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典型中药煎煮器具起源与演变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了解煎煮器具的起源及发展能为现代中药煎煮器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使其便于人们使用,更加贴合现代医疗需求。对汉唐煎煮器具的文物、文献进行分析,阐述其与中医学、工艺技术、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关系。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试图梳理熬药器具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药煎煮器具的造物特征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中药煎煮器具;工艺美术史;起源与发展
  中药汤剂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运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所用煎煮器有着密切关联,明代李时珍指出,煎药忌用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煎煮汤剂的技巧,用陶瓷器具或者金银器煎煮汤药,受热均匀、稳定性高,不像铜铁器一样易发生化学反应,能够避免汤药变质,使煎煮出的汤剂质量更高。
  纵观中药煎煮器具的发展史,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常见的中药煎煮器具有:古代饮食器具(如釜)、单流金锅、双耳护手银锅、陶瓷药壶等。中药煎煮器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中医学、工艺技术、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下文围绕汉唐中医药壶的起源、发展进行论述。
  一、蓄势待发:煎药器具的雏形
  战国以前被视为中医药学的启蒙阶段,先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多种治疗手法和各种使用草药治愈疾病的经验。从战国到汉代,中医学在长期的经验累积下,渐渐形成中医学术体系。
  在对中医药学发展过程的研究中,除了需要总结其自身的发展经验外,还需要研究社会文化和工艺技术等因素对该学科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方面,从战国“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核心地位,这场思想意识领域发生的大变革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两汉农耕经济的繁荣,使得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汉代手工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制作环境,铜器种类已向小型日用器皿发展,器类众多。在汉代辉煌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全面发展,为熬药器具的生产和制造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保障。
  在医疗技术方面,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经验的积累,医疗器具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工艺技术的进步。器具的进步除了源自技术的积累外,也有赖于汤剂的成熟。药壶是古代煎煮中药常用的器皿,而研究药壶的产生和演变,也同时需要研究繁荣发展的方剂学,这两者密切相关。在西汉时期,由于方剂治疗突发疾病效果比较好,权贵们逐渐流行使用方剂治病。到东汉时期,方剂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开始的粉末状转变为汤剂。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可以看出,治病的药物大多采用冶末吞服法,并一直延续到东汉前期,直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人们才正式使用煎服之法。此后,煎煮药物的“汤剂”真正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研究熬药器具,除了存世文献外,古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也给研究提供了依据。汉代流行厚葬,反映了当时迷信的社会风气和死后羽化升仙的美好愿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医药文物轰动一时,其中有相当多的医学用具,一方面反映了墓主生前所患疾病较多,一方面也可以为当时医学的相对发达提供佐证。汉代的金属熬药器具也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和中浚在《略论古代熬药温药器具》中认为,煮食器釜是刘胜煎煮中药的器具,死后作为陪葬品。三釜的器型和尺寸数据,如表1所示①。
  从金属熬药器具的体积容量看,每剂汤药只煎煮一次,所以药量和水量相对要大一些,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在中医学发展到使用汤剂的时期,起初,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尚浅,使用单位药物较多且直接使用生药,生药未经炮制,体型较粗大,煎药时用药量和用水量大,体现在器物造型上,就是器物的体积或是容积偏大。
  汉代工艺美术总体追求实用和美的统一。汉代青铜容器多以素面或者弦纹装饰,未见奢华制作,设计简洁,青铜容器装饰往往趋于简素,造型常常延续前代,表明汉代人对其设计的完善尚未达到殚精竭虑的地步②。此三釜的装饰远远没有达到同时期其他工艺品的审美标准,但是基本满足使用需求,铜釜上多安置把手或者双耳,如Ⅰ、Ⅱ型釜口沿有直立双耳便于手提和手持。
  两汉时期,熬药器具开始出现定制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汉时期大量的“经方”以及“经方”类著作的出现,标志着药物治疗方法的一大进步。即以《山海经》所载各种自然物产治疗效用为代表的单种药物治疗方法,向多种药物组成一个药方的转变。同时,在药物剂型与服药方法上已呈现逐渐丰富的趋势③。另外,草本学和方剂学的发展,提高了汤剂的使用效率与频率,直接促进了熬药器具的产生。
  (2)汉代工艺技术的改良和发展为医疗器具的产生提供了原始的积累。无论是金属冶炼和加工工艺的提高,还是陶瓷器具的生产技术的提高,都从客观上促进了熬药器具的产生。
  (3)贵族生活的需要。权贵,尤其是统治者,一方面过着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求医治病,以延长其寿命。医疗事业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权贵的支持促进了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
  (4)汉代人对于医疗卫生认识的深入。初无定制的熬药器具,是饮食器具、炊煮器具的混用形式,但遗留在锅体的药味定然影响后续的食物风味,烹煮食物留下的油污也会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汉代先民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深化了对医疗卫生的认识,意识到要将熬药器具与饮食、炊煮器具分离开来。此后,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药和膳食要分开对待,专门的熬药、温药器具开始出现。
