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虚拟寄意
别具一格
——杜甫诗《佳人》新析
王浩洪
乾元二年(公元795年),安史之乱已发生五年,时饥馑遍地,谷食踊贵,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鄜州的家人亦缺衣少食,难以聊生。是年七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举家西入秦州,欲在西枝村置草堂卜居未成,在秦州小居。他目睹了内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发而为诗,写下了《秦州杂诗》五律二十首,描写离乱,伤时感怀,都是有关安史之乱、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同时,在秦州写下的还有一首五言古风《佳人》,与诗人的《秦州杂诗》以及他的绝大多数纪实诗不同。这却不是一首摹实写真的作品,而是一首虚拟寄意之作。这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出分析说明。
首先,从杜甫当时的处境看。杜甫的人生际遇,有过辉煌时期。40岁那年,他进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皇帝赏识,待命集贤院。44岁,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公元757年,杜甫46岁,在凤翔拜谒刚继位不久的新君肃宗,正当用人的肃宗称之日:“尔之才德,朕深知之。”官拜左拾遗。到职不久,便因宰相房瑕事得罪肃宗。房瑕统兵平乱,兵败陈涛斜,又因牵涉董廷兰贿赂案,肃宗罢其宰相。杜甫与房琯素善,上疏以为“罪细,不宜免大臣”。肃宗大怒,诏三司问罪,得宰相张镐等人保奏,得免治罪,但不再重用,放其省家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这种宠而复失、转瞬荣枯的仕途变迁,对心性极高的诗人来说,其打击何其大也!杜甫是一位政治抱负很大的人,忧国忧民,“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新唐书》),建功立德是他极力追求的。政治上的失意,怎能不在他的心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杜甫又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唐书上说他“性褊躁傲诞”。他给剑南节度使严武做幕僚,却不把严放在眼里,不仅“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而且还“醉登武床,瞪视日:严挺之乃有此儿!”其旷放和自傲,可见一斑。由杜甫所处的逆境和他的性格来看,诗人以绝代佳人自况,自美自悲,感慨伤怀,是非常自然的事。这不仅符合他从高处跌落时的心理逻辑,也与他自尊自傲的思想性格和“高而不切”的思维方式吻合一致。诗,并不一定写的是生活中的实际人事。诗中的人事,只是表达诗人被抛弃和无所依靠的人生经历的一种寄托对象。
其二,从创作发生过程的特点看。这首诗对人、事和景物的描写都较为具体,形象感较强,甚至还有叙事成份(如“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故仇兆鳌认为:“按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故形容曲尽。旧说托弃妇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成雕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恺致如此。”然而细细观之就会发现,诗中的景物、人事都只是带有一般共性的形象,并无多少特异之处。或从前人诗歌中转用,或从典籍中借来,或由诗人主观属意转化生成。并非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个性鲜明独特的事物和情景。不曾见到其它杜诗所具有的那种鲜明个性描绘的特点。“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绝代佳人,语出《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幽居空谷,也有出处。王充《论衡》有“幽居静处,恬淡自守”的描叙,《诗经》有“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的美景。草木零落,亦出自《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的诗句。“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这句粗看似是叙写了一个故事,然而,《诗经》有“天降丧乱”之句,《抱朴子》有“官高者其责重”之说,《史记·邹阳传》亦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很明显,兄弟官高,骨肉不收乃由此数典转出,况且渔阳乱起,多少骨肉分离,手足难以相救,多少高官失助,性命不保。这里所说的兄弟遭戮而不得收尸,不过是在众多的事实和见闻上作出的一般想象和典型概括。“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前两句感慨世事变幻,人情险恶,乃為议论抒情之语,后两句所言喜新厌旧乃为古老的话题。古诗有云:“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且诗中“轻薄儿”“美如玉”亦各有出处,《后汉书·宗室传》有云:“光武曰,孝孙素谨善,当是长安轻薄儿误之耳。”《诗经》有诗云:“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至于“合昏(欢)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只是借合欢、鸳鸯这些世间物象来谴责那图新逐旧的“夫婿”,议论成份很重。王僧儒有诗云:“新人含笑近,故人含泪隐。”“但见”句分明是由此诗化出。可见新人旧人,并非实指生适中的新妇弃妇,实是象征着朝廷上的人事更替,新进承欢、旧臣逐隐的客观事实。之后数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坚贞操行,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性,表达诗人虽为见弃却要守清避浊、贫贱不移的忠贞情怀。这里借用《东方朔传》中董偃与母卖珠度日的典故,想象自己用藤萝修补破败茅屋(后诗人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意竟相吻合),像陶潜一样隐逸僻居,自食其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却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也没有“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却是采柏、倚竹,这当然含寓着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品行情操,竹、柏不过是诗人自况的象征物罢了。采桕、倚竹只是诗人想象中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并非实有其人其事。
