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历了十年预算改革之路,我国开始建立现代的公共预算制度。随着越来越多难以控制的支出出现,各国进入了新的预算时代,逐渐弱化控制。但通过J市的调研可以发现,在不发达的中部地区,预算领域仍需坚持“控制取向”,加强行政控制和人大监督权。
关键词:预算改革;行政控制;政治控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042-02
0 引言
中国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公共预算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10年的改革历程,也结束了著名公共预算专家凯顿描述的“前预算时代”,即政府大量汲取收入,却负担很小一部分的公共责任,且缺乏控制的时代。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图通过改革来建立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是政府内部的控制,即改变预算碎片化现象,集中资金分配权,减少部门的资金二次分配权,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的预算机构。另一方面是实施外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大对政府预算进行政治控制,促使政府预算履行公共责任。在以“控制取向”为鲜明特点的改革过后,不少学者针对新出现的赋权型财政和预算外收入,建议将行政控制弱化,而外国的实践也表明,预算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是,中国预算领域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放松控制,为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对J市财政局的调研。
1调研设计
J市地处中原河南省,依靠良好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2006年J市人均GDP为2.65万元,2007年人均GDP达到3.3万元,2008年人均GDP增长至4.23万元,在同等规模城市中,J市财政实力处于上游。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推进,J市也建立了一套新的预算体制,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我们在J市与6名官员代表进行访谈,包括财政局的两位官员,工会等支出部门的两位官员以及两位J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本次调研主要针对预算编制的技术,预算执行的情况以及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情况。由于具体预算数据无法公开,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而本文运用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数据。
2 受非正式规则影响的预算
J市通过权力性和技术性的改革建立起以“控制取向”为特点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但是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在J市建立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中,预算受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较大。以预算支出为例,预算支出受非正式的规则影响:
(1)人员经费根据人员编制、工资标准等因素确定,支出固定,与政府刚性的用人制度有关。虽然国家规定超编人员经费不予保障,但J市同样存在超编人员。而超编人员经费支出来源于管理费,并以劳务费、维修费、购置费等支出科目列支,常常不反映在人员经费中。
(2)公用经费是指政府机构开展日常性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分为日常公用和专项公用经费,前者指办公、印刷、差旅等,所有部门、单位都按基本相同的定额核定的支出;后者则主要根据各单位业务特点进行列支,以公用专项形式存在的经费。上述第一部分在固定性、刚性上与人员经费类似,由统一标准来确定。专项公用经费多属常年支出项目,虽非日常公务活动所需,但也基本固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公用经费支出关系整个政府官员队伍的福利状况、工作条件,所以调整难度大,预算决策空间受到限制。
(3)在专项经费调整、项目增减上,虽然在预算编制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些项目多属于常年性、跨年度延续项目,形成固定的利益格局和规范的工作程序,项目取消或削减的阻力很大,如J市自2002年开始推行的“金秋助学”计划已经延续了6年。而且市级政府预算支出范围广、项目多、支出细碎,每年平均的预算项目近200个,审批者无法进行认真审核,预算支出受控制能力的制约。
3 行政控制下的不规范预算行为
J市为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进行了技术性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方法,包括预算程序,预算编制技术,预算执行技术方面的改革。但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J市预算并没有摆脱传统的预算观念影响,预算技术粗糙,预算过程缺乏规范性,预算约束作用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预算编制来说,预算编制形成较晚,相对粗糙。首先,编制时间不够充足,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实现历年制的预算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预算草案要在每年2月份召开的人大会通过审批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预算。通常,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仅一两个月左右。虽然财政部已经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到九月初,但从预算编制到表决通过也仅6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于时间太仓促,制定出的预算内容粗略、不准确、不具体。其次,预算编制技术粗糙。虽然J市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但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算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通常凭借以往编制的经验,结合往年的财务决算数据资料进行大体的估算或征询各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粗略测算。究其原因,单位人员变动频繁,各部门人员又将预算编制工作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不愿介入,导致编制预算无法及时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基础资料,无法根据本单位、本系统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
第二,预算追加程序简单且经常发生,这也反映了预算约束意识淡薄的情况。申请预算追加的程序很简单:需要追加预算的部门单位向财政局提交书面申请,审批过后交由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因此,人大常委会理论上是最后的把关人。但实际上,人大常委会缺乏对这些预算追加进行科学地评估和分析的能力和技术,预算追加申请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的。人大常委会监督和管理作用的缺失致使预算追加随意和盲目,缺乏约束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浪费。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预算追加,原因是由于预算技术落后和预算编制粗略。
