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女强》,和其中熟悉的情节相遇,“90后”新媒体人看个热闹,“80后”纸媒人怒赞真实,更有一批坐在电视机前的老媒体人看得触景生情、心领神会,因为他们都是经历过纸媒黄金时代,见证由盛转衰命运的资深报人……
“这是我做得最累的一个剧了。”六六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做一部现代题材的戏太累,也太难,“我都后悔选择写‘媒体行业’了。别人的剧出来都狠命地宣传,我们这个剧都没有怎么做宣传,一个是宣传口径很难把握,还有就是钱都花在修改戏上了。”
的确,从内容上看,这部剧讲的是女记者郑雨晴从报社实习生开始职场生涯,到35岁时晋升为都市报女社长的经历,堪称“媒体人自己的故事”。
微信号“记者站”上有媒体人就这样写道:戏中有记者的辛酸。比如郑雨晴年轻时暗访地沟油制造工厂,被发现了身份,与同伴驾车逃跑却出了车祸受伤;在调查医院涉嫌贩毒后,冒着坠楼风险、呕心沥血写出来的采访报道,报社领导却说:这篇稿不发了……
也有身为传统媒体人的无奈。郑雨晴人近中年时,一心只想着提前过半退休的日子照顾女儿,没想到报社突发状况,她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报社高管。但是传统媒体单位问题严重,变革也阻力重重,好不容易让经营有了转机,互联网的冲击波又汹涌而来……
还有记者日常生活的不易。郑雨晴由于工作太忙,婚姻亮起了红灯。应对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这本是都市剧情节中的“规定动作”,但不得不说,确实能激起许多记者的共鸣。
这位媒体人甚至表示,这部剧改名叫作“记者不玩命天不容”似乎更能说得通,“就像白岩松说过的:生活是平淡的,但没有一个新闻人是舒服的,舒服了,就不是做新闻的了。”
不仅仅是地沟油、医院黑交易、新闻敲诈……剧中的好些剧情都是十余年来,真正见诸新闻行业的大事件。
但六六坦言,如果是按正常剧情制作出来的戏,其实远远不止41集,“说句实话,更真实的,你都还没看到。删掉的戏很多,包括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在素材的选择上就反复斟酌,这也是最累的地方。”
在她看来,写故事并不难,难的是知道什么不写,“因为我的故事收集量非常大。但是,我要选哪些能表现在电视剧里,哪些不行,这都是挺痛苦的。”
六六说,她心疼每一段被删掉的戏,“没有一个故事是平白无故放进去的,而且这些都是成本啊”,但更真实的故事,媒体人都知道,“我现在心里很平衡,我删个情节算什么呀,你们天天在这种环境里工作。”
在业内,六六写故事是出了名的快,《王贵与安娜》她写了15天,《双面胶》写了30天,长篇小说《蜗居》,40天就写完了。而《女强》从正式落笔开始算起,也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写得快的前提是素材都已经很充分了,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体验生活上了”。
六六的闺蜜九枚玉在安徽一家都市报工作。为了写出媒体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六六并没有参考国外任何一部新闻行业剧,“因为媒体行业很特殊,国内外根本没有可比性”。后来,她带着演员海清,在这家报社体验了好几个月生活,其间所见所闻都成了这部戏的素材。
“剧里所有的人、所有的故事,都有原型。”六六确定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每一个岗位,下到印刷厂、发行,上至主编室,她都去体验了,“从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不仅仅在报社,也去了很多国企、银行蹲点。基本上全部都要做一遍,不然怎么写得出来各个环节。只要我找得到故事人物的原型,都会叫海清也去看一下。” 事实上,早在写《心术》的时候,六六就去医院体验过生活,但可惜,剧里表现得不及现实一个零头。毕竟医患矛盾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医生也有复杂人性,给有钱病人开高价药,但是帮贫困患者省钱,往下说深了还有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这些在《心术》里都看不到。
但在《女强》里,六六进了一步。中国新闻媒体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是官方的宣传机构,肩负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这和西方纯粹市场化的媒体大不一样。如果在一部讲述媒体行业转型的电视剧里回避这一层关系,那就差不多做成了“悬浮剧”。这一次,六六没有回避这个矛盾。《女强》少见地正面展现了媒体和主管部门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可以说是该剧的一大突破。
剧中,郑雨晴刚出道时一篇有关PC项目的稿子捅了娄子,导致项目缓建。郑雨晴连同报社相关领导都被罚写检查,初生牛犊的她很委屈地向丈夫诉苦,丈夫回应:“你说你是一个喉舌,怎么不配合他们工作。”讽刺的是,多年以后,她身为领导,底下的人犯了跟她当年一样的错误,她也让年轻人学她当年写检讨。
作为一部都市剧,《女强》的画风有点不一样,它有很多政治词汇,不少片段有政治剧的格局。剧中的郑雨晴艰难地找寻平衡,电视机前的媒体人感同身受。
因为有了“媒体从业”的经历,六六也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不容易,“记者工作非常难做。他们不仅是事实和真相的报道者,还可能是宣传的部门,要注意把握方向和尺度。这个职业对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是业务素质,还要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