  二、别致奢华:熬药器具的成熟
  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中医学在当时的医术与医药卫生条件下,着力发展实用经验范式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行业的人才将晋唐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和药方荟萃加以总结,并深刻把握其规律。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但是给医者提供了医治疾病的机会,诸多实践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官僚士人面对现实形势十分失望,隐退索居,独善其身,远离闹市,求医问药的艰难促使这些文人墨客和官僚知识分子们关注医学,促进了医方的整理和理论著作的产生。


  唐代国力繁荣昌盛,科学文化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在医学方面,医事机构庞大,医事制度完善,使得知识分子能够进入医疗行业并带动医疗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造就了大批著名的医学家。另外,唐朝文化政策较为宽容,改良的造纸手工业遍及全国,为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直接促进文化的总结与传播。同时,唐代又是中国封建时期的鼎盛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盛行,打破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局面,形成了儒、释、道并行的格局。唐代上层社会热衷于使用金银器,一方面是受唐代道士炼丹活动及道教升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唐代达官贵人追求延年益寿的风气盛行,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贵族对奢靡生活的追求。他们使用精致的金银器作为药具,对金银器的需求猛增,进一步推动了金银器的生产,将金银器具的制作引向辉煌。
  由于唐代人对于金银器具的偏爱,自然其墓葬中也存在不少金银器具。在考古中发现,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其中有很多医用的器具。如:单流折柄银铛、单流金锅、双耳护手银锅,分别如图1、2、3所示。其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单流金锅和单流折柄银铛较小,容积有限,有流有柄是便于使用的重要特征。考古文物器皿内有“暖药”字注证明了其是温药器具。另外,有双耳护手银锅一件,如图3所示,比起单流金锅,此银锅容量大数倍,可推断是煎煮药器具。
  对上述器具手持部位进行分析,如图1中的单流折柄,可以显示当时古代金银器具技艺精湛,长的折柄日常摆放不便,但装有铰链的折柄就能够反扣到铛口上,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再如双耳护手银锅,有两个对称的莲瓣状护手,且有宽折沿,在护手上装有两个半圆环形竖耳,便于提放银锅。折沿下有两条凹弦纹作为装饰,弦纹中间外鼓,造型简练,无复杂精致装饰。
  唐代金银制造业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为金银器的数量众多、造型别致、工艺考究,更表现在其纹饰丰富、装饰绚丽④。图2单流金锅即具有道教色彩,唐人喜用的纹饰题材和崇尚的装饰风格,均受道教的影响。




  唐代金银器具的使用還取决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宫廷仪制,百姓很难享受精致的金属器具,因此,民间的煎煮器具还是以陶瓷药壶为主。唐时的越窑,在国内外享有数百年的声誉,直到北宋末年才走向衰落⑤。考古中还出土了不少越窑青瓷药壶,在陶瓷类的煎煮器具中,以瓷药壶居多。如图4为唐代越窑盘口带銎药壶,高12 cm,口径为7.5 cm,底径为7.4 cm,盘口,束颈,矮圈足,肩腹部饰有一道弦纹,瓜棱形的鼓腹使得器具造型别致。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色,釉面光洁莹润。从其容量、造型上来分析,一是其容量以唐代的标准而言较小,适合家庭温药使用;二是造型较前朝有了明显突破,与中医药和陶瓷制作技艺的发展密不可分,其造型借鉴前朝的盘口壶,在銎柄方面改进了鸡首壶的造型,使得器具造型小巧、精致。


  三、结语
  初无定制的熬药器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发展历程,从饮食器具中分化而来。古代的中药煎煮器造型的演变历程,如釜—锅、铛—壶,保留了饮食器具的原型,同时也与饮水器具的发展密切相关。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不同用途的煎药器具,如熬药器具、温药器具等。中药煎煮器具的发展与中医学的发展是并行的,早期中医学草创阶段,只能借助饮食器煎煮中药,器具的容量较大;而到了晋唐时期,随着中医学体系的形成,再加上宗教的影响,药壶的造型和装饰就有了明显突破。
  熬药器具主要是陶瓷和金银器材质,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变化。其器型的演变由简单的手持双耳到柄把或提梁;流道从无到有,使倾倒药液变得更加方便。如今的药壶只是在人机交互、智能煎药、药液分离、煎煮包装等方面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若要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熬药器具,需对熬药器具的历史不断进行深入追溯。
  基金项目
  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南通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以香炉造物为例(项目编号:JCZ19074);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3D打印技术的香炉产品开发项目研究(项目编号:201911052001Y)。
  作者简介
  肖汪冬,1991年12月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理论。
  张威,1982年7月生,男,汉族,河北邢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王栋,1998年7月生,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注释
  ①和中浚:《略论古代熬药温药器》,《四川文物》,1998年,第27-31页。
  ②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③廖育群,傅芳,郑金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26页。
  ④武玮:《唐代金银器中的道教文化》,《殷都学刊》,2006年,第103-106页。
  ⑤李刚,王惠娟:《越瓷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参考文献
  [1]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新世纪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和中浚.略论古代熬药温药器[J].四川文物,1998(3):27-31.
