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凡是赋有艺术性的讲授,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讲,在教学上称为导语。教师走进课堂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做的第一个动作,就要能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要象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关键词:教学导语;方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35-01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的导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故事引入法
挑选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精要地讲述给学生听,并以故事与课文相联系的内容作为衔接点,切入正题。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引言: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部下四万多名将士,来到这号称天险的大渡河畔,面临大渡河两岸的绝壁峻岭,面临宽阔河谷中的滔滔洪水,没法及时渡过,贻误了战机,而被围追的清军全部消灭于大渡河,成为历史上的千古遗恨。就在七十多年后,我北上抗日的红军也来到了大渡河畔,当时河谷上空只悬着一座铁索桥。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即调兵遣将,疯狂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一桥系安危,一河定成败。究竟是蒋介石梦想成真,还是红军战士胜利渡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 悬念设置法
就是借鉴说书人“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之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扣人心弦之处,有意闭而不谈,嘎然而止,让听众产生悬念。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迫使学生追根求源,阅读课文。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师导语:本课讲的是三国时的一则故事,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以交战为名,迫使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箭,借以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而治诸葛亮之罪。可诸葛亮不但没推辞,反倒答应只需三天就能造齐,并立下军令状。生死就此一决!十万只箭,三天能造齐吗?难道诸葛亮有什么神奇之术,他是否受到了军法处置?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则故事,弄清事情是怎样发展的。
三 问题导入法
设计出一个精当的问题,由此引出要讲的内容。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击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狱中的联欢》一文,教师一开头便设问:我们平常看到监狱中关着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能高兴地聚在一起联欢吗?而本文却偏偏写的是“狱中的联欢”,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狱中有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在狱中联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把其中的奥妙讲清楚。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探究性反射。
四 实例引入法
引用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找准切入点, 由此推广开去。如有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以下面这段话入题: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每天点名时,连长高声喊到:“马宝玉”,没人应声;“葛振林”,仍然没人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还是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时,才听到应“到”。前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里去了?既然他们没应“到”,为什么连长每天要点他们的名呢?--因为他们就是牺牲在狼牙山的五位壮士(板书课题)。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故事讲请楚。
五 引趣导入法
教师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画画、听音乐、猜谜语,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常见的是猜谜语,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教师出谜语“翅膀一展嗡嗡嗡,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糖食好过冬。”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蜜蜂是采花酿蜜的,你们可见过蜜蜂引路吗?我们今天来学习《蜜蜂引路》(板书课题)。
六 情景感染法
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物、模型、投影仪等,使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产生一种亲身体念,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特别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为情景导入法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七 审题明义法
通过审题来领悟题意和文意,直接导入新课。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还可以引发情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赤壁之战》一文,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明白些什么(指明回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篇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写的?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逐层分析,他们不但能正确理解题意,而且基本能推想出课文所写的大概内容。
八 朗诵激情法
上课后,老师首先不急于开口,而是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待学生镇定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片段,由此导入新课。如新编小语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设计如下导语:现在已经是初秋了,不知你们感受到秋天的雨没有。秋天的语啊,是一把钥匙,它帮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啊,是一盒彩色的颜料,它把大地装扮得如此绚丽多彩;秋天的雨啊,带着浓郁的芬芳,它把各种果子浸得又红又香;秋天的雨啊,吹起了号角,它告诉我们,冬天即将来临,及早准备粮食和衣裳。你们想不想领略秋天的雨啊?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秋天迷人的雨幕之中。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从而把学生带到了与课文相应的环境中,唤起学生的切身体念,激起浓郁的欣赏情趣。
一则精彩而有趣的教学导语,有时并非某种方法单独运用而成,常常可以互相交错。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灵活多变,有机的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教学导语,促进课堂教学的成功。
关键词:教学导语;方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35-01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的导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 故事引入法
挑选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精要地讲述给学生听,并以故事与课文相联系的内容作为衔接点,切入正题。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引言: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部下四万多名将士,来到这号称天险的大渡河畔,面临大渡河两岸的绝壁峻岭,面临宽阔河谷中的滔滔洪水,没法及时渡过,贻误了战机,而被围追的清军全部消灭于大渡河,成为历史上的千古遗恨。就在七十多年后,我北上抗日的红军也来到了大渡河畔,当时河谷上空只悬着一座铁索桥。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即调兵遣将,疯狂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一桥系安危,一河定成败。究竟是蒋介石梦想成真,还是红军战士胜利渡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 悬念设置法
就是借鉴说书人“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之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扣人心弦之处,有意闭而不谈,嘎然而止,让听众产生悬念。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迫使学生追根求源,阅读课文。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师导语:本课讲的是三国时的一则故事,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以交战为名,迫使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箭,借以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而治诸葛亮之罪。可诸葛亮不但没推辞,反倒答应只需三天就能造齐,并立下军令状。生死就此一决!十万只箭,三天能造齐吗?难道诸葛亮有什么神奇之术,他是否受到了军法处置?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则故事,弄清事情是怎样发展的。
三 问题导入法
设计出一个精当的问题,由此引出要讲的内容。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击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狱中的联欢》一文,教师一开头便设问:我们平常看到监狱中关着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能高兴地聚在一起联欢吗?而本文却偏偏写的是“狱中的联欢”,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狱中有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在狱中联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把其中的奥妙讲清楚。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探究性反射。
四 实例引入法
引用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找准切入点, 由此推广开去。如有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以下面这段话入题: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每天点名时,连长高声喊到:“马宝玉”,没人应声;“葛振林”,仍然没人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还是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时,才听到应“到”。前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里去了?既然他们没应“到”,为什么连长每天要点他们的名呢?--因为他们就是牺牲在狼牙山的五位壮士(板书课题)。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故事讲请楚。
五 引趣导入法
教师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画画、听音乐、猜谜语,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常见的是猜谜语,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教师出谜语“翅膀一展嗡嗡嗡,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糖食好过冬。”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蜜蜂是采花酿蜜的,你们可见过蜜蜂引路吗?我们今天来学习《蜜蜂引路》(板书课题)。
六 情景感染法
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物、模型、投影仪等,使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产生一种亲身体念,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特别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为情景导入法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七 审题明义法
通过审题来领悟题意和文意,直接导入新课。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还可以引发情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赤壁之战》一文,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明白些什么(指明回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篇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写的?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逐层分析,他们不但能正确理解题意,而且基本能推想出课文所写的大概内容。
八 朗诵激情法
上课后,老师首先不急于开口,而是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待学生镇定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片段,由此导入新课。如新编小语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设计如下导语:现在已经是初秋了,不知你们感受到秋天的雨没有。秋天的语啊,是一把钥匙,它帮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啊,是一盒彩色的颜料,它把大地装扮得如此绚丽多彩;秋天的雨啊,带着浓郁的芬芳,它把各种果子浸得又红又香;秋天的雨啊,吹起了号角,它告诉我们,冬天即将来临,及早准备粮食和衣裳。你们想不想领略秋天的雨啊?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秋天迷人的雨幕之中。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从而把学生带到了与课文相应的环境中,唤起学生的切身体念,激起浓郁的欣赏情趣。
一则精彩而有趣的教学导语,有时并非某种方法单独运用而成,常常可以互相交错。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灵活多变,有机的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教学导语,促进课堂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