《女强》用十几集的篇幅讲述了郑雨晴在报社的“升职记”。她以社会新闻实习记者的身份入行,历经纸媒从春风得意的“黄金时期”到互联网大潮冲击后的逐渐式微,从职场失意而回归家庭,再度变身“霸道女社长”力挽狂澜,以人物个人命运映照媒体行业和时代大背景的变迁。
剧中对纸媒经营困境的刻画更是真实:十年前,张译饰演的小职员为了争得广告版面,只能通过在厕所给广告部主任递手纸的方式来套近乎;十年后,为追回广告商应付的广告款,新官上任的郑社长要在酒桌上跟耍赖的广告主拼酒量。从盛极到落魄,纸媒的地位日益低下。
近几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众多传统纸媒的休刊,再一次让媒体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烈议论。尽管人们对于媒体转型的必要性都达成了“必须转”的共识,但对于“怎么转”,各方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两年前的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资深媒体人强荧曾带来一份热点提案——《整合上海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荧提交的提案中,赫然列着资本匮乏、传统管理体制与运营方式滞后、技术落后、盈利模式缺乏、新媒体人才匮乏等五大媒体转型难点,强荧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对政策对症下药。
强荧认为:“在(传统媒体)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鼓励、借用外力加以推动。”在他看来,所谓的新媒体绝不是文字材料的“电子版”,而是“互联网化”,“需要1个主流媒体加X个项目来一起推动”。
强荧告诉记者:“传统媒体整合新媒体,应该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拉开距离。不妨鼓励发展各种小成本、碎片化的新媒体产品。”
据上海社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的《2016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新媒体继续快速扩张,移动客户端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在用户获取、新闻分发、资本控制领域的掌控进一步强化,影响传媒业整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全线收缩中艰难转身,通过打造新产品、重塑价值链、搭建新平台、借力资本等方式拥抱互联网,深度转型创新。
作为这本《上海传媒发展报告》的主编,强荧表示,2015年“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对传媒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高峰,“当下中国媒体,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没落’与‘繁荣’都只是表象,打造核心价值品牌才是生存与发展大计。”
三年前,六六曾亲见从事媒体工作的九枚玉,面对纸媒衰落,焦虑地思忖退路。也正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行业流失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
对于“传统媒体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的学界老问题,强荧的回答从不含糊——“不会”。强荧说,传统媒体还将保持其原来的态势发展,“这相对在我们看得到的时间里面,是不大会消亡的。”同时,他还提醒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融合发展,不能偏废。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全方位的兼容性人才,媒体转型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资源。”
这也是六六想要探讨的问题,现代中国,医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从医,记者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从事媒体,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去当个公务员,“如果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都不看好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且是大面积不看好的话,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就要调整架构和方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个状况的出现,要深入探讨,而不是避而不谈。”
或许就像六六说的那样,“新闻理想”让众多纸媒人选择了坚守,而理想应该是要被保护,以及被广泛讨论的,因为它对每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如果一个社会到最后,每个人都在为衣食而奔波,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优秀、奋发、前进的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力的,这个创造力的源泉就是为更美的生活和远大的理想。最近这段时间,整个中国还真的是不错的,谈论理想的人越来越多。我希望这些人是真的怀有远大理想,而不是借着理想的名头来套现。”