  [3]武玮.唐代金银器中的道教文化[J].殷都学刊,2006(2):103-106.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常规阻燃剂存在阻燃效率普遍偏低、用量较大,对高聚物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大,环境及安全问题严重等缺陷。因此,寻找绿色高效阻燃剂是阻燃领域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1-烷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基化合物(简称N-烷氧基受阻胺或NORs)不仅具有优异的光稳定作用,而且还对聚烯烃兼有阻燃和协效阻燃作用。目前商业化的NORs主要是汽巴公司的NOR116。它对聚丙烯(PP)纤维和薄膜等具有优异的阻燃及协效阻燃作用,千分之几的浓度就能显著减少常规阻燃剂的添加量。毫无疑问,NORs为发展绿色高效多功能阻燃剂开辟了一条崭新
摘要:汉中玉是产自汉中的颜色润泽、质地致密的各类玉的总称,其中,蛇纹石玉因颜色明黄而鲜艳,质地温润细腻,被称为汉中黄玉,是为上品。文章着重论述汉中黄玉的历史、文化内涵、产地以及宝石学特性,并分析其美学特征,拟从汉中黄玉的质地、色泽以及图案肌理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玉石首饰的创新性设计思路。  关键词:汉中黄玉;首饰;设计  一、汉中黄玉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便有“玉石之国”的称号。广博而
期刊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大来源。只有不断提高文物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历史文化的传承。但就当前形势而言,能够真正得到妥善保存的文物数量并不多。作为保存文物的主要机构,博物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博物馆文物管理的保护措施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优化思路,更能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期刊
摘要:张垣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农耕民族文化碰撞、冲突又相互渗透、交融的文化多元地带,这里不仅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叉口”,还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本文探析张垣古陶瓷的特征、年代及出土地域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张垣;古陶瓷;考古学文化;出土年代;分布特征;研究价值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
期刊
在煤层的沉积过程中,瓦斯伴随着煤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并保存于煤层,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分布受历次构造活动的影响。
  本文运用板块理论、区域构造演化理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黑龙江东部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动力学背景入手,分析了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了勃利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构造对七台河矿区构造的控制作用以及七台河矿区构造演化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并结合新铁矿井生产中的大量瓦斯地质数据,分析了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揭示新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推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由原本的简略转向丰富。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将文学作品《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绘画作品《洛神赋图》,借以表现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此图虽然是人物画,但在画面中可以看到,顾恺之将诗画结合,以大量的山水風景为背景,运用了三段式的构图表现画面。顾恺之是当时较早涉猎山水画创作和提出书画理论的大家之一,他的《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在当时具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为了给予观众更好的观感与体验,很多博物馆开始迎合观众的需求,优化当前的展览设计,在充分发挥自身藏品优势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民众进入博物馆,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叙述了文物展览陈列的基本概念,而后就博物馆文物陈列与展览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
期刊
摘要:吉祥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以陶瓷为载体呈现的吉祥纹饰,更是把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笔者以一只绘满吉祥纹饰的祖传“宋青花吉祥纹饰香炉”为例,展示宋人在这件青花香炉上所刻画的七种吉祥图案,分析其借物寓意和谐音祈福的手法以及宋人通过吉祥纹饰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宋代祈福文化;宋青花香炉;吉祥纹  “子子孙孙永奉常”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古鼎作香炉》中
期刊
摘要:文物的保护修复是现代科技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物工作者在采集文物信息之后,还要对文物进行档案制作和管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物,能反映不同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面貌。文物是见证我国历史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展现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见证。本文结合当下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完善,增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文物保
期刊
摘要:现代地震文物资料是当代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物证,在我国属于新的文物类别。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保存的汶川特大地震见证物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文章梳理了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剖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期科学地解决当前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藏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利用藏品,实现教育、传播目的。  关键词:地震文物;藏品管理;实践;思考  5·12汶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