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球运动是最近几年地理科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学生很难拿分,因为教材相关内容较少、较简单,同时题目灵活多变、新题层出不穷。若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遇到题目能随机应变,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地理 地球运动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27
地球运动是最近几年地理科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学生很难拿分,因为教材相关内容较少、较简单,同时题目灵活多变、新题层出不穷。若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遇到题目能随机应变,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常用解题方法。
一、估算法
【例1】2013年11月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赴南极考察,并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东经76°58′,南纬73°51′)。途中“雪龙”号获悉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南极被浮冰困住,随即赶往营救。读右边的南极轮廓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建成时,“泰山”站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是(B)
A. 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约28°
B.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28°
C. 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约24°
D. 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约24°
分析:由于该题是选择题,所谓选择题就是寻找最佳答案,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法。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移至赤道,太阳直射点跨纬度23.5°,所花时间大约为90天,太阳直射点大约每天移动0.26°,而12月22日到2月8日大概有48天,则相差纬度为12.5°,所以2月8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约是11°S,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28°。
小结:由于相邻的两个两分两至日,时间相隔大约是90天,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大约是23.5°,所以地球公转移动的纬度每天大约是0.26°,或者太阳直射点移动1°所花的时间大约是3.8天。此类估算法可以求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大概纬度,也可以求太阳直射点在某纬度时大概的日期。
二、排除法
【例2】某地在一年中T1、T2两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70°,且昼长T1日大于T2日,则(C)
A.该地可能位于赤道 B.该地可能位于6°S
C.T1可能是夏至日D.T2可能是秋分日
分析:如果该地位于赤道,则一年中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但赤道上的昼长是全年等长的,不可能存在昼长T1日大于T2日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该地为6°S,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Φ-δ|,直射点的纬度为14°N,根据估算法日期大概是5月13日和8月1日附近,但此两日的昼长是相等的,故B选项错误;若T2为秋分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该地为20°N或20°S,同理可推知T1日为春分日,则昼长T1=T2,与题意不符,故也错误。
小结:①23.5°N—90°N或23.5°S—90°S: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且昼长相等。23.5°N—23.5°S:一年中有3次或4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昼长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且昼长不等,则该地位于3.5°N—3.5°S之间,不包括赤道。③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且昼长不等,从直射点的纬度范围看: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直射点的纬度范围是16.5°N—23.5°N或16.5°S—23.5°S,用估算法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或南纬16.5°时,日期大概是5月27日、7月18日、11月27日和1月17日。
三、规律法
【例3】右图为不同纬度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分布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纬度由高到低:①④③②
B.冬至日白昼时间由长到短:①②④③
C.夏至日日出由早到晚:①④③②
D.等长树干年最长午影由长到短:①②④③
分析:由题意可知,图中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且为0°,则该地纬度是66.5°N;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日最大且小于90°,夏至日最小且大于0°,则该地纬度为23.5°S—66.5°S;图中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次最大且为90°,都出现在冬半年,夏至日最小且为60°,则该地的纬度是6.5°S;图中④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且为90°,则该地的纬度是23.5°N。所以四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①②④③,故A选项错误;冬至日的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②③④①,故B选项也错误;夏至日日出时间的早晚是由经度和纬度共同决定的,若四地经度不同,则不能判断,若四地经度相同,则日出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所以C选项也错误;年最长午影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中午的影子,四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的大小关系是③④②①,所以影子由长到短的顺序是①②④③,D选项正确。
小结: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规律总结如下。①若一年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为90°,则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其中若最大只有一次且出现在夏至日,该地位于23.5°N;若最大只有一次且出现在冬至日,该地位于23.5°S;若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66.5°,则该地位于赤道上。②若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90°,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又大于0°,则该地位于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其中若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出现在夏至日,则位于北半球;出现在冬至日,则位于南半球。③若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或等于0°,表示该地会出现极夜现象,则该地位于极圈到极点之间。其中一年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出现在夏至日,则为北半球;若出现在冬至日,则位于南半球。
四、概念法
【例4】地球与其他行星都以不同的周期绕太阳公转,当行星和太阳都处地球的同一侧时,就是行星与太阳的会合,叫做行星合日,简称合。行星合日是一种周期性现象。根据行星会合周期示意图分析:若图中行星P的公转周期为P,地球的公转周期为E,则行星合日的周期T为 (D)
A. T=PE/ (P E)
B. T= (E-P)/(E P )
C. T=PE/ (P-E)
D. T=PE/ (E-P)
分析:該题难度很大,但如果学生真正搞清楚线速度的概念,并从次概念入手去思考,还是可以做出来的。线速度的一般定义是质点(或物体上各点)做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在地理上,线速度是地球自转时,某一点过一小时走的距离。此路程为转过的弧长,又可以看成是转过的角度。(因为转过的角度越大,弧长就越长。)设行星的公转速度为VP,则VP=360°÷P。设地球的公转速度为VE,则VE=360°÷E。根据题意,行星合日的周期为T,且若地球公转的角度为A,则行星公转的角度为A 360°。可以得出:360° T*360°÷E= T*360°÷P。经过变形可得:PE=T(E-P),所以答案是D。
小结:有些看似非常难的题目,可能初看没有任何头绪,可以试着从概念入手,想想相关概念的意思,以及是怎么表达的,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