由此可见,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是从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受出发,以“佳人”为思想感情的“客观对应物”,借用、化用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故事乃至情境,将自己的属意托出。并不一定需要生活中实有其人其事才可以写出。所以,这首诗不是根据实际生活依样画出的“葫芦”。杜甫一贯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创作,以对现实的写真为擅长,但他又是一位有很高表达能力的诗人。这首诗即很有力地说明诗人具有丰富高超的想象能力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其三,从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真实性程度看。诗一开头,即云有绝代佳人幽居在空谷,很难令人置信,虽然说时处乱离,抑或有贵妇流落民间,但独居渺无人烟之深山僻谷,与草木禽兽为伍,是极难有可能的。这种野人般的生活,非但对于一个妇女,即使对一个男人也是难以想象的,更不必说是一位曾经足不出户的古代大家少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佳人来此,究竟是因关中丧乱与夫婿失散,还是夫婿轻薄,抛弃了这绝代美人?既是绝代美人又何以被弃?如是夫妻失散又怎知“新人美如玉”,何来新旧之说?此其二也。第三点,诗的前四句中,云草木零落,其景具是秋冬时节,诗尾采柏之实和天寒倚竹的描述,也当在深秋或初冬。然而,云摘花、牵萝则是春夏时令之事状,“牵萝补茅屋”说的是藤萝生长繁茂,将其牵至茅舍之上,让生长的藤萝护遮破漏之茅屋以蔽风雨。诗中的“萝”即萝摩,是种攀援植物,《本草纲目》记,萝摩“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杜甫这年七月辞官,秋至秦州,十月往同谷(甘肃徽县),十二月至成都。即是说,他这年冬天就已入蜀。在秦州只呆了很短的时日,根本不可能是目睹了这位佳人的生活情状后的写实。由此也可见,绝代佳人,春夏秋冬的生活情状,也只是诗人幻想的结果,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虚构的形象。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是一回事。诗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诗并不要求照相式地再现生活。我分析《佳人》诗中上述疑点,是指出它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上的矛盾和一致,一点也不意味着它因此就不是一首好诗。相反,正是由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虚构的形象,表达了深沉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真实,人们便丝毫也不计较这些生活真实上的些微差异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杜甫的《佳人》是一首很特别的作品。它在杜甫整个创作中别具一格。虽然,这首诗仍没离开用描写生活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模式,但却不是那种记录式地反映生活现状的方法,而是通过寻找吻合并能表现诗人的经验感受的形象并加以生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向。这种写法在杜甫诗中实在是并不多见的。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虚拟寄意
别具一格
——杜甫诗《佳人》新析
王浩洪
乾元二年(公元795年),安史之乱已发生五年,时饥馑遍地,谷食踊贵,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鄜州的家人亦缺衣少食,难以聊生。是年七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举家西入秦州,欲在西枝村置草堂卜居未成,在秦州小居。他目睹了内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发而为诗,写下了《秦州杂诗》五律二十首,描写离乱,伤时感怀,都是有关安史之乱、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同时,在秦州写下的还有一首五言古风《佳人》,与诗人的《秦州杂诗》以及他的绝大多数纪实诗不同。这却不是一首摹实写真的作品,而是一首虚拟寄意之作。这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出分析说明。
首先,从杜甫当时的处境看。杜甫的人生际遇,有过辉煌时期。40岁那年,他进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皇帝赏识,待命集贤院。44岁,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公元757年,杜甫46岁,在凤翔拜谒刚继位不久的新君肃宗,正当用人的肃宗称之日:“尔之才德,朕深知之。”官拜左拾遗。到职不久,便因宰相房瑕事得罪肃宗。房瑕统兵平乱,兵败陈涛斜,又因牵涉董廷兰贿赂案,肃宗罢其宰相。杜甫与房琯素善,上疏以为“罪细,不宜免大臣”。肃宗大怒,诏三司问罪,得宰相张镐等人保奏,得免治罪,但不再重用,放其省家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这种宠而复失、转瞬荣枯的仕途变迁,对心性极高的诗人来说,其打击何其大也!杜甫是一位政治抱负很大的人,忧国忧民,“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新唐书》),建功立德是他极力追求的。政治上的失意,怎能不在他的心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杜甫又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唐书上说他“性褊躁傲诞”。他给剑南节度使严武做幕僚,却不把严放在眼里,不仅“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而且还“醉登武床,瞪视日:严挺之乃有此儿!”其旷放和自傲,可见一斑。由杜甫所处的逆境和他的性格来看,诗人以绝代佳人自况,自美自悲,感慨伤怀,是非常自然的事。这不仅符合他从高处跌落时的心理逻辑,也与他自尊自傲的思想性格和“高而不切”的思维方式吻合一致。诗,并不一定写的是生活中的实际人事。诗中的人事,只是表达诗人被抛弃和无所依靠的人生经历的一种寄托对象。