采访中,强荧还对中国的新闻媒体体制表达了“体制内”的看法,他认为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前提下,也可以尝试“党用舆论”,“我们应该用好舆论,我们常说党对媒体应该善用、善待、善管,但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学会高效地利用舆论”。 强荧的建议是:“在上海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时,管理部门应适当放松体制束缚,从党管舆论变为党用舆论,将舆论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盘考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外宣’格局。”
6月23日,《女强》播出了大结局。郑雨晴得到了市委书记以及上级领导的赏识,被提拔了。回想在报社的点点滴滴,郑雨晴很是不舍,万般感慨。最终,她走上了更高的岗位,但她的初心,不会改变。感情线上,她也没有和任何一位男主角走到一起。
六六透露,这个结局并不是她写的。原本的结局应该是,海清最终回归到了他前夫的身边,帮助他一起把“小饭桌”企业经营成一个具有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最终做大做强,能够上市的大企业。
六六说,她写剧就是借一个“壳”,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的困惑与矛盾。就像写《心术》是为了反映社会信任的缺失,写《女强》,六六其实是为了探讨现代社会的“士大夫精神”:“我写这个戏其实最终是想有一个点睛的部分,相当于这个故事的龙眼。就是我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绵不绝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叫‘士大夫精神’。”
在过去中央集权社会的时候,“士大夫精神”的表现就是“为官造福一方”;在战争年代,它又表现在从军,保家卫国;在解放初期,则是科学报国,人们从全球各地回到中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当今社会,我们的‘士大夫精神’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应该从商。现在,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的实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前进动力一定是民营企业焕发活力和青春。一大批有责任、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下海从商,干干净净地做企业,发挥人的创造性,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六六进一步解释道,“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前人们没有这种概念,觉得钱就是要留给子孙,是因为没有安全感。现在新的社会,新的制度下,我们是否能重新创立一种新的架构?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繁荣,其实是依靠这些有能力的人,挣了大笔的钱财以后,回馈到这个社会里,使这个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平衡发展的状态。”
六六将其称之为“商才士魂”——商人的才华,士大夫的魂魄,“我本来设定的是这样一个结局”。
“如果可播出的范围再广一些,我们这个戏的水平还能高出好几个台阶。”六六毫不掩饰地表示,高水平行业剧的出现,是需要各方面、所有人的努力,“无论是创作者、演员、投资人、管理层,还是观众,全体努力才能推动一部好剧出现”。
六六特别喜欢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中的一句台词: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她眼中,所有的创作,都是写给自己看的,首先要是内心深处的表达,“一个作品出来前,如果就考虑到收视率、观众的满意度,考虑到什么样的人会来投资,什么样的演员会来出演,就很难保证这是一个从心出发的作品了。如果连文艺作品都要受到外界制约的话,那想出现一个优秀的作品就很困难了”。
如果不能够单纯直接地表达,那样的作品,六六说,“只能叫作平衡的作品,而不是完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六六觉得,那些反复斟酌以后删掉的部分,才是她内心最好的行业剧故事。
事实上,行业剧一般都会从名字上做一些强化,像《翻译官》《猎场》《柳叶刀》,甚至六六自己的《心术》也是如此。然而这部《女强》却做了淡化,从名字上只能联想到一个女性励志故事。这种“避重就轻”的处理,可能和中国新闻行业的特殊性有关。
但六六说,这个剧名确实也代表了她对这个社会的一些想法,“在这个社会里最挣扎困惑的是女性,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机遇,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挑战。社会给了女人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她们变得比想象的更好。”