第三,在预算执行力弱化,各个单位普遍存在进度偏慢的情况。以J市的财政局机关2006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例子,2006年1-9月份财政局机关收入为1062.5万元,占年预算的54.8%,其中拨入经费1019.8万元,占预算的52.6%;财政局机关的支出为1304.2万元,占年预算的67.2%,这样的执行进度低于序时进度,是明显偏慢的。这样的支出进度又产生资金结余,以至于在下一年度前几个月出现仍然在使用上年度结余资金的情况,这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地方出现预算执行慢,跟中国预算编制的时间点有关系,由于预算经过人大批准要等到两会之后,层层下拨后,到基层单位执行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
第四,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简单。首先,造成结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预算执行率不够,预算执行力弱化。由于预算进度偏慢,拿到财政拨款时间有一定推迟,因此在预算支出上必然延迟,缩短了预算执行时间,特别是项目预算很难在当年执行完毕;二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准确,不够细化。因为在预算编制程序“两上两下”的审批过程,必然会出现“砍一刀”的控制,因此为了确保预算最大化,各个部门机关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尽量增加项目以报高本部门和机关的预算数额,加之预算审核机制普遍不健全必然会出现漏洞,一些缺乏实际可行性的项目可能会盲目上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大量结余;三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因往来款待结算的项目,虽然资金已经支付,但由于票据结算等方面的原因,在会计上不能做核销处理,从而虚增了结余。另外,各单位对购买材料等消耗用品的支出,虽然资金已流出,但由于材料尚未使用也不能在会计上列作支出,从而在账面上形成“虚拟”结余。J市各结余单位并没有区分各类原因,以采用相应的结余处理办法,而是统一处理。其次,结余资金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对于行政单位的结余资金,可以全额结转下年使用,包括已经完成项目的资金净结余在报批后也可留在本单位使用。这样的全额留用一定程度上加剧财政资金的紧张状况。因为在一些单位结余资金全额留用的同时,财政局还需要对另外一些资金紧张的单位追加预算以及支付一些不可预见的开支。结果就是,结余资金被单位留用,财政收不回来,而单位支付能力不足,财政就追加资金弥补,加剧财政本来就紧张的资金状况。
4 政治控制缺失
J市人大理论上要监督和审批预算,但实际上却没有扮演好外部控制的角色。权力性的改革,主要指政府各部门间、不同层级政府间预算收支的实体性、权力性改革。其中包括预算监督改革,将预算审批和监督控制的权力交给人大。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J市逐渐建立本级政府预算,将政治上的公共责任和有效的行政控制引入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建立政府内部有效的控制,但J市人大无法发挥监管的作用,流于形式。
第一,人大常委会对预算初审时间过短,无法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财政局在市人代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将预算草案的内容提交人大进行初审。人大在这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既要开展预算草案的实质性审查,又要形成审查意见;审查意见返回后又有一个请示、汇报、研究的过程,一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这使得预算初审流于形式。
第二,预算报告粗略,预算指标粗放,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每年在人大会上由财政局长向人大代表报告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完成情况,同时提出下一年度的收支预算,但是收支计划均只报告到类级。在财政局局长关于J市2009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主要提到了一般预算收入安排和市级支出预算安排。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仅报告了税收收入16亿元和非税收收入3.9亿元两个分项,并无细化;支出预算安排同样按照类别,分为了个人部分支出7亿元,公用支出0.76亿元,惠农资金3.9亿元,城乡社会保障资金0.8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金2.38亿元等十一类预算支出。人大只对地区宏观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批准,无法对实际财政预算进行具体的监控。
第三,预算审批和监督涉及到较多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性问题,只有审批或监督的人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时,才可能有能力真正完成审批和监督的工作。在J市的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按照乡镇和行业被分为几个小组,对财政局局长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的报告进行团体讨论和投票。这些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对公共预算的基本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对预算报告明显呈现出外行看不明白,内行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加之,如果不通过预算,人大会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尴尬情况致使人大代表在举手表决的环节不会有任何的质疑,预算草案通过的几率基本是百分之百的。
在缺乏时间,缺乏信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的人大代表情况下,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很难对预算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和监督。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管控制,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宏观的收入和支出总量的监管上,并没有全面深人到预算编制、执行的细节中去。
5 结论
通过对J市的调研,我们发现经济发展落后于开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预算改革中同样处于落后地位,预算过程中仍然存在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即使在建立起“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J市同样无法遵循预算约束,预算编制不规范,且盲目和随意,有忽视财经纪律的现象存在,而外部控制则流于形式,亟待加强。因此,在确定本市的预算改革目标时不能盲目跟风,急于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绩效预算模式,或者建立零基预算,要根据本市的实际,建立以控制为核心的预算体制,一方面,要规范各个单位的预算行为,另一方面,将政治控制纳入到改革日程中来,确立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预算参与,推行预算民主。只有真正建立起
严格的财经纪律才能将外部控制内化,下步的改革目标才是建立灵活创新的新绩效预算等预算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2]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3]褚燧.参与式预算与政治生态环境的重构——新河公共预算改革的过程和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4]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马骏,赵早早.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朱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江论坛,2008,(6).
