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的时文理论剖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初科举制度基本沿袭明代,自明代以来的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八股取士制度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样板,也被清朝所采用,并不断加以强化。如何能使僵化、死板的取士制度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摆在清初学者的难题之一。戴名世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力图将古文与时文结合一体,更新以“古文为基,时文为体”的八股制度的文风,显示了强烈的经世致用思想。
  关键词:科举;八股文;戴名世
  作者简介:姜聪聪,男,山东枣庄人,研究方向:西北地区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一、明清以来的科举制度演变
  中国封建王朝自隋唐以来所采取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但也逐步走入其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采用八股取士制度,在摧残知识分子思想同时,也迫使他们针对此制度做出深刻反省。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针认为八股取士:“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费。”[1]在其《生员论》中说道:“老成之士,即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2]顾炎武的这些观点,对八股取士进行了抨击,对从八股之路所走出的佼佼者表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固然让人敬佩,但八股取士作为明清两代所遵循的选官制度,大多数的读书人仍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八股取士是以古文为基础而通过时文所表述出来的应试制度。所谓古文,则是指考试的范畴的标准—四书五经,应试的知识分子通常要对其内容和各家注释了然于胸;而今文则是指考试时所规定的题材—八股文。
  明末清初作为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为了能笼络前朝知识分子,于顺治三年开始推行科举取士制度。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使得有志于仕途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对时文投入更多精力,“研精覃思以从事于场屋之文”[3]更是成为常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戴名世提出了“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力图将古文与时文相结合,将读书与仕途相联系,避免出现只知今文而不知古文的状况。
  二、戴名世“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
  戴名世子从父业,走上科举之路,于康熙三十四年中进士,成为当时的时文大家,但对于以八股取士为标准的科举制度也有很大不满,他在追溯明代科举弊端时,总结出八股取士的社会弊端:“二百余年以来,上之所以宠进士,与进士之光荣而自得者,可不谓至乎,然而卒亡明者进士也。自其为诸生,于天人性命,礼乐制度、经史百家,茫焉不知为何事……当此之时,岂无有志之士,振奇之人,可以出而有为于世?”[4]
  但戴名世认为,尽管八股取士有诸多不足,但在抒发胸中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对八股制度进行了理性的剖析,认为八股的弊端不只是由其自身的局限性,更是人心向利的体现。
  作为通过科举考试而中得进士,走向仕途的清朝读书人,戴名世对八股文的考试范畴—古文有着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四书》、《五经》,明道之书也。”[5]他认为《四书》、《五经》是历代先哲总结得出的古今变革和历代治乱废兴的总结性概括,应仔细体会的基础上力图贯通,进而为我所用。但同时,戴名世也意识到,关于《四书》、《五经》由于历代给予的注解版本的不同,使其自身的意思最终不能被后人所知。戴名世认为宋代大儒对四书五经的解释较为合理,能较为完整的概括圣人之道:“天下之士非科举无由进,而科举之文非宋氏诸儒之说辄斥不收……则即起始学之日而固已叛于宋氏诸儒之道矣。”[6]
  在完成对古文的分析后,戴名世认为如果人人只是研读《四书》、《五经》,穷其一生揣摩其中的意思,无疑是不智之举,故此,他说:“文章之事,学问中之小者;制举之文,又文章中之微者。”[7]
  但科举毕竟是进入仕途所必经之路,因而也不能完全避开古文不谈。因而戴名世提出了对待古文应秉持“通经学古”的态度,以摒弃社会中存在的“苟得其志也,持是而往,恢恢乎有余也;苟其不得志也,亦若终身焉。此则真所谓功名者也!此则真所谓读书之有成者也!”[8]的读书态度。相反,如果不秉持“通经学古”的古文态度,则会陷入“虽富贵利达之侥幸所获,而固以为有志君子之所屑矣!”[9]的处境。
  正是读书人抱着将举业与学问相结合,才最终导致所谓“世之从事于举业也,明明茫茫,不以通经学古为务,其于古今之因革损益,与夫历代治乱废兴之故,无所用心于其间。则虽文辞烂然,而识不足以知天下之变,是举业有累于先王之法也”。[10]戴名世认为,只有在秉持通经学古的态度时,才能到达“自《六经》之文,以至历代史乘、诸子百家之书,无不有以心知其意”[11]的意境,而博古通今,饱读诗书后,方可以从然应对考场之变,更好地对人生进行定位,才不会为科举考场的一时得失所左右。
  但科举考试毕竟是以时文所表达出来,因而戴名世针对时文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首先,戴名世认为,时文来源于古文,古文给时文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是时文写作的基础,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时文脱胎于古文,但又于古文有极大的不同,正所谓时文“根抵于先儒理学之书”、“取裁于六经诸史以及诸子百家之言”[12],但取于古文的最大不同在于“意度各殊,波瀾不一,不可一定阡陌畦径求也”[13]。
  科举考试时,时文的表达能力通常是考官评判的依据,这也造成了读书人轻古文、重时文的传统,但在戴名世看来,古文与时文实则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因而戴名世在总结两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以古文为时文”的学术理念。
  至于为何是以古文为时文,而不是以时文为古文,戴名世有自己的解释:“夫所谓时文者,以其体而言之,则各有一时之所尚者,而非谓其文之必不可以古之法为之也。今夫文章之体必不一也,而大约以古之法为之者,是即古文也。故吾尝以谓时文者,古文之一体也。”[14]戴名世将古文摆放在时文之前,证明了古文相对于时文的重要性。古文之法来自于儒学经典,作为科举的基石存在,古文与时文皆出自对古文的理解于阐释,时文只不过是古文的另外一种古文的形式。   在如何使古文和时文相结合,便于使文人所理解的問题上,戴名世进一步从道家角度出发,认为要做好古文与时文的结合,须让“精”、“气”、“神”三者相结合:“盖余昔尝读道家之书矣,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减虑绝欲,吐纳以为生,咀嚼以为养。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其术用之于文章。”[15]戴名世认为,读书人应该将古文与今文相互结合,互为一体而不能轻易分割,戴名世认为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达到游刃有余,古文和时文才能相互印证,才能用时文来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戴名世的“以古文为时文”的主张,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从如何踏上科举之路来进行解析,其本质还是用这个理论进行八股文的写作,为自己的仕途打开出路而已,但也不能否认戴名世的理论主张也不失为是儒家入世理论的一种解释方法,表现出了戴名世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怀,代表了当时文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在科举的具体表现。
  注释:
  [1]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36页。
  [2]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3](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7页。
  [4](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二,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8页。
  [5](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8页。