其二,从创作发生过程的特点看。这首诗对人、事和景物的描写都较为具体,形象感较强,甚至还有叙事成份(如“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故仇兆鳌认为:“按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故形容曲尽。旧说托弃妇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成雕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恺致如此。”然而细细观之就会发现,诗中的景物、人事都只是带有一般共性的形象,并无多少特异之处。或从前人诗歌中转用,或从典籍中借来,或由诗人主观属意转化生成。并非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个性鲜明独特的事物和情景。不曾见到其它杜诗所具有的那种鲜明个性描绘的特点。“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绝代佳人,语出《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幽居空谷,也有出处。王充《论衡》有“幽居静处,恬淡自守”的描叙,《诗经》有“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的美景。草木零落,亦出自《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的诗句。“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这句粗看似是叙写了一个故事,然而,《诗经》有“天降丧乱”之句,《抱朴子》有“官高者其责重”之说,《史记·邹阳传》亦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很明显,兄弟官高,骨肉不收乃由此数典转出,况且渔阳乱起,多少骨肉分离,手足难以相救,多少高官失助,性命不保。这里所说的兄弟遭戮而不得收尸,不过是在众多的事实和见闻上作出的一般想象和典型概括。“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前两句感慨世事变幻,人情险恶,乃為议论抒情之语,后两句所言喜新厌旧乃为古老的话题。古诗有云:“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且诗中“轻薄儿”“美如玉”亦各有出处,《后汉书·宗室传》有云:“光武曰,孝孙素谨善,当是长安轻薄儿误之耳。”《诗经》有诗云:“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至于“合昏(欢)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只是借合欢、鸳鸯这些世间物象来谴责那图新逐旧的“夫婿”,议论成份很重。王僧儒有诗云:“新人含笑近,故人含泪隐。”“但见”句分明是由此诗化出。可见新人旧人,并非实指生适中的新妇弃妇,实是象征着朝廷上的人事更替,新进承欢、旧臣逐隐的客观事实。之后数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坚贞操行,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性,表达诗人虽为见弃却要守清避浊、贫贱不移的忠贞情怀。这里借用《东方朔传》中董偃与母卖珠度日的典故,想象自己用藤萝修补破败茅屋(后诗人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意竟相吻合),像陶潜一样隐逸僻居,自食其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却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也没有“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却是采柏、倚竹,这当然含寓着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品行情操,竹、柏不过是诗人自况的象征物罢了。采桕、倚竹只是诗人想象中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并非实有其人其事。
由此可见,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是从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受出发,以“佳人”为思想感情的“客观对应物”,借用、化用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故事乃至情境,将自己的属意托出。并不一定需要生活中实有其人其事才可以写出。所以,这首诗不是根据实际生活依样画出的“葫芦”。杜甫一贯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创作,以对现实的写真为擅长,但他又是一位有很高表达能力的诗人。这首诗即很有力地说明诗人具有丰富高超的想象能力和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其三,从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真实性程度看。诗一开头,即云有绝代佳人幽居在空谷,很难令人置信,虽然说时处乱离,抑或有贵妇流落民间,但独居渺无人烟之深山僻谷,与草木禽兽为伍,是极难有可能的。这种野人般的生活,非但对于一个妇女,即使对一个男人也是难以想象的,更不必说是一位曾经足不出户的古代大家少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佳人来此,究竟是因关中丧乱与夫婿失散,还是夫婿轻薄,抛弃了这绝代美人?既是绝代美人又何以被弃?如是夫妻失散又怎知“新人美如玉”,何来新旧之说?此其二也。第三点,诗的前四句中,云草木零落,其景具是秋冬时节,诗尾采柏之实和天寒倚竹的描述,也当在深秋或初冬。然而,云摘花、牵萝则是春夏时令之事状,“牵萝补茅屋”说的是藤萝生长繁茂,将其牵至茅舍之上,让生长的藤萝护遮破漏之茅屋以蔽风雨。诗中的“萝”即萝摩,是种攀援植物,《本草纲目》记,萝摩“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杜甫这年七月辞官,秋至秦州,十月往同谷(甘肃徽县),十二月至成都。即是说,他这年冬天就已入蜀。在秦州只呆了很短的时日,根本不可能是目睹了这位佳人的生活情状后的写实。由此也可见,绝代佳人,春夏秋冬的生活情状,也只是诗人幻想的结果,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虚构的形象。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是一回事。诗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诗并不要求照相式地再现生活。我分析《佳人》诗中上述疑点,是指出它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上的矛盾和一致,一点也不意味着它因此就不是一首好诗。相反,正是由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虚构的形象,表达了深沉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真实,人们便丝毫也不计较这些生活真实上的些微差异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杜甫的《佳人》是一首很特别的作品。它在杜甫整个创作中别具一格。虽然,这首诗仍没离开用描写生活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模式,但却不是那种记录式地反映生活现状的方法,而是通过寻找吻合并能表现诗人的经验感受的形象并加以生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向。这种写法在杜甫诗中实在是并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