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六堡茶传统工艺制造传承人韦洁群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去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造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环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不远处,至今还保存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楼,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八门五花的盛茶器具映入眼帘。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肺腑。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一些老茶客爱好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原因。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长年盖雾,特别的气候和泥土,培养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因为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手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让群姐此后一直守候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六堡原产茶青,苦心研究和制造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出现中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造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本地优质树种。近年来,她栽种的六堡茶产量连续增长,然则,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的需要。因为群姐信用好,销售商络绎不绝。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察茶园泥土,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请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在传统制造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造的传统工艺,她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这种执着守候让群姐获得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造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造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造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博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优胜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筹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造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群姐还结合本地的生态情况,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她腾出了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自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不雅茶道、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离开六堡镇的时候,群姐热情相送。让我们祝福群姐的事业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六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当地茶人在长时间的生产、品饮过程中,为了购销方便,便于评价与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对茶叶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这里列举了一些分类方法。  按区域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境内地处山区,平均海拔215米,年平均气温19~20℃。整个茶区,十九峰耸立绵延全境,山林密布,气候适宜。西北、偏北、西南区域山多,有塘坪、理冲、四柳、不倚、山坪、公平
期刊
六堡茶,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狮寨、长发、京南等镇。六堡茶的制作分为鲜叶萎凋、揉捻、切碎、渥堆、烘干等工序。其特色在于“蒸”制,即将烘干的茶叶,分等级再投入大木桶中蒸软,然后摊入特制的方底圆身形竹篓中,进仓自然干燥,最后存放一两个月进行陈化,即为成品。汤色红浓,滋味浓厚醇和,含槟榔香气,风味独特。  云南普洱茶,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旧属普洱县管辖,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
期刊
2011年岁末,四位茶人齐聚马连道,评茶目标为六堡茶样十种。资深茶客们遍尝天下茗茶,终于把目光投向六堡茶。以下为他们印象中的六堡滋味。  一、沉香  这种滋味好似在游人不多的年代(例如六七十年代),一个刚识字的小学生带着好奇、憧憬、天真与喜悦,抬腿迈进颐和园养心殿,扑面而来的是古代宫廷家具的气息和历史积淀的皇家氛围。或者是跟父母回老家,乡下老房子里放衣服棉被等老式箱柜刚刚被打开,还藏着镶嵌有金银珠
期刊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陆羽在《茶经》中,对采摘茶叶有很明确的介绍:“紫为上,绿为次。”近百年来很多茶人却发现这个说法与实际制茶经验不符,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紫色芽头花青素含量比绿色芽头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给人以苦涩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头制茶,茶汤口感苦涩生硬,难以下咽。现代茶学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绿茶、红茶”的观点。中国历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诀”里,更是明确指出
期刊
中国岭南的深山里有成片的古茶树,这些茶树孕育出了一种神奇的饮料—六堡茶,它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古老的中国茶文化。  六堡茶与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茶树一起见证了中国茶叶的沧桑过往。
期刊
去梧州采访的时候,北京初雪隐隐,而广西仍是一派初秋风光。飞机至桂林,先是在机场感受此处作为重要旅游胜地的人流攒动。接下来的一路高速,桂林山水如网一般在两边撑开,那些典型而独特的山石,梦境一样,扑入我们的视野。  这让我们不禁心生向往,不知道在前方的目的地梧州,会有怎样的风景在等待。  西南有嘉木  梧州在广西东南部,毗邻广东,这里从地理环境到民俗风情,都和广东比较接近。而这一点,也将六堡茶带入了广
期刊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神秘的槟榔味而闻名。  据说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便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槟榔味这个说法是六堡茶特有的,其他茶类则未见有提及。不过,即使是喝过很多六堡茶的茶友,说起这种神秘的槟榔味,仍难免各持己见,而这种槟榔味作为六堡茶最为神秘的特色,也成了茶友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经过总结多次的实验,很多资深茶友得到许多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六堡茶槟榔香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基
期刊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
期刊
茶叶早已不是必须走进店面,先尝后买才能成交的货物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营销时代业已来临,势如破竹般渗透进千家万户,数以亿计的资金流正通过无形的网络传递。经济学有句名言: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那些勇于且善于解放思想的茶人势必会织就出未来那张茶叶之网。
期刊
在本次斗茶赛现场,来自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福建东南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对到场的评审专家、政府领导等进行了采访。同时,在评审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们也对参赛各个茶样进行了现场的评审和记分。参与本次斗茶赛的专家评委有:  范增平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陈郁榕  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著
期刊