  [6](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五,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2页。
  [7](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一,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页。
  [8](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一,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9页。
  [9](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一,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4页。
  [10](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一,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11](法)戴廷杰:《戴名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9页。
  [12](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页。
  [13](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页。
  [14](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四,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8页。
  [15](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一,王树民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其他文献
课题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2017年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基于胡学文小说创作研究张家口本土作家底层叙事的人文关怀,课题编号:2017137。  摘 要:胡学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生命运,反映小人物在人生路上的艰难跋涉和对生活的抗争、对命运的不妥协精神。  关键词:小人物;人文关怀;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王雅平(1980-),女,回族,河北沙
摘 要:文学性问题在当今大众文化发展时期成为文学与文化发展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由于网络时代文学形式多样,文学作品的数量迅猛增长,文学本身的特殊性渐渐被忽视,以量的多少决定文学成就的现象对文学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以韦勒克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下文学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解读,从文学的本质入手,对网络时代文学本质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文学以什么样的形式在网络时代呈现,任何文学发展
摘 要:唐朝是继晋朝之后的有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最大的时候占据了整个东亚大陆。唐朝的诗人们积极入仕,他们游历、上终南山、温卷、行卷,都是为了入仕。这两个条件相互碰撞,便使得在汉魏时初步发展的边塞诗走入了黄金时代。边塞诗有律诗有乐府,况且古乐府中就有战争诗题目。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也十分丰富,笔者将就唐朝边塞诗的主题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主题  作者简介:王倩,内蒙古乌海人,北方民
摘 要:随着语言学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语言学与文学的交叉也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去研究文学作品,也早已经在国内流传开来。笔者试图运用会话原则理论,来分析著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妮娜》中的一些对话片段,以此来展示会话合作原则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用,主要包括作者如何安排人物,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最后进一步帮助读者提升其文学作品的赏析
摘 要:在英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作品非《傲慢与偏见》莫属,这部作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婚恋为主题,深度剖析了五队不同年轻人的婚恋观,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闭塞状态下保守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诠释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通过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和对人生的彷徨与困惑,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时代存在的矛盾。对此,本文对《傲慢与偏见》从彷徨和困惑两个
摘 要: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恩萧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弃善从恶,陷入伦理两难,引发伦理悲剧。在其所处的伦理语境中,凯瑟琳面对“选爱情还是选物质”的伦理问题时经过内心善恶的博弈后做出了“选物质”的伦理选择,同时压抑了对自由的向往,又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后在理性意志驱动下人性因子得以复归,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导致她做出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行为而走向悲剧。凯瑟琳伦理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她在内心善恶的博弈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作家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子夜的分析,总结出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实主义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  关键词:典型背景;典型人物;现实依据  作者简介:王子文(1996-),女,汉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感情和故事线索的梳理,揭示了“鸡毛”的丰富内涵,阐释了如何用情讲故事、重塑中国商业精神以及如何讲好中国创业故事的重要性。  关键词:故事内涵;用情叙事;商业精神;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朱毅(1970-),男,福建仙游人,硕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1]本文以语境为研究视角,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实例,对两个译本进行研究和比较,并从语境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试图为英语世界中霍译本比杨译本受欢迎这一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  關键词:《红楼梦》;比较;翻译;语境  作者简介:张悦,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花果山依托神话传说《西游记》的文化底蕴,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自然山水是花果山的招牌;顽皮小猴是花果山的生命。来到花果山,领略花果山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感受花果山多姿多彩的神话氛围,体会花果山生命的灵动,重温美猴王带给我们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花果山;西游记;神话传说;美猴王  作者简介:周明洁,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