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实证分析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总体方针,《旅游学刊》从2006年起与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司市场信息处合作开办“旅游市场”栏目,就如何发展我国入境旅游展开深度研究。该栏目坚持理论与实践、国外先进理念与国內成功范例相结合,着眼事关全行业入境市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力求说理充分,视野开阔,实践指导意义强。重点突出以下选题:目的地营销;奥运—旅游;世博—旅游;高端市场开拓;国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审视;主要客源地区旅华市场开发;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等等。欢迎投稿。
  [摘 要]本文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数据,对我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总体消费水平有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与入境旅游同步发展,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入境游客;消费变动;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5-0018-05
  
  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入境外国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是衡量该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鉴于入境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入境旅游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从国内研究进展看,主要以历年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地理学视角,对入境旅游特征规律进行探讨。如外汇收入流动特征及其区域分配,入境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及其表征模型建构,旅游流的空间演变和系统调控等方面(刘春济,2007;张艳,2007;郭为,2007;李天元,2007;陈秀琼,2006;马晓龙,2006;孙玉环,2006;马耀峰,2001);但从经济学视角,对旅游消费分析研究,往往因数据限制,更多局限于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相关实证研究仅有较为零星分散报道(席建超,2003;张凌云,1999)。因此,对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将有利于深化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更加可行的理论支持。本文首先说明了研究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问题的意义,然后从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对旅游消费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意义
  
  (一)可以获取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层次和今后演变趋势重要信息
  旅游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服务)的比例关系。按旅游消费的不同用途,旅游消费结构可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饮食支出、住宿支出、交通支出、游览支出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并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支出、娱乐休闲支出、邮电通讯消费等。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游客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游客消费水平也就越高,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高。因此,分析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反映我国入境旅游消费水平所处的阶段,而且可以反映当前消费结构的内部差异,预测我国入境游客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
  
  (二)可以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从而使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
  旅游产品的结构和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供给短缺情况已基本得以缓解。旅游产品作为综合性的产品,在结构上包括住宿、饮食、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等内容。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是否合理,各种产品的内部结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合理,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就会导致比例失调,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只能是根据入境游客最终需求和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供需结构合理化。因此,应依据合理旅游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正确分析当前旅游消费结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三)可以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提供有益的思路
  游客消费行为以及引起的游客人均花费的地区差异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问题,由于受统计资料的局限,现有的旅游经济学研究对此类问题较少关注(张凌云,1999)。近年来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和新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对入境旅游消费市场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应该重视对入境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这将成为未来入境旅游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但是,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高入境游客的消费水平,搞清游客消费需求是基本前提。生产和销售入境游客所需要的旅游产品,刺激和鼓励游客购买其需要的旅游产品,游客才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
  
  二、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变动的分析
  
  (一)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支出水平
  旅游消费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是国民素质较高、法律健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是完全市场化的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消费行为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是按照入境游客平均每人天计算的旅游消费总额。入境游客消费水平表明了旅游业发展对游客旅游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游客质量的综合性指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入境旅游人均每天消费水平看,旅游消费从“九五”期间的平均134.39美元每天增加到和“十五”期间的166.08美元每天,增幅约为23.57%(表1)。但是从两个5年周期看,总体水平增长较为缓慢,年均递增在2.4%;从两个时段的平均增长看,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都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
  
  
  (二)入境游客旅游消费质量
  旅游消费质量是指人们在旅游消费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程度以及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它可以从质的方面反映消费活动的可持续性。可以结合在满足基本旅游消费后,入境游客购物和娱乐等支出消费多少加以衡量。从入境游客的购物 消费支出结构看(表2和表4),过去10年,游客人均旅游购物消费所占比例呈缓慢增长态势,旅游购物消费支出比例增长7个百分点;入境游客娱乐消费支出则更高,所占比例大约增加了3倍;而用于其他服务的消费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势头,总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因此,可认为,入境旅游消费质量明显改善,入境游客旅游的舒适、便利程度大大提高。
  
  
  