在六六看来,“女不强大天不容”,而女人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坦荡荡将我的弱点放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敢或不忍把我伤害”。
女强不是表面“强势”,而是内心的“强大”。
“这是我做得最累的一个剧了。”六六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做一部现代题材的戏太累,也太难,“我都后悔选择写‘媒体行业’了。别人的剧出来都狠命地宣传,我们这个剧都没有怎么做宣传,一个是宣传口径很难把握,还有就是钱都花在修改戏上了。”
的确,从内容上看,这部剧讲的是女记者郑雨晴从报社实习生开始职场生涯,到35岁时晋升为都市报女社长的经历,堪称“媒体人自己的故事”。
微信号“记者站”上有媒体人就这样写道:戏中有记者的辛酸。比如郑雨晴年轻时暗访地沟油制造工厂,被发现了身份,与同伴驾车逃跑却出了车祸受伤;在调查医院涉嫌贩毒后,冒着坠楼风险、呕心沥血写出来的采访报道,报社领导却说:这篇稿不发了……
也有身为传统媒体人的无奈。郑雨晴人近中年时,一心只想着提前过半退休的日子照顾女儿,没想到报社突发状况,她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报社高管。但是传统媒体单位问题严重,变革也阻力重重,好不容易让经营有了转机,互联网的冲击波又汹涌而来……
还有记者日常生活的不易。郑雨晴由于工作太忙,婚姻亮起了红灯。应对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这本是都市剧情节中的“规定动作”,但不得不说,确实能激起许多记者的共鸣。
这位媒体人甚至表示,这部剧改名叫作“记者不玩命天不容”似乎更能说得通,“就像白岩松说过的:生活是平淡的,但没有一个新闻人是舒服的,舒服了,就不是做新闻的了。”
不仅仅是地沟油、医院黑交易、新闻敲诈……剧中的好些剧情都是十余年来,真正见诸新闻行业的大事件。
但六六坦言,如果是按正常剧情制作出来的戏,其实远远不止41集,“说句实话,更真实的,你都还没看到。删掉的戏很多,包括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在素材的选择上就反复斟酌,这也是最累的地方。”
在她看来,写故事并不难,难的是知道什么不写,“因为我的故事收集量非常大。但是,我要选哪些能表现在电视剧里,哪些不行,这都是挺痛苦的。”
六六说,她心疼每一段被删掉的戏,“没有一个故事是平白无故放进去的,而且这些都是成本啊”,但更真实的故事,媒体人都知道,“我现在心里很平衡,我删个情节算什么呀,你们天天在这种环境里工作。”
在业内,六六写故事是出了名的快,《王贵与安娜》她写了15天,《双面胶》写了30天,长篇小说《蜗居》,40天就写完了。而《女强》从正式落笔开始算起,也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写得快的前提是素材都已经很充分了,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体验生活上了”。
六六的闺蜜九枚玉在安徽一家都市报工作。为了写出媒体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六六并没有参考国外任何一部新闻行业剧,“因为媒体行业很特殊,国内外根本没有可比性”。后来,她带着演员海清,在这家报社体验了好几个月生活,其间所见所闻都成了这部戏的素材。
“剧里所有的人、所有的故事,都有原型。”六六确定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每一个岗位,下到印刷厂、发行,上至主编室,她都去体验了,“从2014年9月到2015年2月,不仅仅在报社,也去了很多国企、银行蹲点。基本上全部都要做一遍,不然怎么写得出来各个环节。只要我找得到故事人物的原型,都会叫海清也去看一下。” 事实上,早在写《心术》的时候,六六就去医院体验过生活,但可惜,剧里表现得不及现实一个零头。毕竟医患矛盾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医生也有复杂人性,给有钱病人开高价药,但是帮贫困患者省钱,往下说深了还有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这些在《心术》里都看不到。
但在《女强》里,六六进了一步。中国新闻媒体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是官方的宣传机构,肩负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这和西方纯粹市场化的媒体大不一样。如果在一部讲述媒体行业转型的电视剧里回避这一层关系,那就差不多做成了“悬浮剧”。这一次,六六没有回避这个矛盾。《女强》少见地正面展现了媒体和主管部门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可以说是该剧的一大突破。
剧中,郑雨晴刚出道时一篇有关PC项目的稿子捅了娄子,导致项目缓建。郑雨晴连同报社相关领导都被罚写检查,初生牛犊的她很委屈地向丈夫诉苦,丈夫回应:“你说你是一个喉舌,怎么不配合他们工作。”讽刺的是,多年以后,她身为领导,底下的人犯了跟她当年一样的错误,她也让年轻人学她当年写检讨。
作为一部都市剧,《女强》的画风有点不一样,它有很多政治词汇,不少片段有政治剧的格局。剧中的郑雨晴艰难地找寻平衡,电视机前的媒体人感同身受。
因为有了“媒体从业”的经历,六六也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不容易,“记者工作非常难做。他们不仅是事实和真相的报道者,还可能是宣传的部门,要注意把握方向和尺度。这个职业对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是业务素质,还要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
纸媒如何转型?