[7]赵雯.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共预算读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关键词:预算改革;行政控制;政治控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7-0042-02
0 引言
中国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公共预算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10年的改革历程,也结束了著名公共预算专家凯顿描述的“前预算时代”,即政府大量汲取收入,却负担很小一部分的公共责任,且缺乏控制的时代。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图通过改革来建立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是政府内部的控制,即改变预算碎片化现象,集中资金分配权,减少部门的资金二次分配权,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的预算机构。另一方面是实施外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大对政府预算进行政治控制,促使政府预算履行公共责任。在以“控制取向”为鲜明特点的改革过后,不少学者针对新出现的赋权型财政和预算外收入,建议将行政控制弱化,而外国的实践也表明,预算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是,中国预算领域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放松控制,为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对J市财政局的调研。
1调研设计
J市地处中原河南省,依靠良好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2006年J市人均GDP为2.65万元,2007年人均GDP达到3.3万元,2008年人均GDP增长至4.23万元,在同等规模城市中,J市财政实力处于上游。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推进,J市也建立了一套新的预算体制,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我们在J市与6名官员代表进行访谈,包括财政局的两位官员,工会等支出部门的两位官员以及两位J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本次调研主要针对预算编制的技术,预算执行的情况以及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情况。由于具体预算数据无法公开,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而本文运用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数据。
2 受非正式规则影响的预算
J市通过权力性和技术性的改革建立起以“控制取向”为特点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但是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在J市建立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中,预算受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较大。以预算支出为例,预算支出受非正式的规则影响:
(1)人员经费根据人员编制、工资标准等因素确定,支出固定,与政府刚性的用人制度有关。虽然国家规定超编人员经费不予保障,但J市同样存在超编人员。而超编人员经费支出来源于管理费,并以劳务费、维修费、购置费等支出科目列支,常常不反映在人员经费中。
(2)公用经费是指政府机构开展日常性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分为日常公用和专项公用经费,前者指办公、印刷、差旅等,所有部门、单位都按基本相同的定额核定的支出;后者则主要根据各单位业务特点进行列支,以公用专项形式存在的经费。上述第一部分在固定性、刚性上与人员经费类似,由统一标准来确定。专项公用经费多属常年支出项目,虽非日常公务活动所需,但也基本固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公用经费支出关系整个政府官员队伍的福利状况、工作条件,所以调整难度大,预算决策空间受到限制。
(3)在专项经费调整、项目增减上,虽然在预算编制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些项目多属于常年性、跨年度延续项目,形成固定的利益格局和规范的工作程序,项目取消或削减的阻力很大,如J市自2002年开始推行的“金秋助学”计划已经延续了6年。而且市级政府预算支出范围广、项目多、支出细碎,每年平均的预算项目近200个,审批者无法进行认真审核,预算支出受控制能力的制约。
3 行政控制下的不规范预算行为
J市为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进行了技术性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方法,包括预算程序,预算编制技术,预算执行技术方面的改革。但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J市预算并没有摆脱传统的预算观念影响,预算技术粗糙,预算过程缺乏规范性,预算约束作用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预算编制来说,预算编制形成较晚,相对粗糙。首先,编制时间不够充足,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实现历年制的预算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为一个预算年度,预算草案要在每年2月份召开的人大会通过审批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预算。通常,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仅一两个月左右。虽然财政部已经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到九月初,但从预算编制到表决通过也仅6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于时间太仓促,制定出的预算内容粗略、不准确、不具体。其次,预算编制技术粗糙。虽然J市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但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算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通常凭借以往编制的经验,结合往年的财务决算数据资料进行大体的估算或征询各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粗略测算。究其原因,单位人员变动频繁,各部门人员又将预算编制工作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不愿介入,导致编制预算无法及时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基础资料,无法根据本单位、本系统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
第二,预算追加程序简单且经常发生,这也反映了预算约束意识淡薄的情况。申请预算追加的程序很简单:需要追加预算的部门单位向财政局提交书面申请,审批过后交由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因此,人大常委会理论上是最后的把关人。但实际上,人大常委会缺乏对这些预算追加进行科学地评估和分析的能力和技术,预算追加申请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的。人大常委会监督和管理作用的缺失致使预算追加随意和盲目,缺乏约束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浪费。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预算追加,原因是由于预算技术落后和预算编制粗略。