  
  (三)对入境游客消费水平的评价
  根据居民消费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有学者为了探讨居民消费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适应程度,并根据居民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比例关系,将居民消费分为三种类型:同步型消费、滞后型消费、早熟型消费(厉以宁,1992;臧旭恒等,2001)。
  在入境旅游消费中,入境游客消费水平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同样也存在相类似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中也尝试借用采取此划分方法来衡量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与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适应度关系,并构建入境旅游消费水平的评价指数,来综合评价入境旅游消费水平。入境旅游消费的三种模式:同步型消费,即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支出与旅游外汇总收入同步增长,协调变化;滞后型消费,即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支出落后于旅游外汇增长速度,旅游发展表现为游客数量膨胀和增长;早熟型消费,即入境游客消费支出的增长持续高出旅游外汇总收入的增长,超常规消费。
  在此,衡量入境游客消费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适应程度的具体指标定义为Q值,Q值的计算公式为:
  Q=CI/FI
  其中Q为人境游客消费水平与入境旅游发展适应度指数;CI为人境游客消费水平指数;FI为旅游外汇总收入水平指数。其中,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指数和旅游外汇总收入指数均以上年为100;当Q=1,表明入境游客消费为同步型消费;当Q<1,表明入境游客消费为滞后型消费;当0>1,表明入境游客消费为早熟型消费。
  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值的计算结果见表3。表3的数据表明,1995-2005年,入境游客消费水平的Q值均小于1,存在入境游客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的倾向。因此,“九五”和“十五”期间入境游客消费属滞后型消费。实际也表明,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202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2%,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9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2%,但排名仅居世界第七位。也就是说,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规模是不对称的,人均消费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参考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基本维持不变的事实,“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主要是通过量的扩张来完成。
  
  三、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
  
  (一)入境游客各项旅游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入境游客消费中多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用各项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来表示,是反映入境游客生活消费质量变化状况和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各项旅游需求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从旅游消费结构总体看,“九五”期间,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比例为36.2%,而基本消费比例占63.78%;“十五”期间,旅游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比例达到41.4%,增加超过5个百分点,旅游基本消费比例相应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入境游客在满足旅游基本性需求后,花费在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性旅游消费领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表4)。
  在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中,旅游交通消费(包括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支出列第一位,10年来基本维持在30%水平左右,变动幅度较小。旅游住宿消费支出居次,但在总体消费水平支出中,也是降幅最大支出类型,“九五”期间,约占总量的15%左右,“十五”期间约占11%左右,而从1995年至2005年的11年间,在入境旅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锐减4个百分点。餐饮居第三位,基本也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而用于游览观光的支出也没有明显的改善,在4%的水平范围内。从这三类基本性需求消费变动趋势看,旅游长途交通消费比“九五”末期有较为显著增加,这显然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刺激内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交通运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同时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分布于广阔的地域,连绵不断。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势必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而旅游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则恰好相反,有降低趋势。这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住宿接待能力急剧膨胀,市场供大于求,整个行业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客观现实。
  在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中,购物旅游消费支出居首位,维持匀速增长态势,在总消费支出的比例约在20%左右;其次是其他服务支出,消费比例逐年增大,“十五”期间相比“九五”期间所占比例大约增加了3个百分点;第三是娱乐消费支出水平不断的提高,虽然总量仍然较小,但增长率却达到近3个百分点。显然这与近10年,旅游整体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旅游景区景点以及相关休闲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密切关系。
  
  
  
  (二)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度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表征变量。通常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的差的绝对值相加即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值,用变动值除以考察年数,得到年平均结构变动度,其公式为:
  Ci=2|xil-xiO|/y
  Ci为年均结构变动度;xil为期末第i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xiO为期初第i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y为考察年数。
  本文比较了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时段的入境游客消费平均结构变动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的数值表明,1996-2000年间,入境游客消费年均结构变动度分别是0.0492;2001-2005年,入境游客消费年均结构变动度分别下降至0.0110。这意味着,在“九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处于“井喷式”快速发展阶段,游客消费结构变动较大,“十五”期间变动幅度又趋于稳定。
  从各项消费支出对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动值的贡献率看,1996-2000年,入境游客娱乐、住宿和其他服务消费比重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在2001-2005年,入境游客的旅游交通仍是贡献最大的消费项目,而其他服务、娱乐消费比重贡献率次之。这表明,近年来,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入境游客消费结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在满足基本旅游消费的基础上,非基本型旅游消费服务设施有了更大的发 展,入境游客有了更多消费选择,用于此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三)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变化的评价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变化趋向合理。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李一玮,2004)。从入境旅游消费变动趋势看,基本性需求消费在游客旅游消费结构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九五”期间,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比例为36,2%,而基本消费比例占63.78%;“十五”期间,旅游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非基本消费占总消费比例达到41.4%。由此可见,我国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在经历了稳定调整的发展过程,“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并有望持续发展,逐步向合理状态的标准逼近,其发展潜力也非常大。(2)在旅游总消费中,物质资料消费多,精神资料消费少。2005年,入境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6.8%,说明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和其他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
  