《女强》用十几集的篇幅讲述了郑雨晴在报社的“升职记”。她以社会新闻实习记者的身份入行,历经纸媒从春风得意的“黄金时期”到互联网大潮冲击后的逐渐式微,从职场失意而回归家庭,再度变身“霸道女社长”力挽狂澜,以人物个人命运映照媒体行业和时代大背景的变迁。
剧中对纸媒经营困境的刻画更是真实:十年前,张译饰演的小职员为了争得广告版面,只能通过在厕所给广告部主任递手纸的方式来套近乎;十年后,为追回广告商应付的广告款,新官上任的郑社长要在酒桌上跟耍赖的广告主拼酒量。从盛极到落魄,纸媒的地位日益低下。
近几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众多传统纸媒的休刊,再一次让媒体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烈议论。尽管人们对于媒体转型的必要性都达成了“必须转”的共识,但对于“怎么转”,各方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两年前的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资深媒体人强荧曾带来一份热点提案——《整合上海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荧提交的提案中,赫然列着资本匮乏、传统管理体制与运营方式滞后、技术落后、盈利模式缺乏、新媒体人才匮乏等五大媒体转型难点,强荧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对政策对症下药。
强荧认为:“在(传统媒体)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鼓励、借用外力加以推动。”在他看来,所谓的新媒体绝不是文字材料的“电子版”,而是“互联网化”,“需要1个主流媒体加X个项目来一起推动”。
强荧告诉记者:“传统媒体整合新媒体,应该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拉开距离。不妨鼓励发展各种小成本、碎片化的新媒体产品。”
据上海社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的《2016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新媒体继续快速扩张,移动客户端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在用户获取、新闻分发、资本控制领域的掌控进一步强化,影响传媒业整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在全线收缩中艰难转身,通过打造新产品、重塑价值链、搭建新平台、借力资本等方式拥抱互联网,深度转型创新。
作为这本《上海传媒发展报告》的主编,强荧表示,2015年“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对传媒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高峰,“当下中国媒体,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没落’与‘繁荣’都只是表象,打造核心价值品牌才是生存与发展大计。”
三年前,六六曾亲见从事媒体工作的九枚玉,面对纸媒衰落,焦虑地思忖退路。也正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行业流失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
对于“传统媒体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的学界老问题,强荧的回答从不含糊——“不会”。强荧说,传统媒体还将保持其原来的态势发展,“这相对在我们看得到的时间里面,是不大会消亡的。”同时,他还提醒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融合发展,不能偏废。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全方位的兼容性人才,媒体转型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资源。”
这也是六六想要探讨的问题,现代中国,医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从医,记者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从事媒体,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去当个公务员,“如果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都不看好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且是大面积不看好的话,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就要调整架构和方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个状况的出现,要深入探讨,而不是避而不谈。”
或许就像六六说的那样,“新闻理想”让众多纸媒人选择了坚守,而理想应该是要被保护,以及被广泛讨论的,因为它对每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如果一个社会到最后,每个人都在为衣食而奔波,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优秀、奋发、前进的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力的,这个创造力的源泉就是为更美的生活和远大的理想。最近这段时间,整个中国还真的是不错的,谈论理想的人越来越多。我希望这些人是真的怀有远大理想,而不是借着理想的名头来套现。”