地球运动类题目对学生地图感知、逻辑思维等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读图析图、逻辑推导、创新解题方面能力的培养。任何题目都有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也有解题突破口,只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全部已知条件,并用不同方法尝试解答,一定能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地理 地球运动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27
地球运动是最近几年地理科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学生很难拿分,因为教材相关内容较少、较简单,同时题目灵活多变、新题层出不穷。若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遇到题目能随机应变,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常用解题方法。
一、估算法
【例1】2013年11月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赴南极考察,并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东经76°58′,南纬73°51′)。途中“雪龙”号获悉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南极被浮冰困住,随即赶往营救。读右边的南极轮廓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建成时,“泰山”站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是(B)
A. 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约28°
B.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28°
C. 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约24°
D. 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约24°
分析:由于该题是选择题,所谓选择题就是寻找最佳答案,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法。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移至赤道,太阳直射点跨纬度23.5°,所花时间大约为90天,太阳直射点大约每天移动0.26°,而12月22日到2月8日大概有48天,则相差纬度为12.5°,所以2月8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大约是11°S,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28°。
小结:由于相邻的两个两分两至日,时间相隔大约是90天,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大约是23.5°,所以地球公转移动的纬度每天大约是0.26°,或者太阳直射点移动1°所花的时间大约是3.8天。此类估算法可以求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大概纬度,也可以求太阳直射点在某纬度时大概的日期。
二、排除法
【例2】某地在一年中T1、T2两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70°,且昼长T1日大于T2日,则(C)
A.该地可能位于赤道 B.该地可能位于6°S
C.T1可能是夏至日D.T2可能是秋分日
分析:如果该地位于赤道,则一年中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但赤道上的昼长是全年等长的,不可能存在昼长T1日大于T2日的现象,故A选项错误;该地为6°S,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Φ-δ|,直射点的纬度为14°N,根据估算法日期大概是5月13日和8月1日附近,但此两日的昼长是相等的,故B选项错误;若T2为秋分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该地为20°N或20°S,同理可推知T1日为春分日,则昼长T1=T2,与题意不符,故也错误。
小结:①23.5°N—90°N或23.5°S—90°S: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且昼长相等。23.5°N—23.5°S:一年中有3次或4次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昼长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且昼长不等,则该地位于3.5°N—3.5°S之间,不包括赤道。③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0°,且昼长不等,从直射点的纬度范围看: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直射点的纬度范围是16.5°N—23.5°N或16.5°S—23.5°S,用估算法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或南纬16.5°时,日期大概是5月27日、7月18日、11月27日和1月17日。
三、规律法
【例3】右图为不同纬度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分布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纬度由高到低:①④③②
B.冬至日白昼时间由长到短:①②④③
C.夏至日日出由早到晚:①④③②
D.等长树干年最长午影由长到短:①②④③
分析:由题意可知,图中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且为0°,则该地纬度是66.5°N;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日最大且小于90°,夏至日最小且大于0°,则该地纬度为23.5°S—66.5°S;图中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次最大且为90°,都出现在冬半年,夏至日最小且为60°,则该地的纬度是6.5°S;图中④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且为90°,则该地的纬度是23.5°N。所以四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①②④③,故A选项错误;冬至日的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②③④①,故B选项也错误;夏至日日出时间的早晚是由经度和纬度共同决定的,若四地经度不同,则不能判断,若四地经度相同,则日出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所以C选项也错误;年最长午影就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中午的影子,四地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的大小关系是③④②①,所以影子由长到短的顺序是①②④③,D选项正确。
小结: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规律总结如下。①若一年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为90°,则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其中若最大只有一次且出现在夏至日,该地位于23.5°N;若最大只有一次且出现在冬至日,该地位于23.5°S;若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66.5°,则该地位于赤道上。②若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90°,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又大于0°,则该地位于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其中若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出现在夏至日,则位于北半球;出现在冬至日,则位于南半球。③若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或等于0°,表示该地会出现极夜现象,则该地位于极圈到极点之间。其中一年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若出现在夏至日,则为北半球;若出现在冬至日,则位于南半球。
四、概念法
【例4】地球与其他行星都以不同的周期绕太阳公转,当行星和太阳都处地球的同一侧时,就是行星与太阳的会合,叫做行星合日,简称合。行星合日是一种周期性现象。根据行星会合周期示意图分析:若图中行星P的公转周期为P,地球的公转周期为E,则行星合日的周期T为 (D)
A. T=PE/ (P E)
B. T= (E-P)/(E P )
C. T=PE/ (P-E)
D. T=PE/ (E-P)
分析:該题难度很大,但如果学生真正搞清楚线速度的概念,并从次概念入手去思考,还是可以做出来的。线速度的一般定义是质点(或物体上各点)做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即时速度。在地理上,线速度是地球自转时,某一点过一小时走的距离。此路程为转过的弧长,又可以看成是转过的角度。(因为转过的角度越大,弧长就越长。)设行星的公转速度为VP,则VP=360°÷P。设地球的公转速度为VE,则VE=360°÷E。根据题意,行星合日的周期为T,且若地球公转的角度为A,则行星公转的角度为A 360°。可以得出:360° T*360°÷E= T*360°÷P。经过变形可得:PE=T(E-P),所以答案是D。
小结:有些看似非常难的题目,可能初看没有任何头绪,可以试着从概念入手,想想相关概念的意思,以及是怎么表达的,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
地球运动类题目对学生地图感知、逻辑思维等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读图析图、逻辑推导、创新解题方面能力的培养。任何题目都有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也有解题突破口,只要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全部已知条件,并用不同方法尝试解答,一定能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