  四、结论和讨论
  
  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旅游消费水平从低到高,消费结构由不合理状态向合理状态的不断逼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中国入境游客1996-2005年的旅游消费变动的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旅游整体消费水平有显著增加,旅游消费阶段仍处于滞后性消费阶段。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又趋于稳定,总体结构向趋于合理逼近。但是旅游消费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旅游产品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在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上有所偏斜,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引起旅游消费的不合理状态。此外,娱乐设施缺乏影响消费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这也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就是说,基于我国旅游供给一直落后于需求变化的现实,加上旅游消费惯性的作用,未来无论在旅游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上,仍面临诸多艰巨任务。因此,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提档升级,将是未来实现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与入境旅游发展的同步,实现旅游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罗伯迪格.可鲁斯 王有成  [摘 要]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是许多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复杂但很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基于增长率的绩效评估模型并不能反映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本文旨在提出并以数据证明以价值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模型。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绩效;增长率;可持续性发展;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
期刊
[摘要]旅游接待地一般要经历自然发展、接待要素发展、吸引物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目的地发展和区域发展等6个递进的阶段,向高一阶段的跃升就是旅游业的转型过程。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或地区已开始进入目的地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旅游合作有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等4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尽管政府的作用不无空缺,但市场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力量。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全新思维角度阐明全球背景下中国出境旅游,特别是赴欧洲的出境旅游的特征。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游客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旅游行为、中国游客赴欧旅游的动机和不同游客群体、中国和欧洲游客之间的知识鸿沟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基础上,提出中国与欧洲旅游组织机构的未来发展任务,并进一步指出从事中国出境游的经销商和企业应以顾客为定向,发展适合中国游客市场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战略。  [关键词]中国出境旅游;欧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个描述,从旅游消费者选择旅游方式的动机和自主性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旅游方式下消费者效用的获得,阐明了旅游方式中的自主权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以及旅游消费者类型与旅游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效用;自主权;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旅游者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曲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应该有两个纬度的内容:基于遗产特性的产品体系的深化与扩展以及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用因子聚类归纳了曲阜文化遗产内涵的产品表现形式,分析了产品体系开发的路径;通过满意度分析,明确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进而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的基本框架模型。  [关键词]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旅游开发
期刊
[摘要]个体内部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反映整体之间的差异。区域旅游发展内部要素间存在不同步关系,旅游资源(resource)、游客规模(scale)和经济效益(income)存在错位,笔者称之为“RSI错位现象”。本文以31省、市、自治区为单元,按“要素组合一区域类型一类型比较”的思路,采用旅游资源丰度、接待国内游客规模及国内旅游收入3项指标,依照“R—S—I的组合关系”对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予以比较。
期刊
编辑手记    在这骄阳似火的炎炎5月,2007年第6期《旅游学刊》又要与大家见面了!“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延续了前两期的主题-网络与旅游。为配合这一论题,我们选取了《旅游者网络社区的功能与市场意义研究》和《基于Website的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营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两篇文章,前者总结了旅游者网络社区的3大功能及市场意义;后者对旅行社电子商务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期共选取了16篇文章,并对旅游
期刊
[摘 要]CBD与RBD的研究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飞跃式发展的背景下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导致了研究视野的偏差。本文在对CBD与RBD的概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一、RBD包括城市RBD和非城市RBD。而对城市RBD的研究并不能概括所有RBD的特征,也不能解决非城市RBD规划和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二、从CBD与RBD的起源和功能来看,两者的不同之处大于其共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展览业发达的东莞为研究样地,探究参展商参展决策权衡、评估的主要因素以及类型各异的参展商不同的参展决策。研究表明,参展商参展决策主要是对主办方、专业观众、同行参展商、举办地、外在因素这5个指标权衡、评估的过程,其中主办方的声誉、交通、展览会举办区域是参展商参展决策最重要的3个因素。从决策过程来看,参展商分为理智型、大众型、尝试型3种类型。  [关键词]参展商;展览会;参展决策  [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影响旅游者出行的隐性相关因素角度,以2003年截面数据为准,选取了17个国家和6项同旅游者出境旅游及花费相关的隐性相关因素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出境人数和花费主要受客源国人均GDP、国民教育水平、消费水平和稳定的消费环境、民用航空业发达程度因素的影响;我国17个主要客源国因隐性相关因素的影响而聚合为5大类;其来华旅游人数和其总体出境旅游人数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