第三,在预算执行力弱化,各个单位普遍存在进度偏慢的情况。以J市的财政局机关2006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例子,2006年1-9月份财政局机关收入为1062.5万元,占年预算的54.8%,其中拨入经费1019.8万元,占预算的52.6%;财政局机关的支出为1304.2万元,占年预算的67.2%,这样的执行进度低于序时进度,是明显偏慢的。这样的支出进度又产生资金结余,以至于在下一年度前几个月出现仍然在使用上年度结余资金的情况,这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地方出现预算执行慢,跟中国预算编制的时间点有关系,由于预算经过人大批准要等到两会之后,层层下拨后,到基层单位执行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
第四,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简单。首先,造成结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预算执行率不够,预算执行力弱化。由于预算进度偏慢,拿到财政拨款时间有一定推迟,因此在预算支出上必然延迟,缩短了预算执行时间,特别是项目预算很难在当年执行完毕;二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准确,不够细化。因为在预算编制程序“两上两下”的审批过程,必然会出现“砍一刀”的控制,因此为了确保预算最大化,各个部门机关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尽量增加项目以报高本部门和机关的预算数额,加之预算审核机制普遍不健全必然会出现漏洞,一些缺乏实际可行性的项目可能会盲目上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大量结余;三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因往来款待结算的项目,虽然资金已经支付,但由于票据结算等方面的原因,在会计上不能做核销处理,从而虚增了结余。另外,各单位对购买材料等消耗用品的支出,虽然资金已流出,但由于材料尚未使用也不能在会计上列作支出,从而在账面上形成“虚拟”结余。J市各结余单位并没有区分各类原因,以采用相应的结余处理办法,而是统一处理。其次,结余资金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对于行政单位的结余资金,可以全额结转下年使用,包括已经完成项目的资金净结余在报批后也可留在本单位使用。这样的全额留用一定程度上加剧财政资金的紧张状况。因为在一些单位结余资金全额留用的同时,财政局还需要对另外一些资金紧张的单位追加预算以及支付一些不可预见的开支。结果就是,结余资金被单位留用,财政收不回来,而单位支付能力不足,财政就追加资金弥补,加剧财政本来就紧张的资金状况。
4 政治控制缺失
J市人大理论上要监督和审批预算,但实际上却没有扮演好外部控制的角色。权力性的改革,主要指政府各部门间、不同层级政府间预算收支的实体性、权力性改革。其中包括预算监督改革,将预算审批和监督控制的权力交给人大。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J市逐渐建立本级政府预算,将政治上的公共责任和有效的行政控制引入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建立政府内部有效的控制,但J市人大无法发挥监管的作用,流于形式。
第一,人大常委会对预算初审时间过短,无法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财政局在市人代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将预算草案的内容提交人大进行初审。人大在这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既要开展预算草案的实质性审查,又要形成审查意见;审查意见返回后又有一个请示、汇报、研究的过程,一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这使得预算初审流于形式。
第二,预算报告粗略,预算指标粗放,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每年在人大会上由财政局长向人大代表报告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完成情况,同时提出下一年度的收支预算,但是收支计划均只报告到类级。在财政局局长关于J市2009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主要提到了一般预算收入安排和市级支出预算安排。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仅报告了税收收入16亿元和非税收收入3.9亿元两个分项,并无细化;支出预算安排同样按照类别,分为了个人部分支出7亿元,公用支出0.76亿元,惠农资金3.9亿元,城乡社会保障资金0.8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金2.38亿元等十一类预算支出。人大只对地区宏观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批准,无法对实际财政预算进行具体的监控。
第三,预算审批和监督涉及到较多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性问题,只有审批或监督的人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时,才可能有能力真正完成审批和监督的工作。在J市的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按照乡镇和行业被分为几个小组,对财政局局长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的报告进行团体讨论和投票。这些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对公共预算的基本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对预算报告明显呈现出外行看不明白,内行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加之,如果不通过预算,人大会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尴尬情况致使人大代表在举手表决的环节不会有任何的质疑,预算草案通过的几率基本是百分之百的。
在缺乏时间,缺乏信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的人大代表情况下,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很难对预算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和监督。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管控制,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宏观的收入和支出总量的监管上,并没有全面深人到预算编制、执行的细节中去。
5 结论
通过对J市的调研,我们发现经济发展落后于开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预算改革中同样处于落后地位,预算过程中仍然存在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即使在建立起“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J市同样无法遵循预算约束,预算编制不规范,且盲目和随意,有忽视财经纪律的现象存在,而外部控制则流于形式,亟待加强。因此,在确定本市的预算改革目标时不能盲目跟风,急于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绩效预算模式,或者建立零基预算,要根据本市的实际,建立以控制为核心的预算体制,一方面,要规范各个单位的预算行为,另一方面,将政治控制纳入到改革日程中来,确立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预算参与,推行预算民主。只有真正建立起
严格的财经纪律才能将外部控制内化,下步的改革目标才是建立灵活创新的新绩效预算等预算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2]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3]褚燧.参与式预算与政治生态环境的重构——新河公共预算改革的过程和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4]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马骏,赵早早.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朱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江论坛,2008,(6).
[7]赵雯.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共预算读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