采访中,强荧还对中国的新闻媒体体制表达了“体制内”的看法,他认为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前提下,也可以尝试“党用舆论”,“我们应该用好舆论,我们常说党对媒体应该善用、善待、善管,但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学会高效地利用舆论”。 强荧的建议是:“在上海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时,管理部门应适当放松体制束缚,从党管舆论变为党用舆论,将舆论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盘考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外宣’格局。”
现代“士大夫精神”
6月23日,《女强》播出了大结局。郑雨晴得到了市委书记以及上级领导的赏识,被提拔了。回想在报社的点点滴滴,郑雨晴很是不舍,万般感慨。最终,她走上了更高的岗位,但她的初心,不会改变。感情线上,她也没有和任何一位男主角走到一起。
六六透露,这个结局并不是她写的。原本的结局应该是,海清最终回归到了他前夫的身边,帮助他一起把“小饭桌”企业经营成一个具有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最终做大做强,能够上市的大企业。
六六说,她写剧就是借一个“壳”,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的困惑与矛盾。就像写《心术》是为了反映社会信任的缺失,写《女强》,六六其实是为了探讨现代社会的“士大夫精神”:“我写这个戏其实最终是想有一个点睛的部分,相当于这个故事的龙眼。就是我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绵不绝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叫‘士大夫精神’。”
在过去中央集权社会的时候,“士大夫精神”的表现就是“为官造福一方”;在战争年代,它又表现在从军,保家卫国;在解放初期,则是科学报国,人们从全球各地回到中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当今社会,我们的‘士大夫精神’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应该从商。现在,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二的实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前进动力一定是民营企业焕发活力和青春。一大批有责任、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下海从商,干干净净地做企业,发挥人的创造性,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六六进一步解释道,“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前人们没有这种概念,觉得钱就是要留给子孙,是因为没有安全感。现在新的社会,新的制度下,我们是否能重新创立一种新的架构?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繁荣,其实是依靠这些有能力的人,挣了大笔的钱财以后,回馈到这个社会里,使这个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平衡发展的状态。”
六六将其称之为“商才士魂”——商人的才华,士大夫的魂魄,“我本来设定的是这样一个结局”。
“如果可播出的范围再广一些,我们这个戏的水平还能高出好几个台阶。”六六毫不掩饰地表示,高水平行业剧的出现,是需要各方面、所有人的努力,“无论是创作者、演员、投资人、管理层,还是观众,全体努力才能推动一部好剧出现”。
六六特别喜欢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中的一句台词: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在她眼中,所有的创作,都是写给自己看的,首先要是内心深处的表达,“一个作品出来前,如果就考虑到收视率、观众的满意度,考虑到什么样的人会来投资,什么样的演员会来出演,就很难保证这是一个从心出发的作品了。如果连文艺作品都要受到外界制约的话,那想出现一个优秀的作品就很困难了”。
如果不能够单纯直接地表达,那样的作品,六六说,“只能叫作平衡的作品,而不是完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六六觉得,那些反复斟酌以后删掉的部分,才是她内心最好的行业剧故事。
事实上,行业剧一般都会从名字上做一些强化,像《翻译官》《猎场》《柳叶刀》,甚至六六自己的《心术》也是如此。然而这部《女强》却做了淡化,从名字上只能联想到一个女性励志故事。这种“避重就轻”的处理,可能和中国新闻行业的特殊性有关。
但六六说,这个剧名确实也代表了她对这个社会的一些想法,“在这个社会里最挣扎困惑的是女性,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机遇,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挑战。社会给了女人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她们变得比想象的更好。”
在六六看来,“女不强大天不容”,而女人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坦荡荡将我的弱点放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敢或不忍把我伤害”。
女强不是表面“强势”,而是内心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