作主旨与情感的重要途径,看似相似的诗歌,因为写作背景不同,很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因此,做好诗词背景教学是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切入鉴赏课程,首先是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此时的写作背景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领土纷争四起,民不聊生,作者也随之颠沛流离。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盼望早日能评定此乱,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者难掩心中的喜悦,喜极而泣。学生了解此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将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三吏三别”,可作为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知识背景。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诗歌的写作要求进行切入,例如诗歌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古等,词的词牌名,如《望江南》、《如梦令》、《念奴娇》、《菩萨蛮》、《长相思》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规范,丰富诗词的基础,强化学生对诗歌写作规律的印象。以宋词教学为例,词的词牌名往往与某种固定的情感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表示缠绵哀婉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婉曲哀怨中又带几分激切与期待;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多表现男女相会之事等等。虽然词牌名不一定完全对应诗歌的情感类型,但是也可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可在正式的鉴赏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词特有的审美内涵,也是反映作者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意象是集客观与主观为一体的产物,它既是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心灵的再创造产物。中国诗词具有简短凝练,含蓄蕴藉的特点,意象成为切入诗词的一把钥匙,离开了意象,也就无所谓诗词了。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章都是用意象组成,诗意的发现就在于理解诗中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因此诗词鉴赏离不开意象鉴赏这个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诗词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规律,可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柳”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于送别场合,表示留别、相思、依依不舍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此用。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诗,分别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是明证。当然,诗歌的内涵可不止这一点,“柳”还与送别相关,也与古代汉乐府的“折柳曲”相关,除了表示送别也可以表示怀乡之意。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创作主体的情感丰富程度,而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了不同的内涵。再如“冰雪”多表品德高尚,“菊花”代表心性高洁,志向出尘等等。当然,诗歌意象固然是切入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完全按照此方法,因为不同的作者由于创作的需要,或者别出心裁的需要,时有违背意象的通用使用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中国诗学倡导“诗言志”与“诗缘情”,讲就含蓄蕴藉的朦胧美感,尤其注意诗意生发的多种可能性,往往一首诗含有多种写作情感,蕴含多重写作主旨。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主旨与情感而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注意诗歌创作主旨与情感的教学工作。有些诗歌的主旨较为明显,较为容易分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是借物寄怀,表达的是诗人高洁的理想和人格追求;有的具有多重的写作主题,例如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宏伟壮阔的景象描写,展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傲视群雄的壮阔胸襟。另外有一些诗歌存在广泛的争论,典型如李商隐的《锦瑟》,既有悼亡妻说,也有自伤说,更有解读者认为是对唐王朝的衰亡命运的哀叹与无奈,至今缺乏定论,这都表明诗歌解读的多重性。俗话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是读者的再创造能力。
  诗词鉴赏教学最终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是诗词教学的最高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切入诗歌文本,挖掘诗歌的写作主旨与写作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诗歌创作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诗词鉴赏教学的主体真正还给学生,切勿代替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写鉴赏报告或鉴赏心得,或者通过小组活动以课题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收集资料,探究诗歌的写作主旨,挖掘诗歌的写作内涵,再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分享探究成果,再由教师加以引导与总结,继而完成诗歌的鉴赏教学工作。当然,教师在鉴赏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鉴赏方法的指导与教学,即如何通过诗题、意象、诗眼、表现手法等,要求学生复述诗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并对其中的诗歌主题与情感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诗词是与小说、散文、戲剧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类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代表。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具有艺术与道德的双重意义。教师一定要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特殊审美内涵与审美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延续这一生命力。在这历史的文化脉络中,尤其是在文化巨变的当今,教师的责任至关重大。
其他文献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利用现行教材,渗透研究性学习,深化教材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由英语“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
随着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不断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微课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不断衍生、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兼具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成为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获得良好成效。文章围绕大学生创
3月17日,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立项课题主持人培训会议在长沙召开。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倡平作专题辅导报告,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杨颖在培训会上讲话,省电化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学生对美的感受,引起起感情的激荡,形成感情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能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览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无不渗透着美,语文亲切、和善、厚是、博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经颅超声治疗。治疗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掘学科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实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通过艺术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人脑智力全面开发,增强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但目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偶尔会出现歧义注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形成困扰。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歧义注释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歧义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此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标准
【摘要】篮球是一种集体性同场对抗的体育项目,主要是通过各个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来赢得比赛或者取得好成绩,而合理比赛战术则是整场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制定比赛战术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各个队员的优势、劣势,取长补短,达到完美的配合。  【关键词】集体效能 中学篮球队 战术训练 运用研究  篮球队是一项特殊社会团队,各个球员的行为以及心理都遵循群体心理学规律,在日益激烈的篮球比赛竞争之中,球员心理素质对于比赛结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的导入也一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致力于导入法的探究,发现好的导入不但能震起学生的精神,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长期以来听课所得,以下导入法我觉得比较好,谈出来与大家一起研讨。  1.趣味新闻,亦庄亦谐  我在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引了两条趣闻: 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