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探究思维观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究教学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深究教材,开展推理性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确定探究学习的问题: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这种问题往往也是某一个章节重点或难点的突破口;二要能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对学生具有学习和思考价值。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所探究的概念比较抽象,适合推理性探究。具体而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在讨论中,老师不应告诉学生结果,应以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下结论。在适当的学习段,设置具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开展理性推理进行了解,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科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中,就可以结合肾单位的结构模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既然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要通过血液运输,而排尿的过程是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与血液循环或血液的成分有关。通过观察过滤实验和肾小球的滤过和重吸收动画之后,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流经肾单位的结构后,成分变得清洁了;排尿主要是排出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即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的过程。
进行实验,落实探究实验教学
实验式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教师应明确探究实验的目标,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步骤的制定,有重点地讲解注意事项,对于一些问题应主动地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答案。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运用到的知识能力较复杂,只适用初中及以上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究通常采用的是对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一组实验都是单一变量,并针对这一变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就是这样开展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探究问题的提出。实验前笔者就布置学生调查,农民在播种前要给种子提供哪些条件?学生根据调查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提出很多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这其中,有的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的不是。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第二步,探究过程中变量的设置。笔者把问题简化,把整个实验分化为5个单因素实验,让学生分别探究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探究“水分”是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时,有的学生说:“在土里种下种子,浇水,如果种子萌发,就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笔者提示他:“怎样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有水和无水两种条件,来设计对照实验,确定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学生自然想到设计对照实验,但是如何给种子提供隔绝空气的条件呢?有的学生想到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在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水和种子,然后真空包装。对这些想法笔者都给予肯定并提醒:“是否有更简便易行的办法?比如腌泡菜时,如何隔绝空气?”学生想到水封法——即将种子浸在水里就行了,显然这个方法更为简便易行。第三步,探究结果的记录分析。实验时告诉学生可以选用较小的种子,这样萌发的时间较短。如把油菜、小麦种子放在玻璃瓶中,用湿纸巾衬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有什么现象,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并大致估计种子萌发的比率。通过探究,学生便可自行得出实验的结论,明确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这样纠正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即“种子是播到土里的,需要光照才能萌发”这一前科学概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出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能量的利用”部分时,笔者设计了“水果保鲜”的案例,要求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水果保鲜的关系?影响水果保鲜储存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购置不同种类的水果,设计保鲜实验方案,并在家中实施。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总结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界因素和水果本身的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有温度、气体成分、湿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水果种类。
初中生物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学应以实验为主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观察,思维,求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学)
深究教材,开展推理性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确定探究学习的问题: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这种问题往往也是某一个章节重点或难点的突破口;二要能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对学生具有学习和思考价值。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所探究的概念比较抽象,适合推理性探究。具体而言,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在讨论中,老师不应告诉学生结果,应以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下结论。在适当的学习段,设置具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开展理性推理进行了解,能够将教学内容和科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中,就可以结合肾单位的结构模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既然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要通过血液运输,而排尿的过程是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与血液循环或血液的成分有关。通过观察过滤实验和肾小球的滤过和重吸收动画之后,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流经肾单位的结构后,成分变得清洁了;排尿主要是排出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即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的过程。
进行实验,落实探究实验教学
实验式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验证这个假设的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教师应明确探究实验的目标,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步骤的制定,有重点地讲解注意事项,对于一些问题应主动地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答案。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运用到的知识能力较复杂,只适用初中及以上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探究通常采用的是对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一组实验都是单一变量,并针对这一变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就是这样开展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探究问题的提出。实验前笔者就布置学生调查,农民在播种前要给种子提供哪些条件?学生根据调查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提出很多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这其中,有的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的不是。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第二步,探究过程中变量的设置。笔者把问题简化,把整个实验分化为5个单因素实验,让学生分别探究水、温度、空气、光照和泥土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探究“水分”是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时,有的学生说:“在土里种下种子,浇水,如果种子萌发,就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笔者提示他:“怎样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有水和无水两种条件,来设计对照实验,确定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学生自然想到设计对照实验,但是如何给种子提供隔绝空气的条件呢?有的学生想到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在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水和种子,然后真空包装。对这些想法笔者都给予肯定并提醒:“是否有更简便易行的办法?比如腌泡菜时,如何隔绝空气?”学生想到水封法——即将种子浸在水里就行了,显然这个方法更为简便易行。第三步,探究结果的记录分析。实验时告诉学生可以选用较小的种子,这样萌发的时间较短。如把油菜、小麦种子放在玻璃瓶中,用湿纸巾衬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记录,有什么现象,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并大致估计种子萌发的比率。通过探究,学生便可自行得出实验的结论,明确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这样纠正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即“种子是播到土里的,需要光照才能萌发”这一前科学概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出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能量的利用”部分时,笔者设计了“水果保鲜”的案例,要求学生思考:“细胞呼吸与水果保鲜的关系?影响水果保鲜储存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购置不同种类的水果,设计保鲜实验方案,并在家中实施。通过实际体验,学生们总结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界因素和水果本身的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有温度、气体成分、湿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水果种类。
初中生物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学应以实验为主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观察,思维,求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